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松江仓城——我眼中的秀南古街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B-S-I课程资源库 >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实践 > 地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实践 > 综合实践活动 > 松江仓城——我眼中的秀南古街 >> 正文
秀南街经典建筑风格及文化理念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4  作者:本站原创 褚珏馨、蔡乐怡、沈梦妍  阅读:1685次  
摘要:松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要是说到松江的遗迹很多人会想起方塔,醉白池,广富林遗址,但是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松江还隐藏着一座古城------那就是仓城,即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有着悠远的历史。而在这里藏匿着一条老街,大多数上海人都不知道这条老街的存在,但这条老街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如今这在改造计划之内,相信过不了多久这条街会成为松江的一张金色名片。东到华阳西跨塘,在古城松江十里长街的西南处便是条具有江南水乡风情、明清建筑风貌的历史老街——秀南街。它虽经数百年沧桑变迁,但依然保存着其特有的老街古韵,成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改造的原生态人文景观轴之一。步入老街,这里绝大多数都还是老房子,很有韵味。老街旁边是一条十米宽左右的市河,河水缓缓流淌,每隔几十米或几米有一个埠头,傍河的民居都有伸向河里的石阶,隔河对岸也是同样的民居,屋顶是小灰瓦,排列整齐,是江南一式的落檐房子,屋脊也用小瓦整齐地竖排着,两边翘起好看的形状。走上高大的大仓桥,俯视秀南街,会感到那个历史的松江城还在眼前,还能让人想象以往曾经的繁华。

关键词:秀南街;经典;建筑风格;文化理念

一、   课题的提出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保护文化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真正了解这些文化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遗址及其文化理念。对于一个松江本地人或是一个居住在松江的非本地人来说,关心这条具有悠久历史韵味的江南老街是必不可少的。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秀南街,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我们的课题选取秀南街的经典建筑风格及文化理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人们对其的感知与了解。

(1)     了解松江秀南街对松江本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     通过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人们对于秀南街经典建筑风格及文化理念的理解

(3)     呼吁人们去更多的了解松江秀南街的文化蕴含

2.研究意义

1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落脚点研究秀南街建筑风格及文化

松江是上海之根,浦江之首。而秀南街位于上海松江老城区城西的仓城, 所谓仓城,就是指当时最大的漕粮仓储就在这里。据记载,明清时大仓桥南筑有仓城,有城墙及四门、敌楼、瓮城等,规模甚大。可以说,正是仓城的兴筑,才使松江的西部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最终影响了松江古代城市发展的格局。松江是我国少有的有两座城的城镇,其中一个是位于谷阳路以东的老城,另一个就是位于大仓桥之南的仓城。秀南街在松江市河的南岸,东起与松江市河交汇的小河,西至玉树路。这条长一公里左右的秀南街是现在松江保存较好的老街,是松江古建筑的一个见证。小街最宽处也只不过三四米,最窄处只有一米多一点,两边都是比较典型的江南民居。[1]

2  呼吁大众去更多的了解松江秀南街的文化蕴含及保护这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建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它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价值。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所以保护历史建筑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研究概念

探求秀南街建筑的特点及文化意义,呼吁大众了解并保护秀南街历史建筑。

二、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课题背景

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对非物质文化遗址的认知与了解程度不深,但这建筑代表了历史的价值,文化的传承。它也是各个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

2.文献综述

    秀南街北与唐代老市河、中山西路老街平行,东起秀南桥西堍,西至玉树路口大仓桥南堍,长约700余米,街面最宽处不过三四米,最窄处仅一米许,两旁老宅民居稠密,巷弄深邃。据松江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沿秀南街两侧至今存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颐园、杜氏宗祠和赵氏宅)、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5处、收录于《中国文物地图集·上海分册》有待核定公布的古建筑9处、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古建筑3处,约占整个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现存古建筑文物的36%[2]

三、   研究过程

1.研究设计

为使研究内容更具体,我们选择以小组形式走访松江秀南街部分历史建筑,以网络问卷形式调查市民想法,以论文形式得出研究结论。

2.研究对象

    秀南街历史文化建筑——

沈氏宅;

杜氏宅;

秀南桥

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为“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共计发放211份(有效)网络问卷,为随机调查。以电子问卷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分发给社会各阶层,请示填写答案,问卷所得数据用于结合论文分析,统计图所用数据全部依据问卷结果。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通过指搜集、鉴别、整理与历史文化建筑有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研究,得出有助于课题的结论。

3)行动研究法

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前往一些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实地踏访,查看现状。

4.研究路线

1)该地现状

2)理论研究

3)实践研究

4)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5)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6)检索、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分类

7)确定研究课题

8)得出结论

9)提出举措与建议

10)撰写报告

四、   研究发现或结论

1.实地考察发现

1)沈氏宅(下见图1

沈氏宅分了好几宅,沈氏二宅原为沈氏两个儿子的住宅,建于清末。两宅从中间分开,两宅其实也是很对称的。屋顶上还有两个看似鸟头的形状(下见图2)。据我查阅资料发现沈氏宅占地面积约1080平方米,很大。宅依次为门厅,走廊,小门,正厅,厢廊,宅楼,杂屋。正厅南檐为飞檐草架结构,南北均设有翻轩,木雕精细。宅楼上无廊,有檐,檐小有翻轩。沈氏宅有两层楼,下面的一层墙就是砖墙,而在二楼上外面则是木板拼接而成。外观很美,很有历史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清朝,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宅子。

沈氏三宅是沈氏原配所居,面南,总占地面积约1404平方米。有门厅,仪门,前后二进走马楼,杂屋。根据我超越资料发现,门厅为三开间七架梁,面宽10.2米,进深5.95米,门厅后有穿廊,进深1.75米,穿廊后仪门已毁,庭心进深4.3米,为花岗石铺地。二进是走马楼,前楼三开间七架梁,面宽10.6米,进深8.3米,南部有披檐,檐下为双步梁鹤颈轩。附楼面宽4.8米,进深1.7米。庭心为花岗石铺地,后楼三开间七架梁,面宽10.6米,进深6.7米。楼后庭园进深2米,楼后小屋为三开间五架梁,面宽10.6米,进深4.5米。屋后有石阶通向市河。

总而言之,沈氏宅很秀丽贵气,充满了古朴风情。

 2)杜氏宅(下见图3)

杜氏宅是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松江著名氏族,杜氏宗祠位于秀南街年丰人寿桥南端陈家弄1号,大门为石库门式,两扇木门包有铁皮,钉以门钉。入墙门经一小段穿廊即是仪门,穿廊长3.8米,宽3.2米,有船篷顶,鹤胫轩,廊南北两侧设坎窗,廊南接仪门,仪门为堆灰工艺,形制素雅。经庭院北折,便是宗祠大厅。大厅为五开间九架梁的扁作厅堂,面宽18.9米,进深10米。大厅的雕刻工艺十分华美,正间和两次间的梁架、枋、川、棹木、托机上雕有各种吉祥图案,如八仙过海麒麟呈祥万象更新以及各类花果等。正间看枋则雕有一组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反映了杜氏先祖辉煌时期的喜庆场面。厅的南部设翻轩、廊轩,为鹤胫轩式。前檐下置有四根粗大的垂花柱,施以雕刻花卉,极为玲珑。厅的柱础、石礩亦雕刻精美,四根步柱的柱础面皆刻有荷叶纹。石礩刻有牡丹、菊花等花卉图案。廊柱柱础也是荷叶纹,石礩上刻有山水云纹。

3)秀南桥(下见图4)

位于中山西路东端,跨沈泾塘。跨径29.2米,桥宽10米,其中行车道宽7米。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丁字梁,梁底标高6.3米;下部结构为重型桥台。载荷吨级为汽18、挂80。秀野桥在明代洪武年间由木结构桥改建为石拱桥。1952年改建。
秀塘桥,位于秀野桥西南,跨老市河。原是大型石拱桥(与跨塘桥相似),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拱顶出现险情,1962年改建。水泥桥跨径30米,宽5米秀南桥,位于秀塘桥西南,跨黄祥港入口处,与秀野桥相望,秀南、秀塘、秀野合称松江
三秀桥。原先是石桥,现存的石座水泥桥于民国35年(1946年)修建。桥长8米,宽3.5米。

2.实地访问所得

    在第二次走访秀南街时,我们有邂逅了一位了解秀南街的游客,他向我们讲述了我们不曾知晓的秀南街历史和文化理念。

秀南街上的水次仓关帝庙在改造以前其实是松江府漕粮的储藏地。昔日拥有粮仓的秀南街是富饶的,而今日拥有关帝庙的秀南街却是落寞的, 据说与建立关帝庙后的风水改变有关。

庙宇需要香火,是吸财的,所以改造后的关帝庙附件乃至这一整条秀南街的财气全被关帝庙给吸走了,导致秀南街的经济状况大幅度降低。

五、   分析讨论

1.分析数据

  1)受调查者的年龄:

        根据网络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此次受调查者普遍为后00后。

2)受调查者知道秀南街的情况:

根据投票,知道秀南街的人比例占了近一半,说明秀南街作为松江的著名的古街在市民心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地位的。政府也在加强对于秀南街的整治,让秀南街尽可能的恢复之前的样貌。

    3)受调查者观察秀南街建筑的情况:

去过秀南街的人大部分(七成)都观察过建筑风格,可能因为年代的久远所以导致我们看到的房屋宅子给人一种破旧不堪的感觉,人也很稀少总体上定没有当年的繁华,说到建筑这里的宅子是明清一代有钱达已久官贵人住的所以不乏很多宅子有二层之高(沈氏小姐楼,沈氏二宅等等),虽然时间已久但那种古色古香的气息依旧不能抹去。

2.呼吁人们更多了解秀南街原因及保护的分析

秀南街留有明代后期至清代初期的古建筑16处,清代中后期建筑共767处,民国时期建筑74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处,文物登记单位14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81处。这是秀南街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要遗留痕迹,是我国对古代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线索。它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秀南街居民的根,秀南街居民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他们文化灵魂的栖息地,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所以我们要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址,并且努力弘扬其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欣赏它。

六、建议或结语

1.课题不足

1)由于我们采用的是网络问卷调查法,会有人过于谨慎怕诈骗,不敢扫二维码点连接,所以调查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而且多数为00后,调查具有不全面性,无法更全面地反映真实现状。

2)网络调查问卷中问题不够深入,不够有逻辑性。

3)有些受调查者并没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2.课题启示

    依然是有很多居民不知道不了解松江秀南街的,所以我们要先做到理解秀南街经典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再去把这悠久而又美好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充分认识历史建筑的存在价值,发挥其历史意义,守住历史遗留给我们珍贵的宝藏 ”

 

参考文献

[1]搜狐博客用户驴途漫步.水乡老街之松江秀南街[Z].2011.

[2]百度文库用户sjrechar .明清风情秀南街[Z].2016.

部分资料参考自百度百科.

【附录】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秀南街的历史变迁及瞻望
    探究秀南街的古建筑历史文化及其保护管理
    松江人对秀南古街的归属感和记忆度
    漫步仓城一隅——以秀南街为例看出百年古街的延续状态…
    秀南街的居民生活
    关于松江人对于本地文化维护的看法的调查——以仓城历…
    研究古建筑的保护与未来发展
    探究秀南街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背后社会因素
    政府政策对秀南街文物保护的影响
    关于大家对于秀南街的改造与未来发展的认识及看法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455.0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