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南湖风 > 党员风采 >> 正文 |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四)知识分子的楷模 马祖光
|
更新时间:2005/1/11 作者:转载 阅读:10508次 |
|

你是光,你的名字就是一片光
给予事业,给予艰难,温暖寒窗
你是光,你的生命就是一片光
不会熄灭,不会索取,永远善良
你是光,你的理想就是一片光
追求探索,追求创新,追求梦想
你是光,你的执着就是一片光
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点燃希望
———摘自哈工大师生自创纪念马祖光歌曲《你是光》
马祖光走了。
老旧的书架上,一本本光学理论书摆得整整齐齐;旧洗衣机改成的床头柜上,两盒速效救心丸静静地放在一角……
2003年7月15日,倚靠在北京通州医院的长椅上,中科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祖光突然感到一阵心悸。
他躺下了,想睡会儿。
这一觉睡得好沉好沉。他再也没有醒来。
是的,75岁的马祖光实在太累了。
这位为共和国的激光事业矢志一生、功勋卓著的老人,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大义
“他对这个党、对这个国家爱得如此深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根深蒂固地在他的血脉里流淌
1928年春,北京一户普通人家降生了一个婴儿。熟读史书的父亲欣喜若狂,为他取名“马祖光”。
兴许是造化的安排,父母的期望竟神奇地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他这一辈子,将注定与祖国、与激光紧紧相连。
大学毕业,风华正茂。本可回北京,但一声“支边”的号角,让他血脉贲张。1950年9月,偏隅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来了一个年轻人。
两年后,马祖光这个名字便荣入校史:他成为哈工大新中国成立后在研究生中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
23岁那年,没等研究生班毕业,他即被抽调组建物理教研室;30岁那年,国家需要,受命创办核物理专业;42岁时,还是国家需要,领衔创建激光专业……
国家需要,民族利益,抱负所系。
“他对这个党、对这个国家爱得如此深沉。”老伴孙悦贞最了解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根深蒂固地在他的血脉里流淌。
1980年,著名的德国汉诺威大学物理研究所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问学者。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公派留学人员,马祖光掂得出肩上责任的分量。他悄悄盯上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
这是近红外激光发展中的世界难题,这是国际激光研究的一大热点。
美国人做过,失败了;苏联人做过,也失败了。法、德、意等国的科学家在不断的“冲击”中,渐渐失去了信心……
“你们第三世界国家还是不要白费力气了。”
“第三世界怎么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喷涌而出:“外国人搞不出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就搞不出来!”
“请允许我试一试。”马祖光的平静让德国同行吃惊。
然而,“对抗”却遇到了实验室工作条件的限制:9时上班以前,18时下班以后———那正是别人休息的时间。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失败,失败,失败。
同行不耐烦了:“必须改题!”这是最后通牒。
“放弃?”马祖光坚决不干:“请再给我10天时间。”
10天,最后的240个小时———马祖光拼了!
深夜,连熬5夜的马祖光眼睛通红,紧盯着缓缓移动的仪表记录纸带。突然,在独态跃迁产生的强峰之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峰”———这不正是各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na2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吗?
赢了!马祖光像一个打了胜仗的指挥员,开怀大笑。
然而,研究所认为成果用的是他们的实验设备,在马祖光的论文中,竟把他的名字放在第三位。
“这不是我个人的事,这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荣誉应该属于中国。”在国内从不争名的马祖光不答应了。最后,所长写下证明:“发现新光谱,这完全是中国的马祖光一人独立做出来的。”
论文发表,世界瞩目,很快就被引用了27次。
一天,所长指着自家别墅的大草坪对马祖光说:“马,你留下,我给你同样大的草坪。”
“你要是去中国,我可以给你找一块比这更漂亮的地方。”
没观过一次景,没留下一张照片;节约时间,节省外汇,两年吃掉70多公斤清水挂面———德国两年,马祖光将省下的1万多马克全部上交国家。
终于回国了。在海关取托运件时,海关人员满脸错愕:40公斤的行李除了书就是图纸,手里还不忘提着件小型仪器。
“国外两年,干熬身体,什么西洋景没看着,什么洋货也没带,太亏了!”有人惋惜。
马祖光一笑了之。
治学
“不能在知识界里做奸商!”他最吝惜的宝贝是时间,最讨厌的字眼叫“大约”,最爱待的地方在实验室
《辞海》记载:激光的特点,是方向性好,能量集中,颜色纯正。马祖光身上正有着这样的品质。
激光需先凝聚能量,方散发巨能。不是吗?“文革”期间,初出“牛棚”,马祖光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省图书馆外文资料室。
当时,这种地方,书生避之不及,偌大房间,空空荡荡。马祖光不管。开门就去,关门才走,雷打不动。
“这是哪个没被打死的反动权威又在为挨打准备材料呢?”管理员纳闷。
日久生熟,同情转为敬佩。中午,他们常常给他偷偷送个馒头、递杯水。
有人说,在学习上,马祖光绝对一个“书痴”。此言不虚。实验室,家里,车上,船上,甚至病床,都是学习的地方。深夜,老伴一觉醒来,书房里灯还亮着。催他睡觉,他总是“哦,哦,马上,马上”,接着又看。
“无论写论文、做实验,你千万别出现‘大约’这样的字眼。”马祖光的助手鞠有伦领教过他的严谨。
“在科学上,没有‘大约’。”
激光大气传输实验,要求23时以后做。年轻人劝他回家等结果。
“那哪行?不亲自做,不亲眼看,那叫什么实验?”马祖光坚持留守,一起观察数据,直至红日初升。
“做学问要经得起别人的考问,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马祖光认定:“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
原电子工业部委托他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马祖光极端重视:“取材一定是当今最新成果,每个定义、概念须准确恰当。”
“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标点符号,他都细细推敲。”马祖光的“开山弟子”王骐教授记忆犹新。
有位外系博士生请教问题,他当下表示:“这个我不行,我帮你找别人。”学生心存感动,逢人便夸:马老师,真学者也。
翻开泛黄的实验室考勤簿,可以发现,大年三十他在加班,大年初一他和助手在研究论文……马祖光的节假日大都这样度过。
实验记录纸,无论对错,马祖光绝对不许人丢。“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儿,说不定哪张单子上就有问题症结。”
不准空手,记录不规范、漏记的,有一说一,毫不客气———在实验室里,马祖光绝对威严:“试验结果不能光听,一定要亲自做,亲眼看,我们是在做科研,不是听故事。”
“要做别人不敢想的事。”
“要与世界科技界有同等对话的权利。”
“课题如果在国外立不住脚,在国内就别想站起来。”
……
志比精金,心如磐石,魄似瀚海。
马祖光的高标准带来了高回报:国际首次发现li2第一—三重态吸收谱;国内首次实现s2激光;蒸气二聚物激光与介质中非线性过程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艰苦的付出,博得了同行的高度肯定:
学界泰斗、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表示:“祖光院士是我国从事激光研究从基础理论导出显示激光成果的少数先驱者之一。”
“对国防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也不吝褒奖。
人梯
“我愿做科学道路上的刘连满。”独木不成林,铁肩担大任———在同事们眼中、心中,他是学科建设的魂
“登山队员刘连满攀登珠峰时,自告奋勇,用冰镐刨台阶,用双肩搭人梯,把战友一个个托上去;离顶峰只有百米时,他自愿留下来;缺氧,他关掉氧气瓶,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登上顶峰的荣誉让给别人……”
马祖光给研究生上的第一课,必讲此例。马祖光欣赏刘连满:“我愿意成为科学道路上的刘连满。”做刘连满,不易。
“要把整个学科带上去。”这是做“人”的贡献,是做实验室建设的贡献,是做学科建设的贡献。
他是舵手,把的是航向,伫立船头,眺望远方。在同事们眼中、心中,他是学科建设的魂。
马祖光看重基础。上个世纪70年代,他就要求每位老师必须看透一本书。“那时是我们看书最多的时候。”王骐回忆。
白天,马祖光泡图书馆;晚上,他把外文资料翻译出来,第二天跟大家分享。
一本本册子,一张张卡片。30多年来,他收集、积累的各种实验数据和公式,谁需要他就给谁看。
春蚕吐丝。马祖光不断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转变成学科专业的共同财富。
积小流,成江海。光学平台建起来,飞秒激光装置引进来……实验室条件越来越好。到2003年,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竟不觉间突破了3000万元。
硫双原子分子激光、毛细管放电x光激光……一个个崭新的课题提了出来。
课题,对研究人员而言,梦寐以求。马祖光竭力争取到课题立项后,却统统分给年轻教师,让他们当课题组组长。
“我做场外指导。”马祖光并非想当“甩手掌柜”,他要给年轻人压压担子。
这个场外指导不轻松。从设计方案,到解决关键问题;从中期检查到修改、发表论文,全由他一人把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