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校友》刊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校友家园 > 《校友》刊物 >> 正文
《校友》第32期
更新时间:2004/5/12  作者:松江一中   阅读:7376次  


简 讯

▲经上级批准,谭海岚同志任我校党总支书记,姚立强同志任副校长。

▲经校友会理事会讨论决定:(一)增补谭海岚同志为校友会副会长;(二)任命顾亚丙同志为民办茸一中学校长。

▲在2000年度的区社会团体考评活动中,松江一中校友会被评为三星级社团。

▲在2000年秋争创文明单位活动中,我校再次蝉联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

▲3月24日,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由区人大主任张金泉、副区长山兆辉、教育局局长盛小勇、副局长章高林等领导陪同来校视察计算机化教学实验工作。王仪校长向领导汇报了我校一扯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应用和探索,得到了张民生副主任的充分肯定,并勉励我校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工作,再接再厉,把这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实验步步推向深入。


苏州一日游

仲春惊蛰次日(3月6日),退休教师赴苏州一日游。苏州为江南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景色秀丽,古迹名胜众多,人称为“四秀”(山秀,水秀,人秀,物秀)之乡。她是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旅游专车准七时循新城区新建的公路北驰,路基高敞,中央绿化带植常绿草木,路景颇佳,展目四望,一片翠绿,江风已绿江南,春意盎然。九时许车已进入苏州市区。市街通行公共汽车,有管理交通的讯号灯。街虽不十分宽畅,作秩序井然。路侧店铺房舍,飞檐翘角,马头墙相隔,古色古香,店堂亮堂。我们首先去古典名园——网师园观赏。

网师园在帝城路侧,一曲折小巷的街底。园门依旧是士宦缙绅住宅的大门,前有石头铺砌的小广场。据记载,此园系南宋侍郎朱正志所建的万卷堂,称“渔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宋宗元退隐居此,借原来“渔隐’”之意,取名“网师”以示清高。全园面积仅九亩,布局紧凑,精巧幽雅,亭台楼轩榭廊参差错落,曲折迂回,使园景水中见大,一泓池水在园中央,亭榭假山环列,楼台倒映水中,别成画景。湖石假山间古藤一株,粗如成人手臂,藤攀卧湖石假山,系二百年物。堂轩厅榭陈设典雅,除明清旧式红木家具外,长台阁几置有古瓷花瓶。堂轩中均有中国画和旅游纪念品出售;国画价格一般均在200元以上,高者逾千元。亭轩旁数株梅花已齐放,幽香阵阵,沁人心脾。不少建筑物正在施工修缮,无法入内细赏。

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的玄妙观是现在苏州最古老的木结构殿堂。初名真庆道院,唐时称开元官,宋时名天庆观,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名玄妙观。今修复后的玄妙观殿前广场用石板铺砌。新栽一排银杏幼苗。两边均有画廊开设了店铺,出售丝绸和苏州的工艺品。山门前的观前街是苏州商业最繁华的黄金地段,百年老店均在这条街上营业。出售蜜饯糖果著名的采芝斋,创力于同治九年(1871年);制作糕点闻名

的叶受和,开办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店堂沿袭旧式。采芝斋店面前还悬有半圆形的匾额对联哩。为了方便旅游者购物和参赏玄妙观,现在观前街改为步行街了。

游览市街,在无意中进入了苏州书城,书城营业面积很大,在苏州商店中是首屈一指的,四层楼有电梯上下往来,每层均置备塑料坐椅,供读者憩息。又有意识地将游览苏州和有关苏州文化的书籍集中安放在进口处的两侧。我很感兴趣由抄录了这些书的书名,计有四十多种,如《苏州状元》、《苏州文选》、(苏州小巷)等等。在离开书城时,我买了一本《唐伯虎外传》,带回登车,备途中阅读消遣。课堂上捧起“笔记本”

课堂上捧起“笔记本”

——松江一中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侧记

随着本市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进步,一些中学开始尝试实行完全计算机教学。近日,在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的松江一中,校长王仪介绍说,为了探索和积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自去年秋季开始,松江一中在高一年级新生中开设了两个计算机化教学实验班。班里学生每人配置一台笔记本电脑,所有学科的教学均使用计算机,相应的任课教师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制作课件、组织教学。一个多学期下来,实验班学生不仅掌握了娴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巧,学习成绩也比普通班明显提高。

( 新民晚报) 2001.4.3报导)


为张源潜老师祝寿

母校七十五周年校庆期间,我们51届高中暨48届初中的同学,委托本届在松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工作组”,筹备校庆期间的一切活动。校庆后,工作组稍加调整,选出了组长周履杰,继续为本届同学服务,如刊印了本届同学的通讯录,继续寻找还未联系上的同学等等。

我们记得六月份是解放后第一任校长张源潜老师的八十寿辰。张老师与我届同学有着亲密的关系:他既在解放前后执教我届的语文,又是同学们兴趣小组的组织者指导者。在48届初中毕业典礼上,王玲、周履杰演出的《大补缸》曾轰动全校,现据王、周两校友回忆,当时替演员化妆的就是张老师。我们在读高一时,张老师还组织了古文朗诵小组,第一篇读的是《醉翁亭记》。为此经小组商讨,决定于六月七日我们小组以“51届高中暨48届初中校友”的名义,登门祝寿。

我们集体赠送一帧《报春图》金箔画为张老师祝寿,画面是一枝盛开的红梅,团团簇簇的梅花正象征着经张老师教育过的莘莘学子。旧时春节门联常有“向阳门第春先在”的句子,今天我们受“红梅图”的启迪,将句子改为“教师门第春先在”,觉得要恰当得多。其中组员高震自撰了一联“一生执教立已达人,两度从师传道授业”,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因为张老师曾在初一、高一教过他语文,影响颇深,所以后来他也考上了师院中文系,做了一辈子的语文老师。同学们考虑到张老师俩老人家,年事已高,而且时值夏天,送蛋糕未必适宜;所以决定送上西瓜和荔枝来表示一片心意。

上午九时,我们来到了张老师家。师母不但把我们带去的西瓜、荔枝拿了出来,而且还加上糖果、瓜子热情招待我们。我们边吃边谈,沉浸在昔日的欢乐中。我们钦佩张老师的记忆力,他能叫出王玲、周履杰、高震、楼寿民、陈英贵五人的名字,就是秦尚义叫不出,这恐怕是因为秦在一中的时间不长,在校不久即去了部队。周履杰不愧为一位摄影能手,她趁着我们谈话之机,摄下了值得纪念的瞬间。最后张老师建议去楼下小花园里拍张集体照。他说每当学生来看望我时,我都用自己的相机摄影留念。

临别,张老师赠送给我们一份他编撰的《松江方言志》、《松江歇后语》,还告诉我们他还在撰写《松江惯用吾》、《俗成语》,八十岁的老人,还在为松江方言费心思,可敬可佩。

(高震执笔)


最是难忘师生情

——记给老校长张源潜祝寿

十月十四日(周六),来自金山、青浦、松江、上海的5名( 52届)高中同学姜益之、朱文言、沈文殊、方吉人、夏益辉,怀着崇敬的心情,肩负广大同学的委托,来到老校长张源潜家,向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的老教育工作者祝贺八十大寿。虽然不设寿宴,不备寿烛,却是气氛活跃,谈笑风生。大家向老校长及师母表示了祝贺,转达远方同学的问候,并给张老师穿上了专门选购的羊绒农。师生们相互传看书信和照片,共同回忆过去在校时的美好岁月,老校长还当场为大家表演电脑打字,给大家讲解松江方言中的一些疑难文字,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看到老校长虽然已达高龄,但生活仍很充实,思维相当敏捷,身体十分健康.心中都很高兴。最后,大家象孩子一样紧紧围在老校长夫妇周围,一起合影留念。分别时,俩老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又送到路边,仍依依不舍地向大家挥手致意。这感人的一幕,又在我们深厚的师生情谊上抹上了绚烂的一笔。

朱文言 2000.10.20


老师的生日

56届高三乙班部分同学

时届初冬,冷空气却已数次南下。但11月19日天气晴朗,显然是十月小阳春。这天是吴仲炳老师的生日,我们度过了这难忘的一天。

此次吴老师八十岁祝寿活动是由朱知新、叶伦祥。梅基邦三位同学倡议,他们分别征求了吴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并得到了一中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筹备工作很快得到落实。

上午九时左右,校门口早已挂好了一块写着“56届高三乙班老同学聚会在四楼”的黑板。过了一会儿,上海、青浦、松江的同学都陆续到达母校,吴老师也由儿子陪同来到了学校。

吴老师虽已八十高龄,但神采奕奕,精神饱满。今天同学们为老师祝寿,他显得格外高兴。有的同学离开母校,只来过一二次,象顾祖念同学和母校已阔别了四十多年,相见时更是热泪盈眶……。千情万情最纯真的是师生之情,人生最幸福的时刻,那要算在蒙受师爱的学子阶段最幸福了。

在祖国改革发展的年代中,母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设施的完备,新大楼的建成。周围环境的绿化,……,一年比一年不同。昔时我们学习的地方——红楼,已成为古朴的象征。同学们对母校的飞跃发展,都赞叹不绝。

新大楼四楼的会议室中,校领导为我们准备了茶水、水果………,同学们到齐后,老师给我们一册他的著作——“仲炳先生文选”。书中叙述了松江的历史演变,古迹由来,古城的乡土风貌,……。老师花了很多心血才编写而成的,也是他一生的精华,我们应该为他感到自豪。

回忆当年学校生活中件件趣事,朱炳根讲;“吴老师给我们上历史课,从不看教案,讲到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句,那末下课铃也就响了,……。”周施荣讲:“56届的高考是在苏州考的,临考前,我们在宿舍里紧张地复习,吴老师即使晚上也常到宿舍里来看望我们。……”时隔将近半个世纪,我们经受了人生的磨砺,社会的风风雨雨,但始终忘不了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做一个真实的人,无愧于祖国。

我们送上了一幅国画给老师留作纪念。国画是由市农校龚越苏老师画的。一棵刚劲挺拔的常青松树,象征着全班同学对老师的祝愿。

中餐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校友》第42期
    《校友》第41期
    《校友》第40期
    《校友》第39期
    《校友》第38期
    《校友》第37期
    《校友》第36期
    《校友》第35期
    《校友》第34期
    《校友》第33期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