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课题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浓淡相宜 清新明亮—朱自清写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
更新时间:2003/9/9  作者:   阅读:8442次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成员。
朱自清,作为一代文学创作家,他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他不仅是位文学家,他研究的领域广泛,更是一位严谨渊博的学者。他的许多深刻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我国文学、历史、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深刻见解,融入在他那些广义的散文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是突出的。他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正如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也指出:朱自清的散文“贮满着那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洋洋洒洒的文字,但它所要表现的内在精神始终集中。这就需要作者用一双慧眼观察,用一颗真心描述。
而朱自清正是这样始终如一地努力着。
他一直用真诚的态度来创作,写真情实感,并一直坚持到他逝世。
他通过细致的观察进行逼真的描绘。越是真实的东西,相信越能打动读者的心。
在他的散文中虽没有巧夺天工,却独具匠心。去掉了雕琢的痕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写景散文中,,朱自清更是将美与实融会贯通于他的作品中。我们就此以〈荷塘月色〉和〈绿〉进行一次剖析和探究。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旧中国也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创作出了〈荷塘月色〉,整篇文章都弥漫着一层朦朦胧胧的淡雅气氛。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蒋介石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淡”字铺陈全文,那些细腻的文字让人读来有一种朦胧美。惟其细腻,才能使读者也具体地感到那种美,那种情愫。那些艺术化的比喻读来让人感到惊羡,美丽的文字就如同美丽的景色一样流淌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单调的铅体字,而是一幅幅另人心动的迷人景致。
而在〈绿〉中,他又展现了另一种美,另一种情愫。那种浓郁的、葱翠的绿让人感觉到浩丽、明媚、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已成为策源地,北伐战争也正在酝酿之中,作者正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师,年仅26岁,充满了勇于进取的激情。全文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勃勃的生机,格调清朗,节奏明快。他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两篇散文,情景交融,意境高妙,结构精巧。只是前篇的色彩素淡朦胧,后篇的色彩浓丽明亮;前篇的情调隐曲含蓄,后篇的情调明朗奔放:二者都是服从情景交融这个艺术原则的。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富于音乐美,用词准确生动。例如〈荷塘月色〉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从“流水一般”来,非常精工,又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静穆景象。写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流下的”,“漏”字从“重重围住”来,但白天绝无这样的情景,因此又用个“特”字点出这月光下的景象。又如〈绿〉,写在山边远看瀑布,象“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因为是远看,瀑布好似不流动似的,用“镶”字传出了远看的特点,用“湿湿的”来形容瀑流两边的苍壁,也非常传神。作者又爱用叠字的形容词,如“田田的”、“脉脉的”“油油的”“滑滑的”,等等,既加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特别是在配合着用时,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种加强语意和增强语言音乐美的作用就更加鲜明。描摹“梅雨瀑”的水声,不用常见的“哗哗”,而用“花花花花”,虽然“哗”和“花”在这里都读第一声,但“花花花花”,却更能突出幽深山谷中水声的清亮悦耳。
这两篇散文都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有的简直到了巧妙入神的地步。比如写“梅雨潭的绿”,用“明油”、“鸡蛋清”来比喻水光,不仅写出了它的“明亮”,而且使人感到它的“明亮”,而且使人感到它的“滑”、“嫩”、“软”;用“碧玉”来比喻水色,不仅写出了它的晶莹澄清,而且使人联想起“白壁无暇”的美好品性,这一连串的比喻合在一起,就写出“梅雨瀑的绿”,美得“奇异”,美得“醉人”。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化“静”为“动”,例如把高山水面的“田田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它的“态”和“色”,也赋予了它以“情”,似乎它就要翩翩起舞了。写“梅雨亭”,用“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来比喻,不仅写出亭子的位置的高险,气势的雄健,而且把它写活了。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来化“动”为“静”,如写微风吹动满塘绿荷,“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本来是一闪就过去了的情景,却把它固定化了,变成了一幅恬淡的画面,似乎象静态,但仍不失动态的特点。作者运用比喻,还特别讲究“神似”,不拘泥于“形似”,如把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荷塘中的“光”和“影”组合的和谐,比喻成“梵婀玲上恩凭听觉的音乐来比,出看似不合理,细味却恰倒好处,因为“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都有幽微断续的特点,光影组合的和谐与“梵婀玲”上的名曲,同具优美的韵味。这两个比喻简直同苏东坡写洞箫“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那个比喻,一样工巧,一样神妙。
朱自清的散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总之,散文在中国文学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把中国文学比喻成一顶耀眼夺目的荆冠,那么那些精致、炫目的钻石就是散文。
散文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可以陶冶人情操的艺术文学。
在欣赏之余,我们更应该吸取名人作家的精华之处,融入自己的文章中,使自己的文学修养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成长。
所以,我们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学习到了那种朦胧的淡、热烈的浓、清新脱俗、细腻唯美。他的散文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不能刻意摹仿。朱自清散文中的明丽、宜人是需要作者的感悟的。倘若我们始终朝着他的方向和思想,我们得到的感悟也不会有推陈出新的惊奇!
因此,除了学习他人散文的精美,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一双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的万紫千红,用自己的头脑将这个世界描绘得五彩缤纷。 
我们可以在一处明媚的角落,品一杯香茗,然后静静地靠在柔软的藤椅上,翻阅着一页页书页,感受着散文中的柔美、优雅、恬淡和真实!
 高一{8}班
课题组长 张 漩
组 员 朱蓓 顾海燕 戚小翠 顾燕妮
指导教师 沈剑虹

本文获松江一中研究性学习学生小论文二等奖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松江一中第三届研究性学习学生小论文获奖名单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告别肥胖,走向健康
    松江的过去与未来
    宿舍文化的构思与设计
    咬文嚼字
    高中生眼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松江一中绿化建设与保护
    广告创意初探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441.41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