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科研论文 >> 正文 |
浅析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
|
更新时间:2000/11/28 作者: 周良弼 阅读:6567次 |
|
作为完整的而又具有科学性的美术课,我认为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手段;二、它应当还是一门培养和形成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门科学基础课。对于后者,人们在较长的时间里认识不足,甚至还是一块有待于开垦的处女地。由于长期对这个问题的忽视,也就导致了人们从某些侧面对美术课的作用形成偏见,美术课也就在一些学校被认为可有可无,难以真正地在教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在我国目前中小学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中就普遍地存在的只重视数、理、化,而把音、体、美看成是“小三门”,这就是一个亟待改变的现象。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应该是指导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纲领。大纲中规定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大纲对美育的要求是:美术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判能力。大纲对促进智力发展的要求是: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研究与表现物质世界的基本特性——形态、色彩、结构、比例、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创作等形象思维能力。因为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对造型、创作和欣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来进行的,所以培养造型能力,发展创作能力,提高鉴赏能力,都是大纲提出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和被人们承认的。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前者
具有直观的特征,后者具有抽象推理的特征。但它们都是人类通过长期实践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掌握和认识客观现实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是人类的思想活动,它的作用对于人的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各自都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远在公元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还处在原始、愚昧的时候,整个宇宙还笼罩着神秘色彩之时,原始人便开始通过洞窟壁画等具体可感的形象为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情以及用它来认识周围这个陌生的世界,可以说,绘画这种媒介是人类形象思维星空中一颗极美的启明星。而现代人类对形象思维的再认识却又是形象思维亘古不灭的回光反照有力的佐证。人在儿童时代,还象原始人一样对周围陌生的世界无所知之,得出的认识,理解往往都是依附实在的具体形象,比如,一个婴儿还不能从逻辑上来认识和表达他内心渴望得以的苹果时,它只能以苹果的色彩、开头来想象它。当人从能够行走起,由于更多地与周围物体的颜色和形状味,便开始获得了众多而具体的外表形象,并不断地在这种借以形象来认识自然的极富有想象的天地里,编织着他们那尚未成熟的思想,开发着人的智能,逐渐地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观念。
上学后,特别是进了中学,由于学科内容的扩大和加深,特别数学、物理、化党课要要求他们掌握许多的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基础知识,这时也就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这个时候,由于对形象思维的作用认识不足特别还认识不到美术教学有着培养形成形象思维能力的科学价值,也就使学生忽视了进一步地开发形象思维的必要性,这种用脑不平衡的现象几乎完全把右脑遗忘了,从而也就导致了中学生普遍失去思维方式上的平衡状态,形成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断裂的不正常现象,甚至会给一些人造成终身的缺憾,“学生们一天到晚钻在书本里,毫无生气”。常言道:“死读书、读成书‘呆’子”,这个‘呆’就是形象思维的右脑不发达。
为此,中小学开设美术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也不仅只是起调剂作用的调剂课,它首先是通过各门“造型艺术”的教学,以达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次,美术课同时又是传授各门造型艺术课技能的“艺术教育”课;再次,美术课还兼有一定程度相关的“劳动技术”课的因素在内,在美术教学过程上,学生通过多种练习作业,既使学生掌握作图、作画、工艺及手工制作等的初步技术、技巧、同时也培养其劳动习惯及劳作兴趣。此外,美术更有“右脑体操”训练形象思维以增进整个思维能力之作用。国外有些专家们指出:在教育中如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观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了大脑思维功能的一半,极不利于开发智力,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要使中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使美术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扎下根,当前应当重视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观念,这样有益于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我们对美术课的教学应当立足于这个新的认识,不断地探索,使美术这门学科日臻完善,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得到真正的提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