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党员风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南湖风 > 党员风采 >> 正文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八)“飞行校长”李建保
更新时间:2005/1/11  作者:转载   阅读:5248次  


  李建保,1959年生于中国江西省。1982年1月毕业于吉林省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考取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攻读学位研究生,1988年3月获得日本国东京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4月到清华大学工作,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2002年4月起担任青海大学校长。





落差,落差。

  从北京到西宁,落差无处不在:海拔从50米上升到2200多米,气温从30多摄氏度下降到十几摄氏度,环顾四周,祁连山、昆仑山纵横交错、连绵不断,抬眼望,山顶上积雪皑皑、寒光刺目……

  “落差制造势能,差距创造机遇。”两年前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位大学教授带着激情和梦想,平生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高原。那一刻,他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此,这位大学教授有了两个办公室,一个在清华大学逸夫科技楼五层,一个在青海大学行政办公楼三层,之间的空中距离超过1500公里。

  从此,飞行便成了这位教授的生活常态。有人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他大概有七八十天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将他一年的飞行里程累加起来,能足足绕地球两周多。

  这位被称为“飞行校长”的人,就是今年45岁的中共党员、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

  “西部大开发呼唤‘孔雀西北飞’,呼唤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只有义无返顾。”



  抉择



  “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在!是我一生不变的座右铭”

  命运转折常常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降临。

  2002年初,正当时任“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奋力攻关的时候,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清华大学校领导找李建保谈话:“青海省委、省政府要我们选派一位能担任青海大学校长的人,组织上觉得你比较合适。”好像是在打消他的顾虑,顿了顿又说:“是‘柔性引进’,工资、户口关系不转,原来的教学工作、科研摊子还给你保留。”

  去不去?这是个问题。从198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回国到清华工作,14年来,李建保顺风顺水:1992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1995年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就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凭着天资和勤奋,李建保逐步确立了他在新材料领域的学术地位。

  如果去青海,虽然不至于完全离开科研教学一线、游离学术界,但起码要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就好比一辆正沿着跑道飞驰的赛车,硬是让它改变方向,后果难以预料。况且,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正需要他的照料。

  熟悉李建保的人从一开始就料定:他是一定要去的。早在1985年,刚刚获得日本国立山口大学理学硕士的李建保就显示了他的“庐山真面”。当时,他同样面临艰难:要么免试就读山口大学理学博士,要么冒着考不上、失去深造机会的风险转科报考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李建保选择了后者。在给导师的自荐信中,他写到:“我是一名中国政府公派的留学生,我的祖国现在还很穷,需要年轻人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使我的报国之心有一个实现的途径。”3年后,李建保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几家日本的大公司邀请他加盟,他拒绝了:“我的祖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人才。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应该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第二天,他就心急火燎地乘上回国的班机。

  “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在!是我一生不变的座右铭。”这是李建保在离开日本的前夜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

  坐在青海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回首一次次人生选择,李建保动情地说:“我出生在江西农村,7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妹4人。是政府供我上了小学、中学,拿着最高的助学金上了大学,又是国家派我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国家花费数十万元的外汇资助我出国,为的是让我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现在,西部大开发呼唤‘孔雀西北飞’,呼唤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既然大家认为我有这个可能、具备这个能力,我只有义无返顾。”

  巨大落差让初到青海的李建保感到震撼,现实刺痛了他,推着他迎难而上:调整专业、整合资源、推动科研、延揽人才……



  巨变



  在李建保的带领下,青海大学正在实现超常规的激情跨越

  尽管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东西部的巨大落差仍然让初到青海的李建保感到震撼。

  作为唯一一所省级重点大学,青海大学建校40多年的总投资只有1个亿;全校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上世纪70年代购买的物理实验设备至今没有开箱;许多教师还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会发电子邮件,没有一个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中弥漫着自暴自弃的情绪,年轻教师人心思动,纷纷调离……

  严峻的现实刺痛了李建保,与生俱来的挑战性格推着他迎难而上。

  最初的3个月里,李建保一言不发。白天,他四处走访、调查;晚上,翻阅大量关于西部大开发、青海历史现状、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图书资料。他把自己对西部大开发的理解、青海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到青海大学的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思路。

  李建保开始行动了。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李建保从改造基础课入手,建立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11门优秀基础课程,大幅度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他大胆移植清华的办学经验,开设因材施教示范班,在全校选拔40名尖子生“另开小灶”,优秀的可免试进清华大学读研。此举一出,晚上自习室里的灯光亮成一片。

  “让学生学有所用。”这是李建保一贯的主张。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新设科技日语、旅游管理、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开展“订单式”办学。

  “一所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李建保整合资源,建立作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3个硕士点,一改青海大学没有硕士招生点的历史。

  “独轮车跑不快,要两个轱辘赶路。”李建保从转变教师观念入手,鼓励他们潜心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他的鼓励下,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前,青海大学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只有不到300万元。2002年至2003年,全校共申报科研项目65项,项目资金达2952.8万元。今年,全校又申报了科研课题83项,项目经费达到了8655.3万元,还破天荒地承揽了两个“863”项目。

  “‘将’来才有将来。”李建保深知人才的重要。他四处联系,先后选派69位教师和10名学生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8位骨干教师赴日本研修。他八方游说,从清华、北大等高校招来10多位博士、硕士,还从日本请来著名陶瓷技术专家岛井骏藏“坐镇”青海大学新型材料实验室。

  遇到可用之才,李建保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他用理想感召人:“一张白纸能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到青海来吧,我们一起干。”他用情感打动人:“你这样的人才到青海大学,就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会帮你建实验室,让你当学科带头人。”他用待遇吸引人:在他的主持下,青海大学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待遇的暂行办法》,规定:到青海大学工作的博士生,一次性付给科研启动经费3万元,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

  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语形容巨大、快速、彻底的变化,而对青海大学的师生们来说,这些并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事,是每天都能看到、感到的惊喜:国债资金支持8000万元,6座教学科研大楼拔地而起,一年的投入相当于前40年的总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博士专家楼即将破土动工,教师们人心思安,人心思进……

  在李建保的带领下,青海大学正在实现超常规的激情跨越。

  在青海高原,他的实验室变成了一所大学,实验的目的不是研制一种新材料,而是打造一所现代化、高水平的大学。



  感动



  李建保把自己当成青海人,为青海、为西部人才战略和高等教育鼓与呼

  青海大学家属区副教授楼1栋,一套建筑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单元房,是李建保在青海的家。刚到青海的时候,省里给他在西宁市中心准备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可他拒绝了:“我单身一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太浪费了。”

  走进李建保在青海的家,映入眼帘的是几样简单的家具和到处堆放的书籍。阳台上,一套红木摇椅赫然醒目,算是主人唯一的奢侈品。每当夜深人静,躺在摇椅上独自观天,成了李建保的一大嗜好。有月的晚上,高原的夜空明镜一般,蛋黄色的皓月悬在山顶上,大而圆,清而亮,只是有些形影孤单。

  渐渐地,李建保原本白净的脸上也泛出了淡淡的“高原红”,细密的鱼尾纹开始爬上眼角,鬓角的白发再也遮不住了。

  渐渐地,李建保把自己当成了青海人。到外地出差,他总是自我介绍:“李建保,青海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人大代表,他多次为青海、为西部的人才战略和高等教育鼓与呼,其心之切,其情之殷,俨然是青海的主人翁、西部的代言人。为奖励他的突出贡献,青海省政府和青海大学每年给他5万元的生活补贴,可他一分钱也没有往自己的口袋里装,而是全部捐给了学校。他说:“为青海大学做事,就是为我自己做事,还谈什么报酬。”

  李建保是个爱动感情的人。到青海以来,他曾多次流泪。当一批批清华大学的教授支援团来了又去时,他眼圈红了;当财政部的专项拨款批复时,他热泪盈眶;当教育部、科技部的老领导、老朋友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推优公示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十)维护生命的使者 李…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九)模范人民调解员 曹…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七)生命路标 张全林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六)自强模范 王树明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五)一心为民好干部 周…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四)知识分子的楷模 马…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三)鞠躬尽瘁好书记 牛…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二)人民的好卫士 任长…
    2004年感动中国的优秀共产党人(一)当代工人杰出代表…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