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 "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从现代科学意义说,方法是指人们在一切活动范围内的行为方式和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 可以说,人类自超出动物界之后,为了生存的需要,就同方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方法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种产生和发展的。 就经验认识方法而言,人们通过直接的观察,获得了大量关于客体对象的经验材料,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和理论。 就理论认识的方法而言,归纳和演绎是最主要的逻辑方法,德谟克利特德《论逻辑》一书,初步研究了归纳问题,亚里士多德德《工具论》(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诡辩篇》),阐述了形式逻辑德基本定律,提出了演绎推理德"三段论"式。公理化方法是古希腊几何学发展德光辉结晶,它集中体现在欧几里得得13卷《几何原本》著作中。欧几里得从少数几个具有不证自明特点得公理出发,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几何学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首先倡导这一方法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接着,伽里略利用实验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原理。弗。培根则从理论上对实验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他认为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因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而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归纳。 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研究已经从简单收集材料上升到系统整理材料并进行理论概括阶段,"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恩格斯)。方法已经成为一门基本成型的独立的科学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发展出现了整体化趋势,作为研究方法,也相应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密切结合;二是数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科学部门;三是产生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及突变论等一系列新地研究方法,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广泛地适应性。 (二)方法学 又称方法科学、科学方法学,是以人们的行为过程为线索、以系统的研究方法为内容、以认识论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三)方法论 方法论不是方法的总和,它既不等同于论方法,也不等同于方法学。方法论的根本任务在于探索各类方法产生的机智,应用的规则和价值,相互间的联系及运动规律等问题。因而,可以把方法论界定为是"关于研究人类各种实践认识及应用方法之间规律的理论体系"。显然,方法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各种方法。 (四)方法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而且应依据一定的标准,即根据对象本身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 如果按照普遍性程度和适用范围,可以把方法划分为下述三个层次: 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普遍适用的哲学方法,这是方法研究中的最高层次,哲学的方法是哲学所研究的对象。 二是居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类比及系统方法等, 第三是各门科学中所特有的方法,如物理学中应用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催化法,生物学中的显微分析法等。 上述方法的分类并非是绝对的,方法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共同处于一个动态的结构之中。 (五)方法的价值 方法的价值即是指方法应用的功能及作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对头,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常常是由于科学方法上取得一定突破的结果,例如:伽里略能够发现落体运动定律和惯性原理,这是他系统的运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果;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与模型方法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密切相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产生,理想实验法起了重要作用。就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看,都存在着使用何种方法和如何使用方法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方法是真理的胚胎学"。生理学家巴逋洛夫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一般认为,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定向作用,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首先确定方向,明确主攻目标,选择合乎客观条件的研究课题,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从而获得成果; 二是立意作用,当主攻方向选定以后,就要进一步形成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是科学研究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环节; 三是设计作用,可以说,方案设计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心,而一个优秀方案的完成,往往是应用多种方法、经过反复推敲和详细论证后的结果。 四是总结作用,科学活动的宗旨就在于对大量感性经验材料作出科学的总结,进而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内部规律及其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各种方法。 总之,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人们的日常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联结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纽带,是完成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六)方法的应用原则 任何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都应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在不同的认识领域,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认识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尽管各个领域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但却有着同一性,也就是说,在方法应用的问题上,包含有相一致的原则。 从总体上看,方法应用的原则主要有下述三条: 首先,从认识论方面说,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从辨证法角度说,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最后,从方法论自身的规律和结构方面看,要做到个别与一般方法相结合,逻辑与非逻辑方法相结合。
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 文献法的特点: 1、历史性。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远古文献,还是现代乃至当今的文献,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活动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 2、灵活性。从操作角度看,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 3、继承性和创新性。从效能角度看,文献法的运用就是一种继承与批判的过程,文献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比较和借鉴,通过对文献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想象、推理等手段,对原有文献加以从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 文献法的一般步骤: 文献法一般分为这样四个步骤:文献检索、文献收集、文献的鉴别、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1、文献的检索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
(1)图书目录; 图书分类体系 分为五个部类,在部类下展开为22个大类 社会科学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哲学 ......
复分表:如:初等代数:o122 (2)期刊目录;我写的文献 (3)索引;人大的复印报刊资料 (4)文摘; (5)上网搜索。 2、文献的收集 文献收集是文献法的重要步骤。 有效的收集文献的方法或步骤通常是: 浏览--确定有关题目、部分(篇、章、节、段); 精读--确定有关内容; 记录--作书评或摘要等。 3、文献的鉴别 (1) 文献的出处。如果文献资料的出处具有权威性,或是出自国家统计局、政府官方法律、文件、报告,或是已被广泛公认,这样的东西都可认为其可靠。但如果文献出自各种不严肃的小报、游记、野史、随笔之类的东西,就要进行认真鉴别,对那些可疑的,或很随便的文献资料就不能轻易使用。 (2) 文献的矛盾。文献资料可能出现的矛盾方面很多,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a.每个历史阶段的文献都相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如果文献资料与当时历史特点相差较远,就不能轻信和使用 b.从文献资料本身的内容、年月以及地点方面寻找矛盾,如果发现有不实之处,就不加以使用 c.对比类似文献的材料,如果观点、说法一致,可考虑使用,如果有矛盾则应慎重鉴别 (3) 文献的间接印证。如果所选的文献有一些间接资料或事实作考证、论证,那么就可以信其为真,加以使用,但是,如果有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说到该文献的不可靠性,或表示怀疑,这样的文献资料就不能随便使用 (4) 文献的价值。考察文献资料的价值也有利于鉴别、使用文献。 可从以下方面考察: a.考察文献资料是否违反客观规律或其时代的科技背景 b.考察文献资料是否与常情常理相违背 c.考察文献资料的作者影响,其立场、观点、品行、风格等 d.考察文献资料的出处,是原始资料还是抄录传闻等 4、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