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科研论文 >> 正文 |
关于概括能力的培养
|
更新时间:2000/9/28 作者: 徐岳 阅读:8919次 |
|
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概括能力的训练更是见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其一是矫枉过正。一段时期来,人们对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教法作了诸多批语对一些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参考资料)用固定的模式,如“通过……反映……说明了……”去归纳表述中心思想的死板做法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有些教师消级地吸取了教训,教学中干脆回避归纳中心思想。我们看到,现在上公开课时极少有老师让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实际上归纳中心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归纳,归纳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未弄明白,才会出现矫枉过正的做法。
其二是应试作祟。高中阶段语文考试直接考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很少见到。有些人据此认为不考就不教,因而主张将概括能力的训练弃之不顾。其实考试中概括能力的考核还是很重要的,只不过形式变化了而已。
其三是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的时步,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我们觉得语文素质教育可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语文知识素质和语文能力素质,第二层面是语文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①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②用简明扼要的语文(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③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及时的体会总结。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概括既有文字概括,又有言语概括,训练时不能厚此薄彼,要双管齐下,说写结合。
从训练的内容看,课文内容概括是最基本的。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课文,概括内容是一个好的方法,口头叙述内容或撰写提要均可。写的时候要让同学分清“概述”、“提要”、“摘要”等的区别。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等,还是应该让学生归纳一下,找一找,当然不能强求一律,允许表达方式方法的不同。另外,找中心句、关键句、关键词、主题词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列小标题是训练概括能力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比如教文言文《鸿门宴》,如果仿照中国章回小说的回目给《鸿门宴》每个自然段列一小标题,那么整篇文章的提纲就出来了。学生就能居高临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写作训练中缩写也是练概括能力。信息时代时间宝贵,文章资料多,缩写能力很重要,还要让学生学会点评文章,写眉批,甚至对广告词也应多关心。
口头表达方面的训练,课前三分钟演讲值得提倡。演讲结束后可以让听的学生用一句话点评。课堂上也可以随时进行一些一句话点评活动。
二是要从形成习惯的角度来培养概括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要注意严格有序的训练。这种训练,初中要进行,高中更不能放松,要养成习惯。
看书,要知道从厚到薄。读文章要从篇到纲。做语段分析,首先要通读全段,概括内容,牢记要素,在胸有全段的情况下才能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听人讲话,要学会概括地记住要点、关键点。要让学生养成随时概括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概括能力。
语文概括能力反映着思维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开动脑筋,多思多想,积极主动地参加思维的概括训练。
从根本上说,概括能力是理解能力的标志,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抓手。衡量一个学生能否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并且熟练自如地运用,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的概括能力,能否把所读所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