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地处沪杭铁路以北、乐都路以南、仓汇路以东、西林路以西的区域内,归上海市松江区永丰街道办事处管辖,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地处城市中心地段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了保留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人民与区政府正努力采取各项措施,意欲经此打造成为精美的人文仓城。
关键词: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地域文化维护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目的
仓城历史文化是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区域,反映了松江作为上海历史发祥地的历史风貌。政府对于仓城文化风貌区的建设是关乎本地文化存亡的重要举措,通过此次调查,意图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文化区,做好本地文化的传承工作。
1.了解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对松江本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了解政府对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保护举措
3.通过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等调查方法了解松江本地人民对于仓城维护的看法
4.通过对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分析, 提出对于本地文化保护的建议
(二)研究意义
1.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落脚点研究松江区对于本地文化的维护措施。
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这是全市确定的三十二个中历史最为悠久、遗留的历史文物和故居最多、可以发掘的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风貌区。在几年前政府就对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改造和建设进行了规划和评审,并成立了推进小组和办公室,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地推进中,我们希望能在此次研究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了解各项措施。
2.唤醒更多人民保护本地文化的意识
文化是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当地特色文化,它是证明一个地区在一个时代中的文化繁荣情况的实物资料,更是一个地区独一无二、最具特色的风貌展现。作为身处该文化的拥有地,我们期待着能够有更多本地人民加入保护该文化的行列。
(三)核心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1986年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提出,对于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可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采用了“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法定名词,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基本相同,以后的保护规划中都采用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背景
作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松江人,大多都会听说近几年政府正在对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改造维护的举措。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松江历史的瑰宝,是明清松江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风貌区以老市河而建的桥梁、宅第、店铺庙宇等鳞次栉比,曾是松江府西门外的市井中心。许多明清和民国初期的建筑,虽历经战乱沧桑,但仍保留至今,据调查初步统计,风貌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八处,登记挂牌不可移动的文化与古建筑有上百处。不同于过往,现如今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已越来越强,人们不会随意地去破坏历史建筑,渐渐开始知晓历史建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然而对于维护此类特色地域文化,若单单靠政府支持保护,文化保护终究行之不久。因此,地域文化保护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也是松江后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相关文献
1.《葛剑雄:保护地域文化,不应完全“顺其自然”》——中国科学网
我们应当尽可能把地域文化保存下来。这不仅是因为我们要保存历史、保存记忆,而且是因为这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发展。
地域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之间的来往较少。而现在生产力发展了、交通条件改善了、人口流动加快了,特别是信息传播非常迅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地域文化会消失,不同地域文化会趋同,这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对地域文化,完全持以“顺其自然”的态度是不行的。以前我们对地域文化的保护是不自觉的,今后则需更主动地保护。比如,有的老房子人们住在里面不舒服,但它具有历史价值,我们要想办法去保护好它,有的要加固,有的甚至要把旁边一起围起来。再如,有些方言人们不会讲了,怎么办呢?不能要求老百姓不许改变,但语言学家可以及时记录,今后供人了解和研究。这也是一种保护。
2.《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从仓城历史街区的“产城人文”四大角度出发,以产业、风貌、休闲、文化为支撑,注重仓城历史要素的利用与提升,形成外观精致婉约、内涵深厚有趣的江南水乡风韵的综合性历史街区和旅游目的地。
在精炼保护历史要素中共有五个关键点,其中,保护利用、仓城是以水而兴,复原原有水貌是本次规划考虑的重点。以现存水系为基础在规划范围内形成河道水、院落水、景观水以展示仓城昨日风貌。在复兴空间方面中,以院落空间和街巷空间为载体来诉说历史的故事,讲述仓城的人俗风情。在通街达巷中,梳理规划范围内的街巷,加强内外联系,展示历史街巷的交通要点。在保护利用方面,保留对历史风貌较好的建筑,修缮损坏较小的建筑,新建建筑的同时要注入历史元素,实现今与古的融合。最后,在依水筑城环节,通过水、空间、街巷、建筑等城市元素的融合、复原、梳理、修整再现了仓城的历史风貌。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研究阶段 |
研究时间流程 |
内容 |
第一阶段 |
1月27日 |
组内会议,初步定下研究方向与研究流程 |
1月28日至1月31日 |
搜集各类文字、图片资料 |
第二阶段 |
2月12日 |
实地采访、搜集实地材料。实地走访秀南街、大仓桥、杜氏雕花楼等地,采用问卷调查、采访记录、拍摄照片等形式进行研究 |
2月13日 |
组内会议,资料整合 |
第三阶段 |
2月15日 |
撰写结题报告 |
2月16日至2月19日 |
完善结题报告内容 |
(二)访问对象
常年在松江工作生活的人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为"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62份(有效)网络问卷,为随机调查。以电子问卷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分发给社会各阶层,请示填写答案,问卷所得数据用于结合论文分析,统计图所用数据全部依据问卷结果。
2. 访谈调查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对曾经居住过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周围人群以及对于此风貌区有较深入了解的人群进行访谈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此次政府对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改造的想法,以此可简单推广到松江人民对此的看法。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我组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在松江区图书馆、网页上搜集、鉴别、整理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有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研究,得出有助于课题的结论。
4.行动研究法
制定小组研究方案,通过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我组在1月31日、2月12日先后两次来到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拍摄照片,适当程度上调整研究方向,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研究过程
1.资料调查
资料1:

有着近1300年历史的新场,是上海浦东地区规模最大、历史建筑量保存最多、古迹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场古镇力图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文化+"的发展新路,以古镇为核心,积极推进生态、宜居、人文的“文创小镇”建设,努力打造最文雅、最休闲、最具创意的“都市休闲示范区、原生文化体验区、创意工艺集聚区”。自此,市民来古镇的感受不再是吃小吃,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资料2:

以上两张图为东方卫视新闻24小时节目截屏。新闻叙述了政府对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部分改造措施,表明了政府对于保护风貌区的决心。
资料3:

此外,有资料显示,近两年,政府对于《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已启动,全力普查历史建筑,各类保留建筑将被赋予法律身份。
资料4:

以上两张图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鸟瞰图。图片来源于《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实地调查

经实地走访发现,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宝地。然而,正因其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需要维护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因此工程量十分巨大,改造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3.实地采访

小组成员胡真伊采访了一位并不居住在仓城附近的年轻人,但她表示自己对保护仓城文化风貌区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她认为,对于保护仓城文化最重要的便是对现存的古建筑及道路进行保护性修缮,保留历史风貌,使这些古老的建筑历代相传下去。

小组成员庄芸婕采访了一位常年居住在松江的中年妈妈。谈论到是否愿意与身边人共同参观未来建设好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她说道:“我将来会带我的孩子一起参观这个风貌区,让他感受仓城本地文化。”此外,她提出了额外的一点——希望未来的文化风貌区不要过于商业化。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小组成员姚舒妍在风貌区周围采访到了一位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附近就读的高中生。这位高中生表示,自己会时刻关注改造动态。在谈论到现如今为什么有很多青年人对此类本地文化维护的行为没有兴趣,她认为现如今很多青年人都会认为本地文化维护与自身没有丝毫关联,关注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
(二)问卷反馈
本份问卷共有8题,7题为单选题,1题为填空题。此次调查共计发放62份(有效)网络问卷,为随机调查。以电子问卷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分发给社会各阶层,请示填写答案。以下对问卷统计结果做出简要分析。
此次接受调查问卷中,各年龄阶段受访人群比较为平均,相比之下,中青年人群偏多。与此同时,在“是否有居住在仓城文化风貌区周围”的统计中,回答“有”的人数为26人,比例为受访者总数的41.94%;回答“没有”的人数为36人,比例为58.06%。由此可见,此次调查区域分布较为平均。
在问题4中“您对仓城文化风貌区是否有了解”的问题中,我们得到如下反馈:
由上图可得出,大部分的松江受访者不敢保证自己对仓城文化风貌区所代表的本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而是选择了较为保守的“有部分了解”。我们还能从中发现,甚至有22.58%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一本地文化没有了解。并且通过比对调查问卷详细数据,我们惊讶地发现选择这一选项的人群绝大部分集中在10至30岁之间,这是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严峻的问题。
对于问题5“您是否关注政府对于打造仓城文化风貌区的行为”的问题中,我们得到以下反馈情况:
通过此图表,我们发现除了有19.35%的受访者会因为个人情感而愿意主动关注文化区的建设工作以外,有66.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在新闻等社交媒体中了解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建设情况。然而,仍然有14.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这个地方,也不想了解”,这表明了仍然有将近15%的受访者不愿意了解本地文化,更无需谈论有关文化区建设等问题了,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原因并且必须尽快解决的疑难问题。
在第六题“您是否会担心所打造的仓桥文化风貌区将会成为商业区”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以下问卷反馈情况:
这个图表反映了以下几个信息: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历史风貌文化区中存在部分商业气息以达到宣传目的;其中也有24.1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改造风貌区的一切措施,更有另外24.1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极度担心最终风貌区会变得非常商业化,这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个点——在保护本地文化建设风貌区的过程中如何掌控文脉传承以及商业需求的平衡关系。
在第7题“您是否会愿意主动前往打造后的仓桥文化风貌区进行参观体验吗”的调查中,我们得出如下反馈:
调查反映,有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前往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去支持本地文化的发展,其中更有53.23%的受访者表达了自己非常乐意的态度。此外调查中有约3位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乐意参观修建后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虽然只有4.84%的比例,但这放在全区乃至全市区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虽然说任何改造都不能做到100%令每个人满意、都受益,但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让这份文化工作做得更好。
五、分析与讨论
(一)问题分析
1.在问卷反馈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部分10至30岁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了解并且不愿了解本地文化的现象?
经过小组讨论以及对身边人的调查了解,我们得出可能的原因如下:
(1)历史文化风貌区不符合当今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2)现如今,有许多青少年喜爱虚拟多彩的网络世界,而本地文化风貌区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十分枯燥乏味。
(3)当今年轻人对本地文化风貌区所展现的历史没有亲切感,并且认为了解本地文化对自身没有较大的帮助,因此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2.在建设以本地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过程中,商业化是否会成为最终的代名词?
在周庄、西塘、朱家角等古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古镇的商业化日益严重,古镇文化正在被商业化侵袭,原先的古镇变了味道。正是因为这些现象,许多人都会担忧现如今正在改造中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久而久之是否也会落得和古镇一样的下场。
对于这个问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关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采用了梳理保护历史要素以及挖掘利用文化要素相结合的规划策略,将会重点打造博物馆集群、非遗聚落集群、影视文化集群。通过增设多维文化体验来提高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传播率,降低商业气息,资料1中所展现的浦东新场古镇文化维护给了松江一个很好的示范。若此次改造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划,那么结果便会如同调查中的51.61%的受访者所希望的一样,适当的商业有利于促进仓桥历史风貌的传播。
(二)建议方案
1. 对于提高中青年对于本地文化关注度的建议
(1)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育对人的一生都会起重要的影响,可以将本地文化保护相关方面知识加入学校特色课程,多开展关于本地文化的活动,例如知识竞赛、实践活动等,深化学生对于本地文化维护的思想。
(2)加强社交媒体宣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70%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了解新闻等媒体了解本地文化。因此,媒体可以对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修建做出跟进报道,通过长期新闻宣传,相信更多的人会关注本地文化。
2.对于“本地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的建议
(1)在规划的过程中,既要好好修缮一些原先的富有本地特色的古迹风貌,保留古朴的本质,又根据需要引入现代元素,与如今的时代相接轨,并且在这其中不能牵强附会,搞成似曾相识的感觉。
(2)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验活动来传播仓城历史风貌,保持传承文化的初心
(3)尽量保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原生态环境。
六、调查反思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我组总结了部分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问卷
1.问卷设计
我组还不能完全做到所出问卷中的所有问题均能为之后的研究做准备,例如“职业”的调查对我们这次的研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我组应当在之后的调查问卷设计中尽量去除这些冗余信息,使实验数据被更高效利用。
2.问卷发放
此次征集的调查样本数量不够多,可能会存在调查结果的片面性。因此我组在之后的调查问卷发放中,应当更大程度的征集样本数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调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也能提出对本地文化保护方面更为有益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保护本地文化做出贡献。
(二)实地调查
由于这次是第一次正式开展人文社科类课题研究,因此在外出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对于各自的工作安排不是很清楚。在下次实地调查活动中,作为组长,要更加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带动其他成员顺利且高效地完成调查。
参考文献:《松江报》
《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修详规划》
《葛剑雄:保护地域文化,不应完全“顺其自然”》
《从雨巷等文化遗迹被拆除看松江历史建筑管理与保护》
https://m.sohu.com/a/234465020_349434
备注:课题小组成员按姓氏排名,没有先后之分
附录:问卷调查反馈.
问题 |
选项 |
人数 |
比率 |
1.您的年龄? |
60以上 |
3 |
4.84% |
50-60 |
1 |
1.61% |
40-50 |
16 |
25.81% |
30-40 |
14 |
22.58% |
20-30 |
9 |
14.52% |
10-20 |
19 |
30.65% |
2.您的职业? |
在职 |
40 |
64.52% |
退休 |
2 |
3.23% |
学生 |
19 |
30.65% |
其他 |
1 |
1.61% |
3.您是否有居住过仓桥文化风貌区周围? |
有 |
26 |
41.94% |
没有 |
36 |
58.06% |
4.您对仓桥风貌区有了解? |
有深入的了解 |
4 |
6.45% |
有部分了解 |
44 |
70.97% |
没有了解 |
14 |
22.58% |
5.您关注政府对于打造仓桥文化风貌区的行为吗? |
非常关注,个人对于这个地区有很深的感情 |
12 |
19.35% |
普通关注,会在新闻等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吧 |
41 |
66.13% |
不关注,我完全不了解这个地方,也不想了解 |
9 |
14.52% |
6.您是否会担心所打造的仓桥文化风貌区将会变成商业区? |
很担心,我个人感觉风貌区会变得非常商业化,无法很好地达到保护对于松江本地文化的保护的目的 |
15 |
24.19% |
担心会存在部分商业化气息,但适当的商业有利于促进仓桥历史风貌的传播 |
32 |
51.61% |
完全不会担心,风貌区的任何措施都是为了促进仓桥历史风貌的传播 |
15 |
24.19% |
7.您会愿意主动前往打造后的仓桥文化风貌区进行参观体验吗? |
非常乐意,这是一个让各地人们了解仓桥文化风貌区的绝好机会,有助于文化区的保护 |
33 |
53.23% |
看情况,会把它当做一个旅游景点参观 |
26 |
41.94% |
不乐意,仓桥文化风貌区打造成了我不太喜欢的风格,没有兴趣 |
3 |
4.84% |
8.您心目中对于本地文化的风貌区建设有什么建议? | E-HEIGHT: 125%" align=center>第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