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pload/UploadFiles/2018-11/2018110818412855327.jpg)
11月7日下午,历史教研组齐聚一堂,探讨如何贯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研课堂”的构建,苗老师作了专题的报告——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下指向素养的高中历史“灵动课堂”,本次教研活动也是本学期历史组第三次的教学研讨。
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下指向素养的高中历史“灵动课堂”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导向下的教学特色研讨,既有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修,也有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其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和思考是灵动课堂的旨归、指向和上位指导。操作中的“灵动课堂”由四个要素构成:灵魂(立意)、灵气(逻辑)、生动(细节)、和互动(对话)。
本次教学研讨前半部分主要基于课堂对话展开: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曾说:“历史就是历史学家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而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以《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为例,苗老师阐述了如何利用对话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就此案例,历史组各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从自身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了交流,也明确了对话教学的方向,达成了共识。
研讨后半部分主要讨论了教学立意对于教学的统摄作用。教学立意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提出的观点、主张和视角,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学立意是教师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史识”。教学立意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由于观念、学养和占有资料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形成多个不同的教学立意;同样,同一教师面对相同内容,也可以变换视角形成多个不同的教学立意。由于教学立意是教学的中心和灵魂,因此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此问题,大家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总体而言,历史教研组的“灵动课堂”立足于学科特性、指向于学生成长、定位于中学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也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本次教学研讨正是教研组阶段性思考的成果交流和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