(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包括阶段成果名称以及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和内容:
1、通过对《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所纳入基地的参观、考查、研究,初步对乡土资源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认识;
2、在对松江历史文化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策划实施方案、团队合作、总结归纳、研究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3、通过研究实践,期望能达到“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报效桑梓的情感;
4、在对松江乡土资源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挖掘资源的深刻内涵,拓展资源的文化外延,将《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所纳入基地根据其资源类型、适合群体及教育实效进行归类,绘制适合高中学生实施的“松江风物图”,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5、通过小组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实践活动课程,制作并不断更新、完善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松江一中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和主题网站,为学校特色办学探索新的策略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和“护照”推出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了。但是据我们初步了解,真正去认真使用、力求将《版图》和护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学校并不多见。
我们的做法是:一个指导思想,两套操作模式,三个评价色阶,四步实施程序。
(一)指导思想
我们依据《上海市课程方案》和《松江一中社会实践方案》,依托《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及《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护照》隆重推出的契机,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爱国爱乡教育紧密联系,将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型课程有机整合,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到“研读松江·报效桑梓”的目的是我们扎扎实实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
(二)操作模式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虑学生考察、研究实践基地的高覆盖率,又要考虑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性,我们采取的是“四限定+四自主”的“4+4”和“一寒假+十暑假”的“1+10”两套操作模式。
具体来说,“4+4”模式就是每个班级必须承担4个指定基地的课题研究,自主开发4个非指定场所的课题研究。因此要将同学分成8个由4—6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集体制订一份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全组到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确定研究方向和范围,开展研究、实践;所谓“1+10”模式指的是每位学生必须保证对1个实践基地的深入研究,以方案、研究报告、体会文章、照片为“质的要求”评判标准,而这一任务通常要在寒假期间完成;暑假要完成“量的要求”,即每人每学年需参观考察10个实践基地,标准就是看你的 “护照”上是否盖有10个以上基地的纪念章。
(三)评价色阶
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松江一中社会实践方案》的要求,我们明确指出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的时间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高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时间一般每学年不少于15天,“持《版图》走进松江”研究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考评范围。
我们的评价是过程性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社会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相结合,参观实践基地“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相结合。
(四)实施程序
我们根据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采取“学习、实践、研究、展示”四部曲开展此项活动。
1、学习
第一学期时,学校主动与松江博物馆、松江文化馆等单位联系,邀请专家在我校连续开展《松江文化寻根》、《松江方言》、《松江城隍及城隍庙照壁》等专题讲座,聘请对松江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有一定研究的本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由学生自主聘请往届学长中对某实践基地有过深入研究的“小老师”做经验交流,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关注松江历史、研读家乡文化,为自己小组的课题研究拓宽思路。
2、实践
学期即将结束时,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利用双休日或者寒假期间手持《版图》、《护照》奔赴各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认真研读《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的基础上,选择有研究基础和价值的实践基地作为活动场所,自行设计小组参观考察路线,带着课题、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去参观、考察、探究。
3、研究
研究什么?当然还是研究跟你确定的实践基地有关课题。如《方塔园内的建筑特点》、《古典园林醉白池游览人员情况调查研究》、《从春申君祠堂浮雕看松江文化》等都是往届学生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班主任是相应的课题指导老师,学生也可以自行聘请往届对这个基地已经有过研究的学长作为指导老师。做好这些铺垫后,组长要进行适当分工,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撰写文章、拍摄资料照片、制作网页等。
4、展示
展示包括展板制作、网页制作,以及课题答辩等,这些都将会在每年的“松江一中‘红五月’科普·艺术节”期间进行展示、汇报。课题小组绝对是利益共同体,你必须要学会在合作中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三、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方案》中指出: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促使学校“关注校外教育,利用好社会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和实施途径”。
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教育发达地区对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虽然已有多方面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如何加强校外教育基地的科学管理和学科类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利用方面。本课题依托位于“上海之根”美誉的“2012年新晋”“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松江一中(市郊高中)这一极具“典型性”、“实验性”、“探索性”和“可塑性”的平台,以“持《版图》走进松江”这一极具地域特色、校本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对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也为全市同类学校开展校外资源的使用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和策略。
在对松江乡土资源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将挖掘资源的深刻内涵,拓展资源的文化外延,鼓励学生持《版图》和“护照”奔赴各《版图》涵盖的实践基地,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尝试研究、解决身边问题,真正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课堂生活的延伸和拓展。课题组还将通过小组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实践活动课程,制作并不断更新、完善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松江一中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和主题网站,为学校特色办学探索新的策略和途径。
四、研究的条件分析
五、成果形式
案例、研究报告、“松江一中社会实践基地”电子版图和主题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