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校友》刊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校友家园 > 《校友》刊物 >> 正文
《校友》第38期
更新时间:2004/5/12  作者:松江一中   阅读:5726次  


岁月无情人有情

——记六五届高三(3)班同学母校聚会


曹公达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松江一中宁静的校园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来自全国各地分别了整整三十七年的19名同学终于相聚了。我们激动,我们流泪,端详着三十七年前的毕业照片,看着眼前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却又真真切切地近在眼前。我们互致问候!

三十七年的时间毕竟不是短暂的,同学们从松江一中毕业以后,有的走南闯北,有的扎根边疆,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建设事业;有的一帆风顺,有的一生坎坷,真是百味人生。不管怎么说,同学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我们又相聚一堂,真是难能可贵!

阔别三十七年的师生见面,更是情深意长,握住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是啊!三十七年后,我们又见到了昔日和谒可亲的老师,是老师们的辛勤劳动,让我们一个个插上了坚强的翅膀,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飞出了国门。是老师们的培育,使我们都经受住了三十七年的磨炼和考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同学们自我经历的介绍,更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老校长顾宝琮老师充满深情的话,让我们再次回忆起美好的中学时代,现任王仪校长详细介绍了一中发展规划。母校的巨大变化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母校的每一个进步,总是牵动着每一位从一中走出的校友。母校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增长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才干。虽然我们这些校友是平凡的,但是我们都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祖国的日益强盛,正是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努力的结果。感谢松江一中,感谢培育我们的顾宝琮、张正宝、朱明钅监、周锦华老师,还有那些已经仙逝的姜有方、郭万珍老师,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你们!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松江城,特别是松江大学城的发展,更让人感到振奋,松江没有大学的历史从此结束了!七所大学连成一片,初步显示出上海卫星城——松江的雏形。座谈会上,一些同学抚摸着两鬓初显的银丝,感慨地说,岁月无情人有情,我们的同学之情、师生之情、母校之情却永远不会老去!


光辉的历程,胜利的旗帜

——为庆祝党的十六大召开献词


<52届 张学民>

八十一年前的七月,

南湖荡漾着一条平凡的小船,

一群年青人,

来自中华大地四面八方,

肩负着民族的希望,

一颗救国之星在这里升起,

那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革命第一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就是真理。

唤起工农千百万,

推翻沉重的三座大山,

一代伟人毛泽东,

奠基了社会主义新政权。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

两个文明,常抓不懈,

二代伟人邓小平,

为民族振兴带来了春天,

带来了希望。



审时度势,继往开来,

三个代表,意义深远,

三代伟人江泽民,

带领我们与时俱进,

走向新世纪……



今天,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中华民族的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

国富民强,人心所向,

让我们在十六大旗帜的指引下,

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辉煌走向辉煌!


巧遇顾玮老师

<53届(初中)> 李福天

母校七十五周年校庆前夕,上海校友分会负责人赵谷民因他与母校老同学聚会无法分身,分会的其他委员或出国未归或一时联系不上,就委托我代表他参加校庆前夜的预备会议。

我在松江红楼宾馆会议室刚刚坐定,就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她在我身旁一坐下,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使我站起来脱口而出:“您是顾玮老师?”她也站了起来:“是的,你是……”我作了自我介绍。一瞬间她边和我握手边兴奋地说:“啊呀!是李福天,认不出了!”接着又说:“我家里还有你的照片呢。”近半个世纪未曾见面了,当年我还只是个长不大的身高不满1.4米的“小朋友”,人世沧桑,如今已华发满头,她居然还能很快地记起往事,真令我高兴。也可见当年在松江地委少年部工作的顾玮老师是何等地深入基层,和“小朋友”们的关系又是何等的密切。回想当年,母校初中部的少先队员们都认识她,大家亲切地称她“顾玮同志”。而今我们一些老同学相聚,也还会谈起她哩!可见她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前些年校友赵巧英听到顾老师在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工作的传言之后,我们曾寻找过她。这次见面方知是误传了,所次未能找到。原来她是在上海化工专科学校工作!真未想到这次校庆会有如此的巧遇!原来她还是母校校友,是云间分会的负责人。虽然弹指一挥间数十年过去了,顾玮老师的模样和当年并未大变,仅仅头发花白了,人略为胖了些,谈话依然一如往年:细声细气,和蔼可亲。这次相见犹如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又涌上心头。

认识顾玮老师还是在进母校前小学六年级时,解放后松江第一次少儿冬令营,她给我和王子良、赵巧英等许多同学留下很深的印象。起初她一身列宁装(这在当时就是干部的标志),我们见到她很拘谨,不敢接近。后来她的没有架子、说话生动形象又循循善诱,和小朋友们很谈得拢,很快在我们眼里又成了大姐姐。她的教育很有成效,尽管那时国民党的飞机还不时飞来“威协”,小朋友们仍然都接受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义无返顾地成了松江最早的红领巾。有件事使我们深受感动,赵巧英同学曾多次谈起,当时她参加地委少年部组织的少年儿童的演出活动,顾玮老师问她在哪儿读书,赵巧英告诉她:小学毕业了家里不让再读下去。顾玮老师又追问为什么?原来是赵巧英的家长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认为女孩子读到小学就可以了。顾玮老师告诉她要继续读下去的道理。当时母校的招生考试已结束,但顾老师仍争取到再安排一次考试(实际上只是象征性的),还使她入学后享受到甲等助学金和生活补贴,免受失学之痛,也使她后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记得1952年暑假在母校举办了松江县的少年夏令营,在为“月光晚会”准备演出节目时,可能是当年我的童声还可以,被选中排练小歌剧(内容是我扮演的弟弟和哥哥姐姐一起说服母亲,让哥哥姐姐参加军事干校),起初我答应了,还挺积极。待学会了歌开始排练,我手足无措,失去了信心,要求退出,受到了指导排练的老师的批评。当时离演出的时间已很近了,我却发起了脾气,不肯再排练,还说一定要我演就退出夏令营,这样也招来了小歌剧组同学们的不满。顾玮老师和母校的总辅导员朱明钅鉴老师闻讯后和颜悦色地问明了情况,并不勉强我,一面让指导老师赶紧找人顶替,一面希望我能积极帮助顶替者尽快学会那几首歌曲,还安排我参加晚会的其他准备工作,调动我的积极性。这使我为自己的发脾气深深惭愧,决心将“功”补过。顾玮老师等的帮助使我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事,这件往事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在母校就读的三年初中,顾玮老师经常到母校关心和指导少先队的工作,当年母校少先队的工作在松江地区较为出色,这和她的关心帮助分不开的。还记得在初二的“六·一”前夕,她得悉中国少年儿童代表团的上海代表访问苏联和匈牙利后返沪,就组织二中一位辅导员、母校的朱明钅鉴老师和我去上海。我们参加了上海的“六·一”庆祝活动,参观访问了中国福利会、市少年宫和交通大学等处,在参加欢迎出国访问的上海少儿代表大会时,朱老师嘱咐我做好记录回去传达,顾老师特意和大会商量插入一项议程:让我代表松江少年儿童献花和致欢迎词。大会快要开始了,我还不知该讲些什么好!紧张得不得了。两位老师就面授机宜,见我紧张的状态,连上台时不要呆呆的、要活泼快步等细节都关照到,使我定下心来过了“关”。离会想到,当年我去欢迎并献花的上海少先队代表杨一芗,十年后竟会和我在同一单位——上海市704研究所工作!世界真是小呀!会后顾老师又带我们去团市委,让我出面邀请中国少年儿童代表团团长蔡大姐姐(至今不知其名,仍接顾玮老师当年告诉的称呼,据我的记忆她似乎当年是华东少年部副部长),到松江,向松江的少年儿童介绍出访的情况,让我们受一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生动教育。蔡大姐姐还赠了我一枚苏联少先队队徽。后来我班的同学们争相传着佩戴,最后不知下落,当时曾使我遗憾了好久。蔡大姐姐如约到了松江,还到母校为少先队员作了报告。可见顾玮老师为了搞好少先队的工作是多么的尽心尽力。在上海的几天里,两位老师对我生活上的细心照料也使我永铭心头。由此,朱老师提出搞一次队活动:各中队表演各国少年儿童的生活。记得我班选择的是表演苏联小朋友的夏令营生活。群策群力,自编剧情,其中有在伏尔加河旅游的场面,大家用竹竿和白床单扎了一条“汽艇”,郁深同学还特地戴了顶白色遮阳帽扮作“汽艇”驾驶员。回忆起在母校的红领巾生活,是那样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家积极向上,又非常愉快,我们纯真的童心充满进取和欢乐,对未来怀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为我们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是使人难忘。在母校的三年初中,经受的教育不仅是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难以置信的是三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使我和一些同学一直保持着真挚的友谊,这友谊经受住了数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始终相互信赖互相帮助,数十年如一日,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也是母校教育成功的又一个雄证,也是和像顾玮老师那样的党的工作者和母校许多园丁的辛勤教育分不开的。

校庆那天,遇到朱明钅鉴老师和朱幼君校友(他比我高一届,我进校时他是母校少先队的队部队长),我告诉他们昨晚巧遇顾玮老师,他们听说顾玮老师来参加校庆非常高兴,就四处寻找。可惜最终我们也没能找到她,留下了些许遗憾。


致55届毕业校友答谢函

汪孝文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校友》第42期
    《校友》第41期
    《校友》第40期
    《校友》第39期
    《校友》第37期
    《校友》第36期
    《校友》第35期
    《校友》第34期
    《校友》第33期
    《校友》第32期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97.66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