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课评课环节由樊汉彬名师工作室成员、华师大三附中张艳老师主持。方毅老师和王瑷珲老师就各自的备课过程、课后反思与在座的老师进行了经验分享。华师大三附中的张鑫老师、华政附高的张文义老师和墨江一中的张晓琼老师分别代表金山、松江和云南进行了交流发言。
在专家点评环节,上外云间中学正高级教师、副校长刘晓兵老师认为两位老师的课有功力和鲜明特色:方老师的课挖得深,王老师的课抓得准。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三个“打开”:把自己打开,课堂教学挥洒自如,师生互动自然;把历史打开,走进历史深处,把教材几页纸背后的复杂历史呈现给学生,把史学思想方法传递给学生;把学生打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用“史学”来“育人”。
金山区樊汉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樊汉彬老师进一步指出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三个维度:一是发展性,教学设计要有过人、出奇的特点,比如新的视角、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等;二是共融性,如育人与育分、教学评一致性、目标过程与结果的一体性等;三是推广性,好的课要能给人思考与启发,成为优课、精品课,能做到效果上可见,价值上存争。
三、专家讲座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将史学理论更好地融汇进课堂教学,此次活动也邀请了松江区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员张子辉老师作了《“知史事·辨史实·识史是”——高中历史视域下的史学理论认知与教学实践探微》的报告。他为在座的老师们梳理了史学理论的体系内容和主要特性,并将其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匹配。张子辉老师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为例作出示范:如“谁决定了历史的意义?——以戊戌维新运动子目内容为例”,又如“历史的‘真了解’——移情与体验(实证与虚证)”,再如“阶级分析法——义和团运动面面观”等。张子辉老师的讲座彰显了他深厚的史学功底,也为在座的老师以后课堂教学起到了正向引领作用。
对史学理论的深度应用研究是金山区樊汉彬名师工作室聚焦的重点研究课题。此次历史名师工作室送课云南结对学校活动就是教学实践研究重要一环,不仅将上海的历史学科教学理念通过网络传递到云南结对兄弟学校,也展现了上海远郊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水平。本次上海、云南学校共研双新课程活动取到了预期效果,也在推进两地中学历史教学育人方式的高质量变革迈出了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