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
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
更新时间:2000/10/28 作者: 邵淑君 阅读:2836次 |
|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是根本。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才会根据时代的要求,在众多的活动形式中选择有效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唯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焕发教学的活力,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根据素质教育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的,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教师以完成自己的授课计划为目标,以自己讲得滔滔不绝、痛快淋漓为满足,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不重视,因此在学生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某老师只顾自己讲……”显然,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是不满意的。有时虽有学生的活动,也是为了配合教师,一旦出现与教师授课目标相违背的情况,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在受束缚、受压抑的课堂中学习,心情是不愉快的。“一言堂”的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气,学生怎么会有积极性呢?何来创新精神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要贯彻主体性原则,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主讲变为主导,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这样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曾试着让学生四人一组,每人翻译一句,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遇到疑难句,引导学生凭借工具书,或者已学过的知识,各抒己见,充分讨论,能得到大家认同的就采纳,就定为最恰当的翻译。这样学习文言文,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都想使自己的翻译能得到合作伙伴的肯定并且成为最佳译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从中学会了学习,学生也乐意上这样的课,他们说,这样上课很开心,因为他们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转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语文教学观念,确立教学相长的语文教学理念。古人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认为自己“贤于弟子”,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本着“讲深讲透”的原则 ,反反复复讲,有些内容学生已经理解了,教师还喋喋不休地讲,使学生产生厌倦;有些内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不引导学生去体会,而是自己讲,结果越讲越糊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些内容自己也讲不清楚,只能牵强附会,更使学生莫名其妙,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会感兴趣呢?如果转变观念,变包办代替为启发诱导,变唯我独尊为尊重学生,转换角色,学生已知的让学生讲,教师听,让学生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有些内容是靠领悟的,就得给学生“悟”的时间,允许学生有“悟”的过程,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领略风光,享受自然,认识社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跟作者交流,因为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也有情有感,有思有想,这样就会引发读书的兴趣。教师碰到有些讲不清楚的问题,如果能放下架子,走下“神圣”的讲坛,走近学生,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就会绽放出创新的火花。记得有一次讲单元训练题,其中有句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生问,松柏本来就不凋的,这里为什么说“后凋”呢?这个“后”字是否用错了呢?我一时也找不到最好的解释,确实也讲不清楚,于是与学生一起查字典,选义项,咀嚼体味,忽然有个学生拍案而起,他解释说:“这个‘后’字用得好,它在句中表示比较,何况松柏是不凋的,更能突出其生命意志的顽强坚贞。”多精彩的解释,同学们一致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发言的同学得到老师的赞许,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更高了,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思维的热情。在解释“后”字过程中,学生胜过了老师,真可谓“教学相长”。如果教师的观念不变,岂能出现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呢?
三、转变一味“追求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确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教师上课满堂灌,这跟教师“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观念有关。教师一般都认为讲得越多越完美,一堂课洋洋洒洒,一下子灌输给学生许多东西,才觉得讲深讲透了,有的老师甚至在下课铃声响过后还在讲。教师一番苦心,无可非议,但教学效果如何呢?课堂上铺天盖地一味灌,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问学生究竟听懂了多少,学生往往摸不着边际,不得要领。你追求所谓的“完美”,对学生无多大价值。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这对学生才是终身受益的。再说,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有些作品的理解也不可能永恒不变,如《雷雨》中的周朴园,《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会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是“每有会意”,不可能一锤定音的。所以教师所追求的那个“完美”,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有位行家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出路是学习指导,而不是课文分析。看来,语文教学越分析越没出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样的课才是真正完美的课。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因此要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不追求答案(结论)的标准化,而追求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一全新的教学过程观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可见,教师确立现代教学观念是何等重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