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内成员:唐丽霞、王旖旎、沈洁、张建芳、张蓓、马丹婷、戴凤、陈泽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 一、关于《祝福》的时代背景 当时在写《祝福》时,鲁迅经历了一个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鲁迅当时思想产生苦闷是有着很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的。简单说,就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高潮过后,当时曾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正进入相对低落消沉的时期。当时的北京正处在政治上沉闷,文化上沉寂的状态,是因为北洋军阀政府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加强对革命力量的压迫,除了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外,更拉拢和收买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右翼份子,加上一些旧的封建文化势力,结成政治的文化的反动同盟。表现在文化上,他们大肆宣扬“尊孔读经”,妄图继续用封建伦理和宗法观念来毒害人民。 然而,鲁迅虽苦闷,虽“彷徨”,但并未低沉消极,更没有放弃战斗,他依然紧握手中的笔向一切反动力量坚决斗争。 二、关于祥林嫂 (一)灵魂的有无 文中说祥林嫂遇到“我”后,问“我”几个问题使得“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即“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后是不是一家人都能见面?”一般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一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本文里这两句话解说的很明白,这正是世俗的一种迷信,使她迷惑错乱,以至于穷死,在这上边,鲁四老爷的道学还只是一种原因罢了。这些迷信便是故事的第二成分,在民间是自成一个体系,很有点势力的。相信魂灵与鬼是世间共通的现象,在中国则很多受到印度的影响,特别是地狱差不多全出于佛书。 祥林嫂失去儿子的悲哀,可以因相信有魂灵而得到安慰,因为在死后一家的人可能见面了,所以她在这里是希望其有吧。但是同时还有再嫁的问题,她在世间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但如死后与家人相见,在阴间便有前后两个丈夫等着了。那么这事怎么办呢?据乡间老太婆的判断,她们且不来谴责再嫁,不规定发往什么地狱去,只是就事论事,滑稽一点可以说是作为民事处理,一个女人不能为两个男人所有,最公平的办法就是个人分得一半,干脆由鬼卒拿去锯开来了事,因此,祥林嫂又不希望魂灵存在。这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她悲苦异常,又恐惧万分。说穿了,“迷信”这样的精神糟粕和以鲁四老爷为首的残忍而冷酷的封建卫道士联手把善良而愚昧麻木的祥林嫂一起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捐门槛之说,也是这类迷信的一部分。 (二)寡妇再嫁 中国过去礼教上强调贞节,但社会上一般人家寡妇再嫁也是常有的事,自然她是要有点差别待遇,被称为“回头人”或是“二姑娘”,结婚仪式上也有些差别。除了礼教代表的士大夫家以外,并不禁止寡妇再嫁,问题是没有她的自由意志,必须由家族决定,换句话是怎么出卖,卖多少钱,这样办好的再嫁是不触犯法律的,至于阴间的罪名那是另一个问题。本文中关于这点说的很清楚,祥林嫂的婆婆是个精明强干的人,把她的寡媳卖到山里去,可以多得彩礼,给她的次子娶亲外,还可以多余若干钱,这是多么好的打算。里山的生活较苦,一般虽然也是买卖婚姻,但父母到底还不大愿意把女儿嫁进深山野墺去,结果自然以婆婆出卖寡媳的为多了。本来祥林嫂第一次在卫家山,被卖到贺家墺,第二次守了寡的时候,也可能再从贺家墺被卖到别处去,这回却并不如此,也是别有理由的。本文说她没有婆婆,房子是自家的,后来丈夫病死,儿子也给狼吃了,她大伯来收屋,便把她赶了出来。 祥林嫂的再嫁不是自由精神的象征,相反,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进行肉体和精神摧残的最有力的证明。祥林嫂就像一颗旗子,除了她自己以外,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摆布她,她失去了自由、尊严,甚至失去了人的生趣。 (三)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之死,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小说的开头便是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表面看似有语病,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合理辩护的、极端野蛮的、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象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存的家庭。主人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理学对于处在封建阶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 三、关于《祝福》的主题 《祝福》虽是一篇短篇小说,却基本上概括地写出了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的一生遭遇,集中地、典型地写出了生活在旧中国下层社会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祝福》集中描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的束缚下,受苦、挣扎,最后仍逃脱不了被吞噬的悲惨命运,真实揭露了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从肉体到精神的压迫和摧残,对于当时封建复古尊孔读经的反动逆流不能不说是有力的反击。自然,这篇小说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此,它还表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和劳动人民寻找摆脱这种悲苦命运的途径的急切心情,而这,也和他在创作《呐喊》中的许多小说时的思想感情相连贯、相一致的。 许事裳:鲁迅的小说,抨击旧礼教,暴露社会的黑暗,鞭笞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是其特点。又如《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攻击的力量是相等威猛! 何家槐:很显然地,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祥林嫂这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地悲惨命运来解剖旧中国的农村社会。通过这一悲剧,他猛烈地抨击了黑暗的宗法社会和吃人的旧礼教,揭露了旧社会的买卖婚姻和寡妇主义是如何的不合理,地主豪绅的摧残劳动妇女是如何的残酷无情,深刻的表现了两个阶级的对立,表现了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重压下,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牢牢捆绑着的劳动妇女,在未觉悟以前,命运是如何的悲惨,如何的没有希望,她们不但肉体受尽摧残的痛苦,就是灵魂也遭受到了难堪的压迫和蹂躏,甚至死后也得不到解脱。 这些都大同小异的说明了祥林嫂的遭遇,体现旧社会礼教的吃人制度。鲁迅对祥林嫂所持的态度就像对阿q等人一样,是属于“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态度。 通过研究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社会中人们的愚昧,吃人礼教的可怕,社会地位地下的劳动人民的不幸。知道了这些,我们对于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体会呢?以下是我们小组做的调查,共问卷450人,选其精卷250张(有些不方便的人,我们便以口头问答方式完成): 读过鲁迅的小说《祝福》的,65% 在读过的人中: 认为祥林嫂的生活可悲的,100% 认为旧社会的礼教是吃人的,100% 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美好的,79% 觉得我们现在应该珍惜时间,好好享受生活的,75% 认为我们应该发奋读书,以了解更多历史背景,旧社会现象的,61% 经过以上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从中感到了祥林嫂的不幸,也从中感到了生活在现在这个新社会的幸福。 和祥林嫂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的生活优越了许多,没有了吃人的礼教,大家互相帮助理解,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我们怎么能浪费光阴呢?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才对得起我们的先辈。了解了这些,那么我们研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文获松江一中研究性学习学生小论文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