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
发挥化学新教材特点
|
更新时间:2003/3/1 作者: 许养贤 阅读:4352次 |
|
发挥化学新教材特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许养贤
<摘要>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试行,创造性思维技能的训练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就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将传统创造技能培养方法与二期课改课程理念有机结合,发挥化学新教材特点,提出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江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要培养造就出大批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教育肩负着艰巨而特殊的任务。
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最高级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致性四个特征:
流畅性 (FLUENCY)——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 (FLEXIBILITY)——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
独创性 (ORIGINALITY)——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
精致性 (ELABORATION)——是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的培养而循序渐进地展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应当从小做起,中学的教学更是重要的一环。在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化学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来培养,并通过解答化学学科中的问题体现出来。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化学新教材的课程理念和特点,如实践性、趣味性、可读性、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都是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活、社会、生产都有密切关系,无论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还是共轭电场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和化学技术。这就使化学教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大空间,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发挥化学新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相应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另外补充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或者引进当今化学方面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或者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阶段时,就可以适当补充科学家如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进行科学探索动人小故事;又如在学习氯碱工业这一节内容时,又可以介绍我国氯碱工业之父--侯得榜博士的生平事迹,并且还可以适时介绍我国氯碱工业还存在不少困难,如目前使用的阳离子膜一般是进口的,代价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同学们去研究、去创造;又如在学习从海水中提取重要元素--镁时,教师就可以引进当今化学前沿--绿色化学,从理论上分析将MG2+转化为镁是使用石灰乳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这些教学小插曲不仅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能激起他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开拓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2、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其创造性思维,因此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理念: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让同学们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着力营造“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寻找资料、思考问题、讨论和交流甚至动手做实验。
化学新教材中,每一章节都设置了很多思考与练习题,教师可以抓住教材上的这个优势进行引导,让同学们不断探索、研究。如在学习氯碱工业这一节内容时,在同学们掌握了工业上制取NAOH的反应原理后,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要建造一个制取NAOH的化工厂,那么厂址该怎样选择呢?对于这个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大。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这不仅帮助同学们及时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使知识得到应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展开。
又如在学习从海水中提取重要元素——镁时,师生在分析了海水中主要含有的离子后,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问题情景,由浅入深,设计如下问题:①能否直接在海水中加入活泼金属如NA、K、CA等置换出金属镁?②根据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无水MGCL2的反应原理,能否通过直接加热浓缩海水的方法制取镁呢 ……,“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一个接着一个问题,把同学们引入化学王国中,对化学产生了无比的遐想。在这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因而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训练求异思维的能力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强调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甚至相反,其思维目标事先不能确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研究智力结构(SOI)和创造性思维而闻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而福特(P.GUIFORD)认为: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发散性思维和转换;认为它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也曾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求异思维培养是创造思维训练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发明创造活动。怎样才能训练同学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呢?求异思维的培养应围绕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其核心是灵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实践活动,提倡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让学生多交流、多思考、多争辩,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特别是鼓励他们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善。其次,可以有目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求异思维,兼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训练。具体策略是:
(1)拓宽问题法
如在学习HCL气体的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形成喷泉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做课堂小结。
A、CO2用H2O吸收 B、CL2用NAOH溶液吸收
C、CO2用NAOH溶液吸收 D、O2用H2O吸收
这样,一方面打开学生的思路,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至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限制与束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
再如在学习了从海水中提取重要元素镁的基本原理后,教师又可以适时引导同学们讨论液体混合物的提纯、分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丰富了他们的思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在讲授HCLO的性质及其漂白、消毒作用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课题--解读84消毒液,通过次氯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有关产品说明,让同学们讨论:①HCLO的化学性质。②把化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商品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同学们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同学们的求异思维能力,也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2)智力激励法
美国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OSBORN)所倡导的智力激励法(BRAIN STORMING,也译大脑风暴法、思潮冲击法),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的正确,教师也不做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提出来了为止。此时,人们才开始评价、修改和合并这些想法,产生一个创造性答案。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借助个人和集体思考相结合来启发思想的方法,它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因此,智力激励的真正目的也就是通过成员间的彼此补充和相互启发,克服成为创造型人才各种因素的阻碍。
智力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采用班组讨论的方式来讨论问题,在一种集体的、大家都跃跃欲试的氛围中,讨论气氛会愈加浓厚,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范围。有时一个学生的想法会启发另一个学生悟出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能引起“社会现象”--促使他人也很快产生想法。例如,在学习新课海水资源时,教师不妨创设一种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言,相互补充用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概括出十几甚至二十多条用途,同学们拓宽了思维,班内呈现出创造思维涌动的景象。为了保证讨论时的良好气氛,进行智力激励时须遵守以下规则:
A、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学生哪怕是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热情引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