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鐢ㄦ埛鍚嶏細
瀵嗙爜锛�
楠岃瘉鐮侊細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课题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浅谈心理训练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03/6/27  作者: 何海根  阅读:4401次  
摘要:通过课中对学生进行各种心理训练,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心理训练、心理素质、表象训练、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绝对化、过分概括化。

前言

我们已跨人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这新时代里各种竞争将更为激烈,这就意味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竞争不仅体现在人才的科学素质方面,也体现在人才的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现代化的体育观更强调素质的全面。现代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已逐步加深,体育观念从传统的生物体育观逐步向现代化的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和更新。其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我们都知道心理素质的加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础所在。如何在课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认为心理训练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始终提倡在课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训练。下面我谈谈进行心理训练的理由和实施心理训练的情况。

一、 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1. 1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教学始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也始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方向,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掌握某学科的知识就能胜任和驾驭的。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是一门艺术,体育教育同样如此,它不是胡干蛮干,也不是跑一跑,跳一跳那么简单,事实证明许多成功的体育教育者,他们都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并善于分析、利用学生传达的心理信息来进行体育教学,这不仅能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切实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心理训练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原理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力图实现内在生活目标的自觉倾向性,这种目标的实现要求一个人的内部世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只有在一个人具备了意向或意志等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才能表现出人的“自我”,自我的动机综合、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而我们体育与健身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正是为了唤起学生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从而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实现下完成个人的锻炼目的。

二、 心理训练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的应用

2.1 运用表象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与改进动作技能

有一个实验研究表明,表象训练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对中学生进行跳高教学,比单纯的实际训练法取得更好效果。在这个实验中,表象训练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反复地观看教育的示范动作(俯卧式),示范之后,立即要求学生闭眼,回忆此动作,使之建立俯卧式跳高的视觉表象。同时,教师编制了体现动作要领的口诀,将助跑时的节奏编成“搭——搭——搭”的声音,把起跳过杆的动作编成“蹬、摆、转、翻”的口诀,要求学生边想俯卧式跳高的全过程,边发出“搭——搭——搭 、蹬、摆、转、翻”的声音,建立明确、简洁的听觉表象。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进一步体会肌肉、肌腱、关节和身体位置的变化情况。达到要求后,教师又要求学生闭眼,在头脑中边念口诀,边做分解动作的练习,把动觉表象和听觉、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以后,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作三分钟的口诀默念和回忆动作,每做一次实际练习之前,也要在头脑中默念一次口诀和想象一遍动作。课后还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睡觉前作5遍俯卧式跳高动作的想象。在学生进行实际练习时,教师对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作出简短的评价,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经过6教时的练习,将测验成绩和体能水平、技能水平基本相同的、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班的成绩相比较,发现心理训练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进行技能训练的效果,这两个班的成绩对照见下表:

实验班与对照班跳高成绩比赛

组别训练前X训练后X

实验班(28人)1.10M1.25M

对照班(26人)1.12M1.23M



实验班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与测验前在教师带领下躺在草地上进行放松训练、自我动员训练(通过录音机播放的暗示语进行指导)也是分不开的。他们所采用的暗示语句是:

1、我今天的精神非常饱满。

2、我的体力非常充沛。

3、我的两条腿感到很有力。

4、我精力充沛地在跑道上飞快奔跑。

5、我正在参加一次跳高比赛。

6、我的腿感到很有弹性。

7、我今天一定会跳得很好。

8、我的俯卧式动作掌握得很好。

9、我感到两条腿肌肉中血液在飞快地流动。

10、我已跳过了新的高度。

11、我想立刻就跳。

各句暗示语之间稍作停顿,使学生有想象的时间。听完这一套暗示语之后,再让学生想象3遍俯卧式跳高的动作过程,然后开始测验。这些心理训练使他们已经形成的跳高技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2.2 运用放松训练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

有的学生在参加体育考试时,情绪特别容易兴奋,生理激活水平很高(如心率、血压、呼吸升高),并伴随有明显的行为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颤抖、少言寡语等。这时,采用放松训练,可使学生心情平静,消除紧张情绪。放松训练还可以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恢复。例如,在一堂运动量较大的体育与健康课后,学生感到身心都很疲劳,或产生肌肉胀痛的感觉。采用放松训练,可以尽快地消除学生的疲劳感,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教师不仅仅让学生去做,也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做,在不一样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放松动作,这样才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2.3 运用系统脱敏法能帮助学生解除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

在体育和健康课上,一些学生对学习某些难度较大且危险的动作技能会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运动素质差、身体弱的学生更是如此。不解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就会产生阻碍作用,使得动作很难掌握。系统脱敏法对于解除恐惧心理有着明显的作用。例如,一个学生对学习双杠后摆下的动作担忧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腿部和其它部位会受伤,教师对他采用了系统脱敏法。首先让他反复地观察他人做双杠后摆下的动作,如果产生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就教他放松,并使他认识到别的同学能行自己也不会有什么事,况且教师始终在身旁加以保护,这样当他不恐惧时,就让他做双杠支撑摆动,并放松。然后教师要求他做双杠摆动,并结合后摆下,同时,教师用力将他向外推动,并要求他放松。最后,由学生单独练习。通过这种分层次的练习,这一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消除。系统脱敏法在我们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身处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很好地运用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2.4 运用认知训练能纠正学生不合理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认知,人的认知与行为密切相关,合理的认知有助于正确行为的产生;反之不合理认知的矫正是行为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掌握认知训练的方法,去纠正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模式,这里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学生错误认知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绝对化要求。 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必定会发生或绝不会发生的认知。它常常与“必须”、“应该”这一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在这次体育测验中获得成功”、“我应该比其他同学学得好”。有这样认知的学生易陷入情绪困境,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条件,不可能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获得成功。

B: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方式的表现。一些学生面对失败,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等。他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其结果会导致自责反常、自暴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还表现为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其无可取之处。这会导致人际关系上的障碍。

我们体育教师了解了这些特征后,可根据前面介绍的认知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进行矫正。比如:一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测验中还是落在最后,因此他表现出自暴自弃并消极思想。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对他进行教育(矫正认知),假如这位学生身体条件较差,而他在锻炼后的成绩仍然比其他同学差但比以前有所进步,那么说明他相对以前有进步锻炼有效果,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其它因素而放弃自己的做法,因为它是正确的。假如他自身条件与其他同学差不多,而经过锻炼后的成绩较其他同学来比有点差距,我们让他明白锻炼也是有方法的,就像其它文化课一样的,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方式方法上的欠缺也会导致成绩不能提高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该鼓励他积极进取,然后就方式方法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最后看他经过一个阶段锻炼和自己的努力后的成绩再作出相应的措施。

三、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根据研究和实践表明上述几种心理训练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手段,它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对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此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促使了学生的潜能的现实化,从而充分体现心理训练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1.2 这种心理训练的教学手段,它短期效果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只要我们在课中坚持采用心理训练,也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健康的心理,这与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对心理训练的研究和实践。

3.2 建议

3.2.1 要掌握心理训练的要领,首先必须提高自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市级课题《地域文化视域下“B-S-I”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
    市级课题《地域文化视域下“B-S-I”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
    《“三题一作”范式下读写一体化的实践策略研究》开题…
    “自养养性”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松江一中2010年教育科研课题申报通知
    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抓科研 促教研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天地
    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实现模式及其绩效标准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11.82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4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