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
改变教学方式 落实主体地位
|
更新时间:2005/1/26 作者:松江一中 鲁福力 阅读:6667次 |
|
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为此,就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引领学生进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二期课改精神,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积极性。设置悬念不失为方法之一。
“悬念”可以设计在一节课的开场白中,以便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考,引导认真自学、讨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带有思辩性的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讨论。
例如:高三学习第二课“依法行使自由权利”时,我一连提出这样三个问题:⑴、不受约束和限制的自由是诱人的,有人将自由理解为一个人享有的不受约束的权利,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⑵、“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没有自由”这种说法有无道理?为什么?⑶、“马路栏杆”妨碍人的自由还是保护人的自由?这三个问题使学生思维一开始就集中在掌握重点上。
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及要学习的知识用最熟悉的“栏杆”作比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时机鼓励,“同学们,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发言最到位最有说服力!”。同学们立刻投入到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研究中,他们阅读、讨论、沉思,过了一段时间,纷纷举起了手。一位同学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位同学说:“‘马路栏杆’比喻为法律和纪律,它对人既有限制作用、又有保护作用,对于侵犯正当自由权利的行为是一种限制,对于正当行使自由是一种保护。”同学们在课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准确理解了“栏杆”是法律、纪律,把自由的绝对性谈得头头是道,且了解了自由的内涵,认清了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最后在异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引用政治学家洛克的《政府论》中一段精彩论述归纳、总结:“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他并不在受这法律约束的一般人们的一般福利范围之外作出规定。假如没有法律他们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而单单为了使他们不致坠下泥坑或悬崖而作防范,就不能称为限制。所以不管会引起人们怎样的误解,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可见,法律对正当的自由是一种保护而不是限制。如果要说限制的化,那么法律是对于侵犯自由权利的行为是一种限制,对正当的自由在予以规范的意义上是一种限制,但这种限制决不是对立、否定和破坏。”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这个重点的突破,完全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如果这些内容,由老师归纳后“灌”给学生,或不注意问题的表述,如⑵、⑶、问题的表述为“自由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就显得呆板、直白,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会索然无味,引不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我如此表述,一波三折,蕴涵着引人入胜的魅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仔细地去阅读并深入思考、讨论。这节课我讲得很少,但学生学得却很多,学得扎实透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进行的。
指导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按照“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探索研究——成果交流和点评”的流程进行。
例如:在高二学习“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这一课的内容时,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前创设下研究性学习情境:⑴、我们日常生活那些行业是第三产业?⑵、你认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⑶、第三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便利?并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状况;另一小组收集我国第三产业的历史与发展状况。
同学们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有的同学还写成了小论文《第三产业的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课堂上,我根据同学们收集材料的情况,让各组代表宣读,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发言同学所用的材料详实、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不时地提问。有同学问:“对中国第三产业的现状你是如何认识的?”,话音刚落,一位同学从容地回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仍然相对落后。2001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仅为27.7%,全球共有150多个服务行业,而我国只有40多个,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3.6%,比重明显的偏低……”。这位同学有理有据地回答,并论证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学们发言、交流、探讨、质疑,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我也趁热打铁,问道:“今后十几年,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增长一千二百万人,劳动力资源平均每年将增加一千万人左右,农业现有1.5亿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城镇现有两千到三千万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的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同学们深化了对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拓展。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和展示研究成果,讨论、接受质疑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活动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也使他们的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始终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求知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将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以书面形式展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实际就是将特定情境如实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建立真实感受和寻找合理合法的答案,进而准确、深刻地掌握一些应该得到的知识。
如高二学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去松江区社会保障中心调查松江社会保障情况。课上利用“上海保姆周岱兰意外受伤”案例组织教学。
案例:上海保姆周岱兰意外受伤事件
2003年12月24日,安徽庐江县农民周岱兰在上海为雇主家擦窗时,不慎从四楼坠落,腹腔大出血,脾脏破裂,腰椎粉碎性骨折,生命垂危。好心的雇主及时将她送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急救。虽经脾脏切除和肝脏修补手术,挽回了性命,但一贫如洗的周岱兰根本无力支付巨额的医疗费,更无力筹措下一步治疗腰椎骨折的医疗费用。猴年新春万家喜庆之际,周岱兰却只能滞留在医院,强忍剧痛躺在病床上,内心充满了生不如死的绝望。
根据学生搜集、调查的结果和以上案例,在教学中我提出以下问题以规范学生的思考、讨论。
1、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2、周岱兰意外受伤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经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学生都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有的同学说:“周岱兰意外受伤事件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保障面狭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我们应尽快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法规。”还有的说:“‘三农问题’是中国的痛点,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们应该尽快完善覆盖包括农民务工人员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深度令我佩服。这堂课通过搜集、调查热点材料、分析案例、学习教材知识点,有效地理解掌握了本节内容,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了新的兴趣。
总之,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和探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只注重“授人以鱼”,而忽视“教人以渔”,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园到社会,甚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揭示出一个又一个的奥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