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油四十年 志在多贡献
楮人杰是解放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为了寻找祖国的石油矿藏,他毅然报考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石油战线,从事矿场地球物理测井。四十年来,他先后奔赴延长、玉门、大庆、四川和江汉地区测井,参加石油会战。1972年调到北京,从事右油勘探开发的科学研究。
采油不同于采煤。煤矿钻井后,工人下井用机器采掘。井也不深;而采油钻井比较深,一般油藏都在地下1000—6000米深处。工人不可能下去,这时就要用地球物理测井的方法,来识别井筒内不同深度的油、气层,然后用射孔的方法把油气层射开,油气即可沿并筒喷向地面。
测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石油院校均设有测井仪器和测井评价课程,国外高校的右油工程系也有同类课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测井装备、技术资料不断进入我国。在装备上,数字测井仪和数控测井仪取代了光点记录的电测仪;在测井评价技术上,计算机处理代替了过去的人工测井解释。这样,科技人员认别井下油气层的本领越来越大。
为了掌握先进的测井评价技术,楮人杰把整个身心扑到了科研日作上。1985年他的调整井水淹层测井解释技术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他还写了《辽河欢喜岭油田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研究》、《南阳双河油田的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字处理方法的研究》、《高尚堡油田的测井解释及数字处理方法的研究》等八个科研报告,分获三奖六个、四等奖两个。十年来,祷人杰还在《测井技术》、《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勘探与开发》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楮人杰,这位祖国石油战线上的老兵,辛勤探油四十年,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回忆起这漫长而难忘的战斗岁月,楮人杰同志深情地说,母校老师一再勉励我们要“爱惜光阴、珍惜时间、刻苦钻研、勇往直前。”这四句话,竟成了我一生中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同学情深 同乡情真
——记松江一、二、三中校友在宁联谊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一百多位在南京地区工作的松江一中、二中、三中的校友借座南京中山大厦,举行了一次热闹而有意义的联谊活动。应联谊会的邀请,潘瑞霭、顾宝琮、钱荣锦等老师参加了这次盛会。
松江一中、二中、三中是松江三所历史较长的中学。几十年来,这三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其中有不少学生陆续来到南京地区工作,为江苏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谊会上,大家抚今追昔,互诉衷肠,情绪热烈。深厚的同学之情,把一百多位与会者的心紧紧地拴到了一起。
交谈中,大家还欣喜地发现,不少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双重乃至三重校籍的校友。在一中、二中、三中的校园里,曾先后留下过他们求学、教学、探索科学、探索真理的深深的足迹。如今,四化的宏伟目标又把三校校友紧密团结在一起,鼓舞大家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为民族出力,为家乡增光。
一中校友会南京分会陶林森,计永心,王育殊,张桂生等和二中校友会的同志为本次联谊活动做了大量筹备和会务工作。联谊会后,王充德、吴炳勋校友热情邀请母校老师参观了镇江船舶学院。
简讯
▲本学期开学以后,我校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市府、县政府的号召,踊跃捐款捐物,,支援遭受洪水灾害的江浙皖等地区。为了帮助灾区人民,不少教师和职工把七八成新的秋冬衣也献了出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
▲最近,学校领导想方设法筹集到一批液化气灶具分配给约五直户教职员工,切实改善了这些教职工家庭的生活条件。教职工们反映,这次我们分到液化气,是领导费了心,学校化了钱。
他在文学园地里耕耘……
金坚范,61届校友,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从事文学翻译和创作多年,著述颇丰,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副译审,兼任“彩虹翻译奖”评委会办公室主任。
近年来金坚范翻译的小说、童话和记实文学主要有《万里救人质》、《日本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卡夫卡日记》、《母亲的眼泪》和《一个臭词儿》等;另外,他还创作了四十余篇约十万字的散文,有些还是用英文写的。散文《开展海峡两岸的交流,为统一大业作出贡献》、《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曾被选入《北京市对台宣传稿选》,《在那枫树之国》、《清洁空气的城市》、《并非一切都陌生》和《五月好大雪》被选入《中国儿童文学选粹》;《汉城印象》发表后,南朝鲜刊物予以全文译载。此外,作家还直接用英文发表了《寻求友谊》(国际笔会第48届大会随记)、《关于青年文学》、《诺贝尔的遗漏》等,这些作品曾被译成法、日、意等国文字,被国外通讯社等采用。
1989年9月,金坚范被聘为日内瓦国际儿童图书奖评委,因工作出色,不久即被聘为永久性评委。
金坚范曾以中国笔会代表身份出席国际笔会的达喀尔会议、加拉加斯会议、东京会议、圣马力诺会议、纽约会议、汉堡会议、洛加诺会议、汉城会议和马斯特里赫特会议,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愿金坚范同志为中国读者介绍更多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愿他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取得更多的收获。
附:金坚范给母校的信
松江一中校友会:
我在松江一中渎了六年书,对于母校,我是十分怀念和感谢的,因为中学六年正是一个人在,知识、身体和思想品格等方面打基础的阶段。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也许会把学生忘了,但学生是不会忘记老师的。象现在还在执教的钱荣锦、顾宝琮、周锦华、谢源、金天飞等老师,在当年就已是学有专长、教学有方的教师了,在我们学生中有横高的、很高的威望。
1985年我从上海外语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事工作。走南闯北、东渡西行,足迹遍及20多个不同的国家。现在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业余时间搞过一些翻译、写过一些小文章,不能说有多少成绩,但可以说没有辜负母校的教育培养。
十分感谢母校编辑印刷了“建校65周年纪念册”以及《校友》小报,使我了解到母校的近况,当年对我耳提面命的老师们的情况,以及劳燕分飞后同学们的情况,勾起了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
祝
母校兴旺发达!
金坚范
1991年2月22日
来函摘编
当学生时不太容易深刻理解“教师”这一工作的神圣与光荣,通过这二十多年来亲身体会这一岗位的真正含义,更增添了我对教过我的老师们、培育我的母校的崇高敬心情,我要以我的老师为榜样,把全部精力和热情献给教育事业。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 吴湘舟
《校友》是联接一中校友感情的纽带,也是交流一中校友信息的窗口。每每读到她,都能唤醒当年在松一中受哺育时的记忆,给人以亲切和温馨之感。感谢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为一中校友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好事。
江苏省如东县中学 李元兴
《简讯六则》
▲经县政府批准,祝继尧同志任松江一中校长,(祝继尧同志为一中60届校友)潘瑞蔼同
志调任松江二中副校长。
▲新学年开学典礼上,59届校友、复旦大学教授高汝熹应邀向全校师生讲述自己为中华崛
起努力学习,刻苦攻关的拼搏经历,勉励在校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高教授的讲话受到中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为帮助社会青年学生补习文化,参加下一年度高考,一中校友会筹办的高复班日前已正式
开学。校友会这次办班,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
▲ 今年暑期,我校有九位高三毕业生荣获大江奖学金。
▲ 84届校友,松江中山小学大队辅导员申伟英今年荣获团市委“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赵盛我老师早年执教我校,陆佩老师在我校服务多年并于82年退休,今年上半年,两位老师均因病先后逝世。
▲为帮助母校教职工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上教院党委副书记孙运时(68届)两次来我校作辅导。
▲日前,县长沈效良,局党委书记朱献成、副局长范亦铮等来到我校。和教职工一起欢庆第七届教师节。另外,由黄伯路校友带队,在松江卫生系统工作的一中历届校友也兴致勃勃地来到母校,为母校教师体检,诊视,受到热烈欢迎。
一个中学教师的奉献
校友李兴元,61年毕业于江苏师院历史系,现任教于江苏省如东县中学。三十年中,他精心执教、潜心科研,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的《浅述多种教育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机组合》和《浅论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国情历史教育》分获88年、90年省优秀历史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两年均无一等奖)。此外,他还在《江苏教育》、《中学历史》、《体育时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世界史中有关中国历史内容的教学》等文章。1987年,李兴元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工作者,1989年,又受到如东县记大功一次并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
寄自北疆的情思
记得当年临高考的时候,桂校长亲自辅导我们,还有顾宝琮老师、陈大伦老师、教数学和语文的两位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为我们的成长而辛勤的工作,想起在母校的一切,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六三年高考后,我被科技大学录取,所学的专业是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电子计算机专业。实际只学了三年,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6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火电工程公司,参加了几个发电厂的电气安装,后来担任了电器技术员。1976年调来佳木斯市机械工业研究所,开始搞情报工作,不久,即任情报室主任。再此期间参加了若干工厂和生产线设计工作,82年晋为工程师,同年入了党不久。从84年起担任副所长,主管所内各室的业务,同时也主持和参与了一些项目的设计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