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学生天地 > 社团风采 > 一览文学社 >> 正文 |
关于高中生近视的研究及对策调查报告
|
更新时间:2003/3/1 作者: 金文婷等 阅读:9927次 |
|
一、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背景
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传统的媒体电视也魅力无限,但似乎做作业、习题仍占学生生活的主导地位。虽然现在提倡减负,但学生的心理负担却更重了,导致了超负荷用眼。
好多学生上了中学以后看黑板上的字越来越模糊不清,经视力检查才知道得了近视。
近视是学生中的一种长病,大多在中学阶段发生,而且发展极快,不仅影响学习与生活,更为将来的升学及就业带来不少困难。
近视是现代中学生一大让人担心的问题。
2、研究目的
(1)了解我们周围的近视人群
(2)深入了解近视的发病原因
(3)通过调查,使尚未近视的同学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3、研究方法
我们对5所高中进行发放问卷调查,主要针对高一到高三的学生。
一中:实发60份 实收55份 有效55份
二中:实发40份 实收36份 有效36份
三中:实发30份 实收28份 有效28份
六中:实发40份 实收36份 有效36份
四中:实发30份 实收27份 有效26份
总计实发:200份 实收:182份 有效:181份
我们对所收集的样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相关的数据。
二、研究内容
(1)近视时间
(2)近视主要原因
(3)每天时间安排
(4)平时是否注意用眼
(5)主要保护视力方法
(6)对戴眼镜的利弊
三、研究结果
松江一中高一----高三近视调查表
松江一中近视调查表
年级总人数检查人数5.0以上百分率4.9以下患近率
高一51050914127.7%36872.3%
高二46046012427%33673%
高三53853810118.8%43781.2%
由松江一中的近视眼情况来说很不乐观。据2001年第六届全国爱眼日时期的调查,近视眼是儿童和青少年视力减退的最主要的眼类疾病,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小学生达20%~30%,中学生高达50%~60%。
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主要的近视时间也都较集中在初中时期。
下面请看一张数据表:
近视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先天
人数43123114
百分率23.76%67.96%6.08%2.2%
看来普遍中学阶段是最容易得近视的时间段,所以中学生们应该非常小心这个“特殊时期”。
为什么这段时期最容易得近视,上了中学负担更为加重,用眼更多,也有许多的中学生迷上“互联网”,每天除了固定的学习时间,其余时间都泡在网上,再加上平时对自己的眼睛不是很重视,不加以保护,没有什么预防近视的措施。
下面为调查的平时节假日时间安排情况表:
时间(小时)0-12-34-55-8
看书6739.40% 7742.54%2611.00%137.18%
看电视2815.50%5832.04%4625.41%4927.07%
上网13272.90%3418.80%126.60%31.66%
要了解近视发生的原因,得从眼睛的构造说起了,正常的眼睛所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眼睛有一块扁圆形的透明物体,叫做晶状体,它的特点是能自由改变表面的曲度,使外界物体的像透过后,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入到大脑皮层枕叶,而产生视觉,晶状体的曲度要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来进行调节。当你在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使晶体凸起;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就变得平一些。
一旦睫状肌能失调,经常处在收缩状态,晶状体就不能恢复成扁平形了,这样的眼睛就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远时觉得很模糊,这就是近视眼。
在调查的人中间,似乎大家对近视的严重性还不是很了解,大家都认为近视就近视没什么的。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从五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情况显示,现在的近视率成不断上升趋势。但这并不被广大的学生朋友所重视,我们知道近视不会带给我们诸多的不便,但我们却没有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措施来制止。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目前在近视人群中,中学生近视占了很大比重,并且大多数患近视也都是在初中阶段。
(2)应该让更多得人了解我们眼睛的结构,近视的原因,了解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
(3)主要近视的原因都是由于用眼过多,不注意劳逸结合,用眼过度。
(4)很多戴眼镜的同学都认为很麻烦,不方便。
2、建议
(1)避免用眼过度,每用眼1小时,就休息10—20分,望远处。
(2)不能在光线很不足的条件下做作业,看书等。
(3)不能行走,坐车时看书。
(4)看电视,用电脑时,距离应远一点为好。
(5)每天适量的户外活动,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检查视力。
(6)若是假性近视,则不提倡带眼镜,在可能看得见的情况下尽量不戴;真性近视的高度近视者配镜时不用配足,大约至视力保持在1、0——1、2左右。
(7)近视可以利用激光治疗方法来医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