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课题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对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更新时间:2003/12/27  作者:松江一中 毛勤  阅读:6803次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掌握研究客观世界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与规律,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高中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下对高中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一)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攻方向。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性人才。”美国政府在1989年也提出:“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可见,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使学生成为我们之为我们者,成为新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我创造的人。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研究和独立发现。创新教育的要义在于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独立探究的方法,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不断从未知走向已知,最终有所建树。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二) 哲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教学对象的思维特点。

在许多学生看来,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并且枯燥无趣的专门学问,好多学生说听不懂哲学课,看不懂哲学书,面对哲学,同学望而却步。高一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习惯,而缺乏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他们不以现成的结论为满足,喜欢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老师如果把哲学作为既成知识来传授,学生习惯于背原理,可以把哲学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问题就是不能用哲学思想去解决问题,这违背了哲学的本性。哲学智慧的表达与契悟,最终与个体自身的觉悟与印证的程度、境界有关。在这时候,我们就该减少教师的阐述性讲解,试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来感悟,让学生在头脑中扎下哲学思想的根。

(三) 学常识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符合哲学学科内涵

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一词是由“爱”和“智”两字构成的,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在汉语中哲学也有明智的意思。因此,人们称哲学为智慧学、聪明学。当然,这只是一种朴素的、通俗的说法,而不是科学的定义。但这也告诉我们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哲学是智慧之学,离不开人的灵性,离不开人的自觉,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教师把哲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传授,即使向学生传授的很清楚,也难以体现出智慧来。哲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智慧的追求,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研究,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学生才能增长智慧。因此,哲学是智慧之学,需要个人的悟性,它更强调研究性学习。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通过哲学家的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用逻辑论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证明。哲学是对具体知识概括和总结,哲学思考问题和一般具体科学不同,它就总的根本的问题发问,而不是仅仅思考某个具体问题。哲学是研究“形而上”的学说,它强调的思辩性、超验性,它的直接对象是“思想”、“方法”、“认识”,对思想、方法、认识进行研究。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能够为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是学生探求真理的科学认识工具。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这里所说的工具,就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哲学提供理论思维方式,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它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培养和锻炼人的理性思维。我们哲学常识教学要教会学生方法,不能靠老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考,依靠自己的探究,去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应依靠学生自觉进入思维过程,通过自身探究逐步养成。学生亲历探究,对问题作多方面、多层次思考,进行各种争论,恰恰有利于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哲学常识教学目标要把哲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内化”为学生自己东西,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研究,理解哲学,把哲学应用于实际。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课堂实施。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到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基本结论,并尽可能领悟哲学思想。哲学常识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二是探究对知识的运用,三是体验哲学思维的方法,面对高一学生,我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研究应当是主要形式,具体我是这样实施的:

(一)精心设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示教师思维过程。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连接研究活动各个要素的纽带。有了问题,才会试图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生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伟大教育家孔子也倡导要每事问。可见,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摆脱问题困扰的心理愿望,才使科学研究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研究性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探究的问题,但这一愿望并非都能实现。这是因为:一方面,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有些观点与学生的经验、能力差距较大,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确有困难。所以,在不少情况下,研究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教师应当使自己的问题能为学生所关注、接纳和认同,最终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哲学知识,学会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问题的关注呢?

(1)贴近生活。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对事物从熟知进入真知、深知,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在讲解“矛盾”观点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开关,请学生思考“开与关之间相互关系?”然后请学生交流、发言。通过这一问把原先高度抽象的矛盾概念通俗化了,使同学深刻体会到哲学就在身边,哲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体会到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哲学并不是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东西。从学生身边的事讲起,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例如:在讲主次矛盾关系时,我请同学思考在高中阶段你最想要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其它还有什么事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然后交流、发言,最后达成共识。他们一致认为高中阶段最想要完成的一件事就是学业要不断进步,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还有许多其它事: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完成学业是主要的矛盾,其它则是次要的矛盾,但主次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就要以学为主,但其它事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好。通过思考,学生亲历了思维过程,体验到了哲学思想、方法。

(2)联系学过的知识。由学过的知识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能够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符合人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这里旧知识包括学生所学的各种科学知识。例如: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让同学研究“知足者常乐”这个观点的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学生通过研究,提出了在生活中我们要知足者常乐,在学习工作中要不知足者常乐,通过研究,同学们树立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思想。

(3)注意反向设问,进行思维模拟训练。

反向思维,是一种能开拓思路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一般救助溺水者的办法是拉人离水;而司马光却是破缸放水(让水离人),被称为智慧之举。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反向设问,打破思维习惯,引起学生思考、研究,进行思维模拟训练,这样有助学生理解知识,体验到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时,我从反面设问:如果人的生活中只有必然性,而没有偶然性,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经过这一问,学生积极主动研究问题答案,更能引导学生树立哲学思想。

(二)创设研究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要让学生接受哲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学生要发挥主动性,首先要能够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才会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就会思考得深一些,收获就多一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研究教材。

教材内容是学生完成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更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务必对所学内容多问、多思,问理论,问方法,问对实际问题分析。“是什么?”“有什么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改变教学方式 落实主体地位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学会倾听
    数学新教材中“探究与实践”的教学研究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初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对策
    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高考中“三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展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悟的思考与实践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4,332.0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