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
《吴仲炳先生文选》刊行记
|
更新时间:2000/11/28 作者: 王梅福 阅读:2666次 |
|
庚辰十月,时在深秋。校长室内,王仪校长正热情洋溢地评说、赞赏吴仲炳先生的文稿,并语气深长地嘱咐我,将先生的文稿选编刊印成册,不负吴老先生热爱乡土的一片赤诚。
年逾古稀的仲老,今年八十二岁,生平所好,唯有藏书,尤以著文考证、评述为擅。所以,当我在一九六六年进松江一中工作不久,即耳闻先生的渊博学识。十年浩劫,将先生毕生所藏、所著、视为己命的书文,毁于一炬。先生愤慨之极,就令我这样的后学,亦震惊不已。书文无辜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过花甲的仲老,在办理了退休,离开了近四十年历史教学的讲台,又凭其勤于砚田笔耕之亮点,先后受聘于松江县政协、县教育局和县地方志办,力担编采之重任,为《松江县志》,作出了贡献。
十里中山路,已今非昔比。是改革开放的机制,重塑了一座新华亭;亦是这新时期的阳光,温暖了老人的身心。虽说近年吴老有些耳背,但依然思维敏捷,力勤笔耕不已,动力何在?从先生的话语中,不难找到答案“予以余生之年,逐一整理己之所藏,给后人有个交代”。我们不妨从先生的文稿中,亦能找到答案,我们所居住的十里长街,或是新辟小区,何处不留下仲老的足迹和身影,是漫游乎,是访谈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仲老对松江乡情的爱恋,是仲老对改革开放再塑松江所发出的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先生以生花之笔,宛若游丝般徐徐而述,是说古道今,或是温故知新,任由阅者感受也。所以,观其文,犹如观赏艺术珍品一般,捧之于手,历历在目焉。为此,先生之文,常见诸报端,就连台湾的《浦东乡情》期刊,亦不乏有仲老的尤作。由此足可反映先生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当我从王仪校长手中接下仲老那沉甸甸的文稿,连夜就灯拜读的同时,内心早已与先生的神来之笔融合,并不由自主地随之而澎湃、涌动。一座松江城,全在先生腹中矣。试引《“八·一三”日军狂炸松江城记略》一文,活生生地勾勒出松江古城历遭劫难,百姓流离失所,国弱被欺的“沦陷”画面。让我联想起旧日的传闻:据说松江东起披云门(即东门)西至谷阳门(即西门)这整个旧城内,街坊第宅鳞次栉比,自日军狂炸后,十去八九,几为废墟焉。读先生的文章,恍惚眼前再现松江一千余年的历史画卷,任人回味。读先生的文章,更能让人体会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给松江带来的巨大变化,如同接受了一堂生动形象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课一般,令人获益非浅。
《吴仲炳先生文选》在我校王仪校长督促关注之下,得以刊印成册,作为学校的一个专人文选,尚属首次,但意义深远——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新的时代所赋予的新的环境,当倍加珍惜才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