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
心中的“庭院”
|
更新时间:2001/1/2 作者: 钮松云 阅读:4548次 |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萦绕在脑海里的总是有关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时会就中国教育的现状泛泛而想,更多的是结合身处的这所区重点高中、自己分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一些表现而产生的一些感慨,这感慨中不乏困惑的成份。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一本好书当是得益匪浅。
我阅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山居笔记》,书中有一篇文章《千年庭院》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我写下这篇《心中的庭院》就是读了《千年庭院》后对自己一些困惑的所思所悟。
余先生所说的“千年庭院”是湖南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按余先生介绍: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多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最老的高等学府。书院的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意思是说,这里是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这样说也不过分。从教师力量来看:一千多年中,岳麓书院集中了大量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如大家熟悉的宋代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明代的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光从清代而论,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以及毛泽东的先生杨昌济等人。各个方面的英才都有。余先生说:这个庭院以千年的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读到这里,如醍醐灌顶:弘扬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是要有韧劲且是长期的,岂能立竿见影。
余先生踏入这所庭院,是在文化最贬值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说:在革命大串联中,带着那个时代的浮躁,他不经意地踏入了这座文化底蕴深深的庭院。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讲解,竟给了他如此神秘的亲切感。凭直觉,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文化教育机构,因为毛泽东年青时代曾在这里的一间房中住过些时日,所以竟没有遭到肆虐。余先生在这所庭院徘徊、思索,他似乎看到了千年来,历代教育家为民族育英才而苦苦奋斗的身影,他沉淀了心中所有的浮躁,开始潜心读书做学问。到今天,余先生已是一位有知名度的学者,也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岳麓书院御书楼
余秋雨先生在岳麓书院一游,竟然就有如此深的感悟,按他自己的话说,竟影响了他的一生。我想,那是因为他心中一直有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有着对文化大革命文化贬值的社会现象的疑惑、思考。这种自身修养是他心中的宁静的庭院。别人夺不走它,外界不能彻底地改变它。所以,在那动乱的年月,当他在偶然中踏进岳麓书院时,心中的庭院与这所千年庭院在文化的触发点上发生了共振。
我们跟着余先生的文章倘徉在古老的千年文化庭院,并不是要远离现实,做当代陶渊明。恰恰相反,正是对现实教育的深层思考才使余先生的文章闪烁出理智的光芒、才会在一个教育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激动亢奋的时代。这种激奋是社会进步的强音,当然不同于文化大革命的躁动。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的大变革有时会使人少了一份处事的从容、舒坦,而多了一份急功近利。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渗透到了人们称之为“百年树人”的最不能急功近利的教育事业中。是的,当今社会确实急需人才,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寄予厚望也无可指责,但大家都应该明白:人才不是急功近利所能培养出来的,培养磐磐大材更不能一蹴而就。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呢?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素质教育提出来了,更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为学生减负”的大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减负减什么?要减的是那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违背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几本教科书,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研究性课程开出来了,为了让每个学生发展天赋,第二课堂的活动红红火火……减负后,学生就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去看他们想看的书,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对此许多家长忧心忡忡,老师们也顾虑重重,惟恐产生负面影响,很直接的担心就是懈怠了学业,考不上理想的学校。细细想来,除了教师家长要更新观念外,这些担忧及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实在因为我们的学生常常显示出一种自我设计上的茫然,文首提及的对学生的一些表现的困惑也是由此而生。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从心底发出呼吁:让我们教会学生先来构筑一座自己心中的庭院,在那里栽上一个人应该恪守的最根本的真、善、美之花,并以美好的德行,优秀的文化来浇灌,还要时时整理,不要让它荒芜了。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能对完善自我有明确的目标,内心才会有一种读书人的定力,才会迸发出学习的自觉性,才不会以为“减负”就是多玩少读书,才能很好地支配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当然,构筑一座心中的庭院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首先,一个人孩提时代的启蒙教育很重要,受了良好的启蒙还要有成长过程中的良好教养。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肩负了给学生良好教养的重任。
但德育如果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作用就是零。因此,当教师的要细心耐性并持之以恒地、动之以情并晓之以理地启迪“十六岁花季”的孩子们:如果发现自身已经多了一些不该有的东西,要马上屏弃;缺少了一些或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就一定要醒悟、要补上。因为,中学时代正值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此时的行为养成教育对人的一辈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