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后感
|
更新时间:2001/4/10 作者: 盛国英 阅读:5575次 |
|
在看此书前对美国教育有所了解,但此书仍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力。为什么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得金牌,而泱泱大国居然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是不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如果有,问题又出在哪里?此书引起我思考了以下问题。
首先 是何者为主体。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讲得少而学生悟得多。但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悟得少。这实际上体现了这样的问题,即在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教师为主体。尽管在理论上我们也知道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际中,受高考指挥棒影响,我们采用的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教师备课只备教案,不备学案,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局面。当然心要的笔记还是要记,但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教师讲得过多过滥,何以去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有没有创造性关系这个民族的未来。我们应正确地处理好创造性与技能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历来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双基,要扎实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万丈高楼平地起,根深才能叶茂。这些话都是对的,但万事有个度。我们过分强调了双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在外语课堂上,教师着重传授的是语言知识,即词汇与语法知识,但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高。比如,综合填空、阅读理解和写作属于能力题型,教师在训练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透过字里行间捕捉文章大意,对全文进行归纳,通过上下文分析、推理的方法不够重视,导致了学生高考中知识题得分高于能力题的现象。按照黄全愈博士的观点,技能是可由教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教不出来的,它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那么我们的外语课堂能不能成为鼓励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场所呢?我认为在几方面可以尝试一下:
1、培养学生提问的好习惯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犹如演员,把上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然后他又象导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课文时,我们除了让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应问题以外,还可以引申出去。譬如我们在教第三册第三课课文“ACID RAIN”时,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很多世界各地污染的情况。然后我们可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一些地区污染的事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上海市长,你想采取什么措施制止污染。一旦制止了污染,我们上海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大家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增加了很多知识。
3、鼓励联想求异的思维方法
发展联想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思维有很大作用。善于联想求异思维的人不容易受传统理论和旧观念的束缚,而会不断探索求知领域,不断提出多方面的新观点,善于联想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萌发新思路。
譬如在中译英句子“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感到非常惊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翻译:
TO OUR SURPRISE ,WE HEARD THE NEWS.
AT THE NEWS ,WE WERE SURPRISED.
WE WERE SURPRISED TO HEAR THE NEWS.
WE WRER SURPRISED WHEN WE HEARD THE NEWS.
WHAT WE HEARD MADE US SURPRISED.
WHAT WE HEARD SURPRISED US.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本身就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在学识上,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怎样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懂得怎样组织知识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在能力上,需掌握教育和教学艺术,尤其要掌握和使用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并且充分利用学科本身特点,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习惯,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个性方面,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修养和较完善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善于发掘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善于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挥潜在的创造性,开展创新性的教与学。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须努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