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现象级卓越高中的办学愿景,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品质,助推教师站稳、站高讲台,守好自己的阵地,塑造现象级的课堂教学。2021年11月24日至12月21日,潘建荣校长、姚立强书记、张春燕副校长、郭宁伟副校长带领学术委员会深入调研了29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本次调研活动共历时三周,采用即时反馈和集中反馈的形式,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度、教学过程的顺畅度、教学内容的适量度、教学策略的适当度、教学评价的效能度等进行了多维度诊断。总体感觉被调研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较新、专业素养良好、教学基本功扎实,基本采用了5305的教学样态,师生互动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细化素养目标的层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了较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被调研教师基本上能够基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学习生活等创设不同情境,设计系列指向素养的问题或问题链,引导学生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同时也较好地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不论新教材新课程的实施,还是高三各学科的一轮复习,教师们都面临学科必备知识体量庞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困难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学习任务单的创设就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不二的选择,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在本次课堂教学调研活动中,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被调研教师基本上以学习任务单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任务单的设计较好地符合新课改理念,可操作性较强。
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本次课堂教学调研中,我们印象最深刻是年轻教师们熟练运用新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杨斯佳老师运用 Geogebra图形计算器,变静态计算为动态函数图形的显示变化,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郭永馨老师基于学习任务单,熟练利用同屏技术,即时呈现学生的思考现状,进行同学间的比较分析,并能做到适时点评;沙辉老师利用动画模拟学习内容过程,形象化程序渗透过程;刘露霞老师利用技术手段多次切分音频,多角度呈现同一学习内容;何晓燕、朱俊声、杨伊凡、杨忆涵、朱贝妮、冯莹、赵丹丹、林锦文等教师精美课件的设计或音视频的运用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娴熟运用,较好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顺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新生代的优势和特点。
为了追求更有好的课堂,我们学术委员会不仅带着发现闪光点的目的,也带着批判的精神去挖掘被调研教师可以进步的空间。
一、建议优化活动设计,注重高阶思维力培养
一些课堂看似活动很多,学生也很活跃,让非此专业的老师有很好的感受。但是所设计的各活动之间间缺乏层层深入的逻辑线;或者有的活动只为了营造活跃的气氛,只是为了让学生短暂一笑而已,未引发高中生应有的高阶思维;还有部分问题设计的碎片化,缺乏围绕教学主题整体架构的意识。
二、建议深研教材文本,提升重构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教材是编者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质等要素编写的,其呈现方式是文本,而文本是平面的、单一的、静止的。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教材,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再造工作,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而这种从文本到教学的呈现方式转换,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教材文本内容的重构。
新形势下的教学绝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具备着强烈的独特性,呼唤教师的个性化演绎,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质、自身特长、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为了让课堂更具有学科的味道,为了让课堂育人价值得到更充分地彰显,课堂教学需我们不断去开拓教学教育的“新边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