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校友》刊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校友家园 > 《校友》刊物 >> 正文
《校友》第35期
更新时间:2004/5/12  作者:松江一中   阅读:4731次  


53届(高)校友,十月十九来相会

1953届高中毕业的同学有53人,目前绝大部分分布在祖国各地,老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如今基本上已光荣退休。去年夏天,我们曾发出聚会通知,邀请本届同学今秋十月来松,圆一回我们四十九年来首次相聚的愿望。

今天,我们再一次借《校友》小报一角,希望53届(高)同学相互转告,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或将上次寄出的《回执》寄给我们,《回执》遗失的可写信通知我们,也可打电话沟通信息。

53届(高)聚会日期:2002年10月 19日上午8时

地点:松江一中综合楼届时我们将邀请尚健在的师长们与会。

联系人:张慰黎、陈人喜、谢源

联系电话:021-57813548 谢源


再说开轩

徐亚君

三年前曾写过一篇《开轩二三事》的短文,今天想再说开轩。

我是从黄山市人大那儿得知开轩4月初要来安徽视察农村基础教育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终点站是黄山市。4月17日上午,果真接到开轩从泾县打来的电话,说他已离开合肥往南行,今早刚劝走陪同他的两位省里领导返回合肥,好让他一路上访问“自由”些。同时他告诉我到黄山市后挤时间去黄山学院看看,但要我转告院方务必不搞欢迎仪式、不挂标语横幅、不邀媒体录象……。我深知这绝非是官场的浮词虚语,而是他的一贯做法。我一一允诺,负责任地转告院领导务必遵照不误。最后他还告诉我:“我还得你家去看看,一定去!”这就令我喜出望外了。

4月10日下午,开轩来了,黄山学院建立以来,他是第一位莅临我校的正部级官员。但恭敬不如从命,一切按照他的要求平常接待。在院本部的视察中,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我曾为之创建并工作过的动物标本室,他看得那么细,问得那样详,好象在对我二十多年来的心血作一次科学鉴定,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使我倍感慰藉。

在小型座谈会上,他给学院所提的几条建议,条条都有着沉甸甸的份量,那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他也直言不讳地说,他虽然没有来过这儿,但对学校的发展始终抱支持态度,主要是由于工作的需要,至于其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是“亚君学长(我比开轩长两岁)长期来书信、电话告诉我的,他的话我信得过”。在这平平淡淡一句话中,我顿悟出了“诚信”二字是世间最经久、最珍贵的友爱真谛。

会后他执意要去我家看看,与我家人合影后,他第一个话题就是他参观松江大学城的感受,“漂亮得不得了!”这是一句地道的家乡话。他劝我下次回乡时一定去看看,我约他2004年松江一中80周年校庆再聚首时同去大学城。他欣然同意了。

天色已不早,在握别时,开轩轻谓一声:“时间实在太紧,这次没能去学院新区看看有点遗憾。”我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了院方。在开轩离开黄山市前最后半天时,市里安排他去参观著名的屯溪老街。正走了半条街时,我知道开轩办事极认真,就提醒开轩是否到新校区去转一下,“免得把遗憾带到北京。”真灵,他立即说:“老街就参观到这里吧,还是去新校区看看。”……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下了车,正式与开轩握手道别,谁知他又冒出一句话:“前天在学校座谈时,你们录了音,整理成文后,一定电传给我看看,没有我的修改,不算数的噢!”开轩啊开轩!在你七十岁的年龄里珍藏着多少廉以律己、敬以处事的美德,积累着多少的完美生活准则呀!


在美国经历“九·一一”事件

徐瑞秋

去年八九月间,我与爱人曾赴加拿大与美国探亲旅游,在加拿大住了一些日子,9月7日,我们从蒙特利尔到纽约,住在新泽西州亲戚家。8日在纽约附近坐船游了自由女神的小岛,欣赏了曼哈顿美丽的风光。世贸大楼的双子塔楼,高入云霄,特别引人注目,而岸边的旧移民局及旧火车站,均已作为古迹保存。9日,通过海底隧道,到达纽约城华尔街,游览了教堂、商店。我们选择了最好位置,拍摄了世贸大厦的双子塔楼。11时左右,我们进入世贸大厦2号楼参观,参观的人群中,有很多中国人。在检票时,一位黑人小姐用不太纯熟的中国话说“一个一个来”。电梯可以容纳30人,一分多钟即可升至107层,在电梯上升期间,一位开电梯的黑人青年同样用不太纯熟的中国话逗乐,什么“哥们好”、“什么啤酒好喝,中国青岛啤酒最好喝”等等。107层有很多小商店及饮食店,我们转了一圈后,再乘阶梯电梯到达最高110层的屋顶。当日天气晴朗,纽约城尽收眼底,原来纽约是一个岛,我们拍摄了不少俯瞰纽约的照片。12时多离开世贸大厦,谁会想到再过45小时,这两座经过精心设计,用钢筋、水泥和花岗岩等建筑起来的被认为坚不可摧的大楼,竟遭恐怖分子劫机袭击成为废墟。我们摄下的很多景观,已成为历史陈迹。中午我们在唐人街就餐,下午参观了联合国大厦。大厦门前有一个地球的模型,意思是“世界应该和平共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厦内陈列了历届联合国秘书长的头像,还有各国赠送的礼物。我国赠送的象牙雕刻,非常精致,据说是用三根象牙花了好几年才完成的。讲解员对此特别重点的介绍。

9月 10日起随纽约唐人街的一家旅游团去华盛顿作二日游。当天参观了费城、伯尔的摩海港、航天博物馆、林肯纪念堂、杰菲逊纪念堂。越战与朝鲜的纪念雕塑等等。11日安排参观国会大厦和白宫。早晨八点多,大家在国会大厦前等候,并在大厦前拍照留念。九点刚过不久,队伍中一位游客接到儿子从香港打来的电话,说他在电视小看到世贸大厦被飞机撞了,当时大家认为是飞机失事,不当一会事。国会大厦正九时开始放人参观,每隔几分钟放15人进去,9:20分左右,我们进入国会大厦,9:45分左右,经交涉后允许上楼到议会厅的旁听席,在那儿可以旁听楼下的议员开会情景。进入时经过严格检查,携带物品全部放进门外柜中。我们在旁听席刚坐下时,看到楼下议员正陆续进来,但接着就看到他们迅速撤离,这时门口安检人员在大叫“go!go!……”,并用皮鞭抽地发出非常恐怖的声音,让我们速速离去。我们赶紧出来,当我从柜中拿到我的手提包时,柜子立即关上,后边游客就无法拿到自己存放的东西。我们快步下楼,看到楼梯上丢失的衣物,看来形势非常紧张。跑出国会大厦,望见五角大楼方向浓烟滚滚。这时才知五角大楼被一架劫机撞了,另一架飞机正向华盛顿方向飞来,目标估计是白宫或国会大厦。这时华盛顿戒严,政府机关人员也被疏散出来,我们旅游团也被疏散到远离国会大厦方向的街区。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监视,总的来说,秩序还是比较好的。我们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被疏散,有时停下来看一眼小商店中的电视,才知世贸大厦是被两架劫机撞击,看到大楼爆炸,有人跳楼等等惨状。这时候,我们还听到两声爆炸巨响,后来才知是两辆汽车炸弹撞向白宫及国务院,但没有造成太大损失。我们团内有些人的手提包等还在国会大厦内,包内有护照、机票、照相机等贵重物品,通过导游陪同回去取出,这时国会大厦内已空无一人。不久我们得知另一架劫机在匹茨堡附近坠毁,这时华盛顿才解禁。我们的华盛顿之行到此结束,国会大厦只参观了一小部分,白宫未能参观,不无遗憾。美国自建国以来,在本土受到袭击仅有的一次是珍珠港事件,那时死亡2000多人。而“9·11”事件开始估计2万人左右,现在估计约5000人。我们在华盛顿可说是有惊无险,能亲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奇遇。下午2:00左右,找到了旅游团的车子,导游说今天可能回不了纽约,只能在车上过夜,因为去纽约的通道(隧道与大桥)均已关闭,何时通行很难估计,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幸亏我们亲戚家在新泽西州,在回纽约途中经过该地,经与导游联系后,我们中途下车,由亲戚接回。在归途中,看到快车道上一二百辆救护车列队直奔纽约。回亲戚家后的头两天里,不断接到来自加拿大、美国及国内的许多电话来问平安。这次赴加拿大、美国探亲,有的是相隔50多年未见的兄弟手足,很多是第一次见面的侄辈、孙辈,大家相见分外亲切,深深感到亲情是割不断的。

9月17日,我们从纽约通过多伦多中转飞往洛杉矶(咽为是加航机票,必须通过加拿大某地中转),当时美国国内航线停飞,加航是国际航线,已经开通。由于乘客骤减,常常飞机上只有寥寥十几人,很多航班合并,为防袭击,往往在清晨或晚上航行。我们的航班迟了好几个小时,晚10时多起飞。上机时的检查也特别严格,放在眼镜盒中的小改锥也被没收。洛杉矾机场私人汽车一律停在一公里外,改乘机场汽车,才能进入机场。

在洛杉矾我们游了圣地亚哥,原安排有过境到墨西哥的边境游,导游告诉我们,由于“9·11”事件,关卡关开变化无常,有时游客被关在墨西哥回不来,在征求我们意见后即取消了这一计划。我们也去了环球影城(好莱坞),头天当地报纸上称“明天恐怖分子要袭击环球影城”,因此平时每天游客约二万人,当天却减了一半左右。进门时检查也特别严格,所带水果面包之类食物,都被没收扔进垃圾箱。

我们原计划还要去旧金山等地探亲旅游,但考虑到形势多变,还是赶紧回国。 9月 24日乘加航飞机经温哥华中转于25日飞抵北京。是日秋高气爽,我们心情感到特别轻松与愉快。

边疆情 母校情

56届 徐家达

我于56年7月高中毕业于松江县第一中学,姜安邦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我在校期间曾担任学生会委员、校体训队队员。本届毕业生共有200名,除10名同学因病未继续升学外,其余100%升入高校,如此高的升学率表明了母校的教学水平。母校老师严谨治学、辛勤执教,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我由于临毕业时突患二期肺结核病,失去了升学机会,在参加毕业典礼后,于当年去北京养病,愈后于58年3月考入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正符立志学农的志愿),61年因受家庭问题株连调兰州分院生化研究所工作,62年响应号召集体调干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屯垦戌边,建设西北边疆。六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校友》第42期
    《校友》第41期
    《校友》第40期
    《校友》第39期
    《校友》第38期
    《校友》第37期
    《校友》第36期
    《校友》第34期
    《校友》第33期
    《校友》第32期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