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课题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悟的思考与实践
更新时间:2003/6/27  作者: 陈士全  阅读:5501次  


语文素养的提高,重在语感积累、涵泳体悟,这一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而语感积累、涵泳体悟必须通过大量阅读来达到。根据本人对新教材的教学体会,要实现学生感知体悟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一、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整体感知的教育理念,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改变他们阅读速度慢、耗时多的弱点。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同一课堂同一时间段内,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文章后便能侃侃而谈,有同学却什么收获也没有,这固然有基础差异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上。张志公先生说“我们的任务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语文课里自觉地掌握运用这些规律,采取科学的办法,因势利导,使学生不仅从语文课提供的那些阅读材料中获得益处,并且从教师指导阅读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大大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离开教师自己去读,读的效果同样的好”。因此,通过课堂的阅读教学,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训练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首先应从整册教材入手,进而到单元再到每一篇课文。在整体感悟教材方面,笔者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作法,在学期初,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先对课文进行选择性阅读,然后或是经典语句、片段摘抄,或是文章推荐、点评。虽不规定课文篇目,但却必须规定写作的篇数和要求,适当时候抽取一些时间进行书面交流,或口语讲述。这种作法,意在强调学生的文本意识,学会与文本的对话,提醒学生珍惜自己接触文本的最初感觉,基本保证了学生每篇课文的泛读以及感兴趣课文的精读,增强了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学生们发现,新教材和以往的语文课本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篇目都比较贴近生活,比如《邂逅霍金》《爱因斯坦与艺术》;许多话题都是自己比较关注的焦点,比如《我很重要》《跨越百年的美丽》,有了这许多的“贴近”和“关注”,无疑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而文本容量的增大,某些文章内容的深刻,又让他们意识到,新教材的语文学习应采取与以往迥乎不同的方法。学生对教材文本有了这样的初步了解之后,为以后教学中更深层次理解、感悟和独立运用文章的语言奠定了基础,也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理清了思路,

新教材每个单元一般都围绕一个话题来设置篇目的,比如第二册第一单元,以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选取了《社会与个人》、《记住我》、《合欢树》《隔膜》作为精读课文及《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四篇泛读文章,学生在进行单元预习的过程中,普遍反映爱因斯坦的《社会与个人》等几篇精读文章内容太深奥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从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最后的常春藤叶》学起。文章中老贝尔曼以生命作代价画下了他一生中“真正的杰作”,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很形象的阐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而《冰山愈冷情愈热》一文中孔繁森这个人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他的事迹更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伟大的个体只有融入社会、只有不断奉献才能得到永生。有此作基础,学生对较难理解的《社会与个人》、《隔膜》就容易接受了。与此同时,学生再对本单元文章进行了重新阅读,定会加深对单元主题的深刻领悟。

在文本整体感知和单元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就要进行某一篇目的整体阅读教学了。同样,阅读一篇文章也要先从课文整体出发进行感悟,首先解决的是写的是什么,然后再考虑为什么写和怎样写,这样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使初步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二期课改新理念要求整体感知文章,这样就教师不能肢解课文,应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先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把选择权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指令性语言,有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新教材高一第一学期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本文的阅读教学流程应该这样:介绍写作背景→解题(理解“为了忘却”)→分析各部分(包括重点语句、语段)→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获得的是一些局部的或破碎的印象。但是,当我们从整体来感知,把这篇文章的阅读目的假定为如下几点时,学生的感受就会迥乎不同: 一、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小传(学生要从本文中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 二、准备《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学生则要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 三、写作论文《试论国民党反动派对左翼文化的围剿》(学生则要从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同一篇课文,因阅读方式、阅读目的不同,筛选认知的信息也就不同,无疑,后者对学生整体感悟能力的提高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二、整体感悟要建立于文本的言语形式之上,通过言语运用,使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逐渐提高。

整体感悟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整体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这些细微而零碎的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但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这些言语形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达到更深的理解把握。如第二册的《邂逅霍金》,文章虽然不长,却意蕴深厚,单单阅读感悟,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学生初读后的体悟是,作为有着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地位的当代伟大的科学思想家的霍金,身残志坚、执着于科学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仰、学习。这一点感悟显然是浅层次的。要让学生有更深的体悟,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一些关键词语理解,如:他的车“缓缓”驶来,我“呆滞”,“目送着他静静过去”,目光“异乎寻常”“极度冷漠”,这些词语着力刻画了霍金的神态和目光,以及对“我”心灵产生的深深触动,从而反衬霍金的超拔的人格高度。用 “不幸的”“幸运的”“更庆幸”,这些词语,可深入感受到霍金虽然身体“几乎不能动”(不幸),但由于生活在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有高科技支持(幸运),最终体悟到作者在文章中洋溢着的人文精神(更庆幸)和蕴涵着的对科学家们人文关爱的愿望。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概括要点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感悟能力。学生或抓住题目,或抓住题材,或抓住论题,或抓住话题,拟出一串短语乃至字词,显示其间的关系,进而从前后联系中概括段意、层意,达到感悟文章主旨的目的。或者教师用提问题作比较的方法,由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比如第二册中《论友谊》一文,可要求学生从“友谊的作用”入手,筛选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清文章脉络,一层层地深入,揭示“友谊的重要”这个话题。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人们理解问题时由易到难的思维习惯来安排文章结构。先说友谊一可以调剂感情(与朋友分享快乐和忧愁),二可以通过与朋友心平静气的讨论及朋友的良言忠告来增进智慧(由混乱进入理智思考),并以波斯王的语言为例,说明人类需要友谊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友谊还可帮你做一些你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点明朋友是另一个“我”这层深义。即:

我→ 分享快乐和忧愁 → 朋友(“我”生命有限,是另一个“我” )

朋友(“我”生命有限,是另一个“我” )→ 心平静气的讨论、良言忠告→我 (不仅仅是另一个“我”)

通过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了文章思路,深化了对友谊珍贵的理解,强化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关爱人类、关爱生命的主题。

现在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把一节课“三分天下”,“1/3时间花在课文阅读教学;1/3时间花在拓展阅读;1/3时间花在模仿写作或发散性思维训练上”。在课文阅读教学上,一味地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式的整体把握,缺乏教师必要的分析、引导,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但这种不通过适当的“分析”、引导作为中介,单靠多读式的自我感悟教学,“是手工作坊式的,结果一定是少、慢、差、费” (奚博生先生语),由此获得的总体认识也必然是模糊、残缺和肤浅的。比如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执教老师用一节课时间教学东山魁夷的的散文《听泉》,他先从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导入,分别由学生朗读、齐读、轮流读课文,接着学生就文章不理解内容提问并相互讨论、交流,最后是模仿写作片段。无疑,这一安排的意图是好的,注重了学生的感知,调动了联想。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也符合阅读规律。但由于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一些细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了“人不应当象飞鸟那样盲目飞行(生活),要从烦乱可悲的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意义上,对文中“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就没有把握。如果结合句子“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来思考,那么,东山魁夷希望人们珍视心灵之泉,并用它不断清洗生命的负累——盲目、狂妄(舍弃自我),这层深意就会感悟到。另外,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往往“文质兼美,意蕴丰瞻”,仅仅通过一节课,很难对文本有一个全过程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因此,最后的安排,模仿此类文章来进行言语表达、运用训练,就显得有些“作秀”之感,应该给学生留下课外吟咏回味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安排语言表达的训练才更顺理成章。<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改变教学方式 落实主体地位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学会倾听
    数学新教材中“探究与实践”的教学研究
    对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初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对策
    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高考中“三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展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13.2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