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青青旅游世界
吴仲炳
新世纪第一个敬老日,学校(松江一中)备车组织离退休教职员工观赏新建成的青青旅游世界。
青青旅游世界在古城松江通波门(北门)外约四、五公里的卖花桥小集镇西北。她北邻洞径,西靠新落成的大学城,东临松沪公路,地段适中,交通方便。
青青旅游世界进园是一片水泥铺筑平坦的广场。两侧青翠绿篱,夹植大碗口粗的法国梧桐,树新栽,已被绿叶。广场尽头坐落着五、六层高大厦,饰白色,宛如一座宏丽的白色宫殿。供游客乘坐的游览车停靠在园门内,几十辆别致的供游人骑坐的自行车安放在绿篱边上。游览车除驾驶员外,配有培训上岗的导游。她身坐驾驶员旁,但面对游客,负责ito游客介绍车行经过地段的景点和林水的种类等。
青青旅游世界占地颇广,为了方便游人观赏园景,筑有通往各景区的平坦行车道路,路的两侧植常绿灌木,并有香樟树夹植其间。时届深秋,樟树结子累累下垂,低头迎客,桂香阵阵扑鼻,沁人心脾。俗语说树多成林,游览车在绿色海洋中前进,导游不时地指点说:这是雪松林,这是棕桐林,这是桂树林……。游览车靠近紫藤长廊停下。紫藤老叶遮阳成荫,廊下有长条石凳可坐憩息。穿过长廊便进入几占全园面积1/3的水域园区。巨石上凿有“亲水园”三大字,饰以朱漆,非常醒目。水园区有池,有溪,有湖,池有喷水装置,池畔石雕“亲水观音”耸立。小溪架木桥,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野趣。湖上架木板九曲桥,湖景幽雅。湖池交会处筑高高的石拱桥,人登桥巅,水园全景尽收眼帘。桥下草坪石象伺候。另一边便是垂柳区,千万条垂柳随风飘荡,犹如泱泱湖面上的珠帘。
大愚亭在亲水园的尽处,筑平安道相通,为了确保一路平安,道侧竖立着躯体雄伟、状极严肃威武的文武石人,文者手执笏,武人手握刀剑。道口有牌楼,上有额曰:“平安道”。牌楼一侧立有园中唯一的碑刻“大愚亭碑’”。碑文简短,略述治园始末,赞助造园人的姓氏,下具立碑者姓名。平安道的半途中建有安放着‘“景圆通宝”大钱的小亭子,示意治国造景需要大钱呀!
大愚亭形如一座寻常人家的阁楼,一无雕饰,面积不小,仅仅放着数十把普通的竹椅子,粗陋朴素,无启智发人深思景意。
坐游览车转到樟树林,浓荫下已有三四位健壮的中年妇女,躺在塑料铺垫上睡着,身旁满堆着水果饮料等食品,颇有西方旅游者的风采。我们几个老年人在林荫下坐石凳,靠石台,聊天说地;过了将近一小时古人林下隐居式的生活。
青青旅游世界为刚建成的旅游新园,园中林木葱翠,已呈一片绿色的海洋,园中无中国古典园林的朱楼长廊,无湖地荷菱的清香,无古迹可访,无名胜可寻,无突出的艳丽美景可赏。她的优点无名山景区的喧哗。空气新颖,环境宁静整洁,往来园区有游览车代步,导游热忱服务,一般生活惯于城市里的人,利用假日携妻率子到这儿潇洒散散,更换环境,调剂生活,倒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哩!这是我个人的管见,请批评指正!
(吴仲炳)
走近徐亚群
——读《蹄痕》
张源潜
1999年10月,松江一中举行75周年校庆活动,1945一1951级校友返校,邀我参加座谈会。我因扬大有事不能脱身,以致错过了和许多老同学见面的机会。事后周通泉告诉我徐亚君给母校赠书的盛举。我回乡定居后,高震来舍间又谈起徐亚君的旧事。他们俩是少年时代的朋友,相知甚深,说的都有根有据。我乃知道亚君是黄山高专生物系教授、研究蜘蛛的专家,还荣获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他写了《云间动物古今谈》(曾送母校十册)以后,再次应区志办之请完成了《松江鲈鱼漫思曲》,只花半年时间。这样热爱专业并为桑梓服务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我在编写“松江方言词语”时犯了难,有些动植物只知俗称,说不出学名.便冒昧去信向亚君求教。没隔多久,他就回信解破了我的疑团。信末说道,那两本关于松江动物的书他手头已没有,可向区志办索取。他已把近几年所写的散文结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取名《蹄痕》,以后当送请指教。最后还说了句笑话,他已“改行”了,不务正业了。
中秋过后不久,《啼痕》果真寄来了。它收入随笔、小品、散记、杂感等共80来篇,约16万字。扉页后是作者近影,戴着眼镜的挺英俊的富有书卷气的小伙子(生理年龄怕已近古稀了)。照片下方的说明一如高震所说,是颇有成就的学者、专家、教授。我想,像他这样的人才在校友中确实不多,还是值得说一说的。
阅读这本文集花费我不少时间,因为它不像小说那样可以一目十行地浏览,而要一篇一篇细细读去,边读边品味它的语言。每次读一两篇,倒是很好的享受。在阅读中我渐渐接近了作者。原来他于1947年春插入松县中初二,我刚离开半年;高中则在立达学园读的(《我的求学路》)。一年半后辍学,在北乡教过书,又随一个远亲到成渝铁路去当工人(《稗籽枕芯》)。1952年回家,正值华东师大成立,他以同等学历报考生物系(受“立达”名师周玉田先生的感召),录取了(《想起了夏雨岛》)。这才受到完整的高等教育。尽管当时是“全盘苏化”,倒也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1954年跳远以4.49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上海市纪录,值得大书一笔。体育锻炼给他炼出了一副好身骨,为他此后的科学研究和考察工作准备了有利条件(《以教学断想与散记》)。他研究编幅越冬的生态,耗时10余年,行程3000余公里,钻了70多个洞穴,还发现蜘蛛新种24种(《“洞穴”世界真精彩》。他探索新安江鱼类资源时,自费走上漫长的科研征途,历时20年终于完成这一课题(《渔我情结》)。在枯牛降考察40天,获得蜘蛛新种3种,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蜘蛛种类(《牯牛降蜘蛛揭秘》)。凡此种种证实他确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松江科技志》为其立传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他的成长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相反倒是充满了艰险和困扰。他的可贵的性格:坚毅、勤奋、坦诚、达观、执着。“熬得住苦辛,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气,忍得住嘲讽”,使他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全家下放在皖南山区整整10年,他却领略到“世外桃源般的渔樵风情”,在十多平米的居室里从事鱼类资源的研究时。家人也都能理解他的追求而毫无怨言。世上能有几人会在坎坷曲折的生活历程中获得美感,并把它提到哲理的高度来领会与阐述。“人生:坎坷与平坦机遇中的必然。”“成功;聪慧与勤奋粘合后的辉煌。”(《教学断想与散记》)多么深刻隽永的语青,充满智慧,又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他不仅是学者,还是一位颇有个性的诗人。
早在读初二时,他爱读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也模仿着写。他还以“齐月”为笔名在本地的小报上发表诗词作品。1949年油印刊发过20首小诗分赠知友,谁想在“反胡风”运动中,几乎为此惹祸,赶紧通知持有者烧毁(《笔名》)。可是文字功夫终究不曾烧掉,加上他好学而又博闻强记,无论随笔,小品、散记或是杂文,每篇都文采斐然、清丽可诵,古诗佳句,俯拾即是。在《除痕》序里这些已说得很透,无须再来饶舌。我最爱读的还数《教学断想与散记》,因为我也从事教学工作,尽管专业不同,为人师表的要求还是一样的,他的体验常常先得我心,更有不少是我想说未说或说而说不好的。“坦诚,最能得到理解”,师德是教师的首要条件,他不仅这么说,更这么做了。《校园一角》记下的他发现并帮助一个心理失衡的大三学生重又鼓起生活的风帆,就是生动的例子。那时他已退休了,仍然对莘莘学子如此关切。此外,值得作为教师座右铭的警句还多,不再多说了。
《啼痕》是“中华学人文稿”之一,从这套丛书的定价推断,总有十来册吧,《啼痕》当是其中翘楚了,我想。
2001年12月 11日
社区里的热心人
普照路居委会、茸南居委会
普政院与红宾院内,有一位敢于向不良行为作斗争。热心为民办事的退休教师共产党员沈文珠同志。虽然年已古稀,但精力充沛,在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中处处体现出青春活力。老年合唱团。党史知识竞赛。花卉展评等都少不了她的参与。她关心社区建设,自觉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在居委会“三自”组织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沈老师多次被选为居民代表、妇代会代表,她还是义务调解员、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同时,被茸南、普照路两个居委会聘为义务顾问,一起参与居委会全年工作计划制订的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配合居委干部一起做好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尽管没有报酬,沈文珠老师还是不辞辛苦,无私奉献,深受大家尊敬。在小区里沈老师是出了名的热心人。小区里的大事小事她样样关心,如道路整洁、卫生环保、路灯照明、小区改造等等。一件件事情无不在心中记挂着。
前几年,通波塘桥边外来人员居住在桥洞内,严重影响着社会治安,且卫生状况恶化。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向居委会反映,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打电话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先后与社区监察队、物业管理单位、环卫所联系,引起了有关各方面高度重视,同时,引起了广大居民共鸣,使有关执法部门加大了执法整治力度,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现在桥洞安装了防盗栏,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使通波河水更清,两岸树更绿,环境更优美。
沈老师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是文明示范户。她一身正气,是居委干部的好参谋,居民群众的贴心人。2000年5月松江城区拆违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茸南居委会所属的水上新村也在其中,当时群众反响强烈。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需要居委干部排摸了解情况。为此,沈文珠经常主动到居委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提供信息,配合做群众思想工作,使小区拆违改造按时完成,沈老师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拆违攻坚阶段,有一户底楼的住房违章搭建严重,居委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但这户家庭还是不肯拆除。当时时间紧,要求又高,如果不能按规定时间拆除,就会影响整个小区拆违改造的进度。为了拆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