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左侧用户区
社会实践版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校园文化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版图 >> 正文
初探春申君祠堂
更新时间:2011/9/15  作者:德育处 郭宁伟  阅读:13560次  
 
初探春申君祠堂
高二(1)班古杨研究实践小组
活动方案:
“春申君祠堂”活动方案
     上海别称“申城”及黄浦江之得名,皆渊源自被称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之春申君————黄歇。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这个为上海作出如此多贡献的人物,位于新桥镇的春申君祠堂一定会让我领略到魅力的松江文化。
      一、活动主题:寻找“上海之根”
      二、活动内容:参观春申君祠堂,领略古老文化魅力
      三、参与对象:小组成员——古杨,李莉,陈琦,顾丹洁,周芯艳,陆颉傲,倪鑫洁,杨洁,费佳
      四、活动地点:春申君祠堂(新桥镇)
      五、活动时间:2011年9月4日 12:00---15:30
      六、前期准备:
           1.根据松江版图选定活动地点
           2.通知小组成员
           3.探讨行程安排和工作分配
           4.搜索“春申君”及“春申君祠堂”的有关资料
      七、行程安排:
            1、全体组员于活动当天12点于荣乐路谷阳北路车站集合;
            2、 集合完毕后,在该车站乘坐松江10路至新镇街站;
            3、原地换乘莘春线乘至申光站;
            4、后至活动地点春申君祠堂并进行参观、拍照及记录等;
            5、活动结束后,原路返回松江城区并解散。
       八、活动后期:
            每位小组成员根据分配工作完成报告总结及撰写体会文章。
            上传照片,并将撰写的报告及文章打包成文件夹上传。
                                                              高二(1)班李莉撰写
 
 
研究报告:
从云间浮雕看松江文化
                                        -----参观春申君祠堂后的社会实践研究报告
      课题组长:高二(1)班 古杨
      课题成员:高二(1)班 李莉 陈琦 周芯艳 陆颉傲 杨洁 费佳 顾丹洁 倪鑫洁
 
妙语既出,云间百世闻名;
芳草常碧,茸城千秋留馨。
美兮浮雕,自然还生奇迹;
大哉松江,奇迹回归自然。
                             ——题记
       大抵在松江长大的孩子,血液里便浸润着一股对故乡深深的热爱。松江,上海之根。厚重的历史文化亘古绵延,岁月无法抹去留存的痕迹。松江是上海胸前的古玉,是手里的明珠,散发着神奇璀璨的光晕。当我们置身于松江这片土地,总会被那迷人的光晕所吸引,被远逝的智慧所震撼。在暑假中借着“探究松江”活动的机会,我们小组的成员一齐探究松江浮雕,走访文化古址,寻古探幽,凭吊感怀,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细细体味松江文化的博大精深,慢慢品位松江历史的古意情怀。
    (一) 美哉浮雕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胜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浮雕也是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浮雕不仅在美化城市环境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还继承了松江当地的文化。
     我们小组成员一起来到了松江的春申村,未进入祠堂便已看到有题为《上海之根》的大型浮雕。其作品以“吴王狩猎”开卷,有“陆氏文赋”“松江织造”、董公赏画“、”仓城漕运“等场景组成,其间辅以九峰之泖等名胜古迹,错落点缀着陆逊、陆机、黄道婆、董其昌、夏完淳、陈子龙等松江历史文化名人。浮雕工艺精湛,上千人物无一雷同,栩栩如生。”仓城漕运“场景,桥下游船,岸上行人熙攘,可谓是展现一幅松江的“清明上河图“。该作品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不禁令我们感慨万分。
     浮雕上的历史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又分别查了相关资料,才了解了他们的生平。
     黄道婆又名黄母或黄婆,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海南,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的方法。在黄道婆的故乡,至今还传诵着“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民谣。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董其昌的存在使松江文化更加得璀璨。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父亲死时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陆机曾为成都王司马颍表为平原刺史,故世称“陆平原”。比较出色的有《文赋》、《双逝赋》、《漏刻赋》。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论》,还有《吊魏帝武文》。吴郡陆氏是当时江东地区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据资料,在法国巴黎的赛纳河畔,巴尔扎克故居的小院里,也有一块浮雕。上面是《人间喜剧》中的各种人物,贝姨、高老头、葛朗台、拉斯蒂涅……相对而言,《上海之根》比《人间喜剧》更加舒心气派。春申村坐落在田间,天地宽阔,绿荫环绕,附近地区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举目蓝天,俯身碧水。没有喧闹,没有匆忙赶时间的人影和车影。好一派诗意的浪漫!
    (二) 妙哉文物
     走入春申君祠堂,古朴的建筑风格似乎把我们带回百年前的华亭。墙壁上悬挂的画卷早已泛黄,却更显示出历史沉淀的独特魅力。
     青花龙瓷盘,南宋的青瓷碗,嘉庆青花缠枝纹盘,还有龙山文化双耳陶罐等珍贵的文物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对松江的历史更多了一份了解和自豪之情。
    (三)大哉松江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也”,通过“浮雕”这一精致小巧的窗口,我们对松江文化更加地感兴趣了。于是我们一行人前往博物馆,正赶上广富林遗址的展览。良诸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不同的墓葬方式……广富林出土大量的陶罐、玉器等文物,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醉白池,方塔园。明代砖雕照壁、楠木厅、清朝天妃宫大殿,古意盎然。迈步在花丛塔影,水榭楼台,湖水石舫,竹林小径,身心顿觉清爽起来,都市生活带来的烦躁立马消失了。这一份诗意的浪漫令我们对灿烂的松江古文化更有兴趣。
     然后我们又去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6个人一起做了一份关于“松江文化”的调查问卷。有“松江最知名的棉纺织家”,“松江旧称”,“松江特产”等16道题目。我们在图书馆分别发放了15份给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年长一些的读者更加了解本土文化,而年轻的读者相比而言就稍欠缺,这个情况不容乐观。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更需要深入了解并发扬松江璀璨的文化!
     古人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松江的浮雕,不仅述说一个个古老之梦,发思古之幽思,还让我们细读先哲,深感文化不死。松江,才气千古不灭,文气千古不灭……

 
(照片拍摄:李莉 周芯艳   ;报告撰写:古杨 )
 
体会文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
                             ——春申君祠堂所感
高二(1)班 杨洁
      2011年暑期,我们小组来到了春申君祠堂进行社会调查。
      经过不断的转车,问路,我们终于找到并游览了祠堂。在这之前,我向七位镇民询问过路,他们分别是:修车店店员两名,小吃店店员两名,杂货店店员一名,当地居民两名。最为令人不解的是,只有两名镇民准确地告诉了我地址。其中最为夸张的是那两名当地居民,他们竟然说不知道,没听说过,而后来当我们找到祠堂时,发现祠堂距离我询问的那两名当地居民的家不到50米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类的名胜古迹,应该是在醒目的地方,而且是为所有当地居所骄傲自豪的。就像在松江的我们,知晓方塔园,醉白池,唐经幢,并为之骄傲,这是一样。
      可是,事实却是如此的令人心惊。为何同样是文化的代表,在松江和新桥村有如此大的差别。我甚至在网络上都差查不到与春申君祠堂相关的文字,有的只有对春申君的介绍。我也无法在网络上查到它准确地地址,因而才会有之前寻路的事件。
      在下午一点三十分,我们终于达到目的地,从外面望去,祠堂在这偏僻之地,也别有一番风味。不幸的是,在周日,祠堂时闭馆的。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我们在下午三点终于踏进那具有古老文化气息的祠堂。
      祠堂里青铜照壁是一大景观,只是照壁前的荷花塘,死气沉沉的,只有荷叶和零星的荷花。据管理员说:本来里面有好多好大的鲤鱼的,煞是好看,只是都被人偷了。
      我一听,十分诧异,偷?这是我无法想象的事情,怎么会有人偷祠堂的鲤鱼?这怎么可能发生?看到管理员波澜不惊的面孔,我也没再询问,只是这个疑问在心底生了根。
      后来进入春申君祠时,面对那些陈列壁画,心里的疑问越来越来,为什么这里的壁画上的字已经模糊不堪,画像也同样是如此,更甚者在中堂两边悬挂的描写古代松江名人的画作都已经发霉。
      那个疑问在心里越来越大。这里是被放弃了么?为何和松江的程十发艺术馆里的情况差那么多?简直是天壤地别。为何同样是文化,待遇差别如此明显,仅因为程十发艺术馆是在城市里,而祠堂所在地很偏僻么?仅因为程十发艺术馆大家都知道,祠堂大家都不知道吗?难道所谓的保护文化,只是表面功夫?
      我想若不是有这次的活动,那个沧桑,寂寞的祠堂还会有人踏进吗?
      后来,我有些理解了那位因为我们要参观祠堂而分外热心的老人,我想,他是很高兴很高兴的吧,祠堂里来了那么多游客。
 
      后记
      无意中,我在方贤明博客中看到了他在2010年6年去春申君祠堂的博文,还有一些照片。10年的进去祠堂的那条小路上还有路牌,而11年的小路上什么也没有。10年中堂里两边悬挂的描写古代松江名人的画作还能很能够依稀辨别出画作内容,11年的画作已经无法观看,甚至有一副画已经脱落了一半……
      我想说,同样是文化,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起来。而不是把它抛在一边,不知道等哪年哪月才想起。
 
怀古上海符号
                                ——游春申君祠堂有感
高二(1)班 陆颉傲  倪鑫洁
      春申君祠堂,一个神圣的地方。未及此时,传言数不胜数。然而来到这里,似有一种心灵净仕之感。没错,这便是我们的目的地,充满着历史的神秘气息,直到我们揭开面纱……
      酷暑夏日,同学们相约,乘着公交车去探索春申君祠堂的秘密。然而,似乎是为了让我们深刻记忆这个地方,路上困难重重。乘错了站,来到陌生的地方,但通过我们向路人询问,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来到这里。但直到一个小时的等待,才等来了工作人员将我们迎进……
      未及祠堂,是一幅用石刻成的画。上面小桥流水人家,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是古屋,是树林,也是孩童们玩耍的身影,把我们带入了从前的静谧幸福的松江生活。以及与之陪伴的池塘,那时葱葱郁郁的,巴掌大的叶子静静浮在水面的情景,让人不觉沉静下来。而后在看见“春申君祠堂”的牌匾时,顿时被一种庄严的气息所笼罩,两旁的狮子互相对望看,似是暗下决心,要维护好这个地方。走进祠堂,是一幅幅画,带着沧桑感,吸引我们走至前方,认真观察,并细心聆听解说员的故事。似乎每一个都隐藏着神奇的魔力,引我们走向探索的道理,距离松江的含义更迈一步……
      简简单单四合院似的建筑,一进门便觉凉爽之气扑面而来,不同于门外粘腻的风。回头望去,笔直的青石板路,中间镶嵌着北斗七星,在外围有一道沟渠可以引进池水。尽头就是石刻画,一路走来好像穿越了几千年,古色古香的建筑带我们走进那个文化灿烂的梦。说是春申君祠堂,但更多的反倒是松江的发展史。在这个祭奠掀开松江历史一页第一人的地方,记录着松江成长的过程。
      由大门的左边进入,古松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广富林遗址,唐经幢,护珠塔,夏完淳父子墓,一张张图片告诉了我们上海之根悠久的历史;玻璃柜下是百年前的瓷器,千年前的泥罐;暗雕花的纹路,精良考究的样式,仿照古时所设计的桌椅窗橱让我们每个人都惊喜无比。前厅立着春申君的像,左右墙壁各张贴春秋著名历史事件画,在像的下面,还存放着一根巨大的象牙。我们听着讲解员略带沙哑的声音,欣赏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
      祠堂左右对称,过了前厅又是一间古意浓重的小屋。小屋再过去是讲述松江现代发展的地方,我们惊讶于建设的迅速,它已从当年的一座小渔村,变成了现在华灯初上。人力车,风力车,牛力车,簸箕,铁塔,扁担,远去的记忆使人浮想联翩。
      一千多年前,黄浦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发育,千余条河流,泾脉,小溪,承载着浙西苏南大量的径流汇入吴淞江。是他一声令下,将吴淞江不断改道淤积,治水疏拓,将其与名不见经传的黄浦江相连,从此奔腾的江水一泻东去,直抵东海。“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在水韵的封面,十二字依旧醒目。
      浮云在天上掠过,一幢幢大楼平地而起。当初简陋的河道不断得到改善,而“治松必先治水”的格言依旧被千年古城松江这块土地上的现代人遵循着。有些东西变了,有些却从未改变过。他的名字已经化作了上海的符号,存在于十几乃至更多的人心中,那一个“申”字。
      从祠堂出来,特地走了蜿蜒的长廊,几千年过去,他依旧带着历史独有的厚重感,偏立于郊区一角。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172.8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