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物理学科高峰计划(沈志辉)基地第4次活动暨松江区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开班仪式在松江一中举行。本次研修以“深耕功理·聚能课堂”为主题,聚焦《功》课题的同课异构实践与课例深度剖析,旨在通过公开课教学范式研讨,助力教师实现从“经验教学”到“理论自觉”的专业跃迁,最终达成以概念教学撬动核心素养落地,以教研赋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次活动由松江一中倪菊兰老师主持,杨潇和蔡津竺两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燕飞老师出席,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物理学科高峰计划(沈志辉)基地和松江区物理骨干教师共同体全员参加。
全体同仁齐聚6号楼101室,共赏杨潇、蔡津竺两位教师联袂呈现的"同课异构"《功》专题研讨课。杨潇老师率先登场,针对"功"的概念抽象性,自制教具杠铃,让学生演绎课本情景,化静为动,将学生带入真实情景展开教学;蔡津竺老师则巧借智能机器人训练视频创设科技情境,以前沿技术点燃课堂活力。两位老师虽然情景创设迥异,但在情景挖掘、概念形成和应用方面展现了异构教学中的同频共振。
评课环节,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沈志辉老师,立足《功》这一核心物理概念的教学实践,为学员们分享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评课指导。沈老师强调要运用必要的工具观察课堂,收集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对课堂教学作出有证据的解释与推论,真正实现课堂细节可视化、教学效果可测量。同时,他结合两节“功”的设计和实施详实分享了"点-线-面"分析模型,如聚焦学生的起点和认知冲突点、如处理好教学逻辑主线和认知链条、把握好几类关系(情景创新与模型建构、核心问题和子问题群、隐性思维和显性表达、教材重构与素材遴选、学科特质和技术赋能等),以此更好实现学科育人。
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基地主持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张燕飞老师立足单元教学视野,提出"功与能转化"章节需构建双重认知维度:其一,明确做功是能量转化的必要路径;其二,建立做功与能量变化量的量化关联。她以"剥洋葱式"教学隐喻阐释实施路径,强调最终要达成对"功-能转化统一体"的深层理解。
随后,张老师在《概念类公开课实施策略》主题讲座中系统阐述教学四阶框架:学情诊断:精准分析学生认知矛盾,制定差异化教学策略;情境架构:创设贯通式主题情境,按知识点解构为逻辑关联的情境模块;衔接设计:注重模块间过渡的自然性与流畅度,将其作为衡量公开课品质的关键指标;整合创新:通过情境模块设计问题链,构建"情境-问题-认知"的有机教学闭环。学员代表殷正徐、杨松霖和薛丹青等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观课体会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