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
语文、数学及其它
|
更新时间:2001/5/9 作者: 站长 阅读:2670次 |
|
语文、数学及其它
陆慧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一所普普通通的厂矿中学——兰州碳素厂中学渡过的。虽然升中学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重点中学——兰州一中,但父母不太放心年幼的我独自在外念书,因此还是决定让我就近念了厂办中学。以后的成绩也说明,上哪一所中学并不一定是很重要的事,关键在于自己要勤学、善学。
我的中学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进入高中以后,我们整个年级就只有一个班,39人。其中文科生16人,理科生23人。平时的语文、数学、英语大家都一起上,文科上历史和政治时就到学校以前的生物实验室里上课,教室很小,学校设备也并不先进。我高中时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和语音室(这一点重点中学确实占优势),但最后高考时,我们94级高中毕业生创下了我校建校以来最辉煌的成绩:有20多人考上大学,考入重点院校的有7人,我本人也以全省文科第二的成绩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录取。在这里,我就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衷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也不用完全照搬别人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首先,我来谈谈语文的学习经验。语文是我最喜欢的学科,我母亲生前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对我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我认为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并且也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学功底密切相关。学好语文,平时上课要注意听讲,随时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加强训练。比如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同学感到最困难的是古代汉语。由于我从小学四年级起便开始看《西游记》,到初中毕业时一些最有名的古典名著都看了好几遍,因此我很喜爱古文。其实它也是有很强的规律性的,为了弄清许多语法现象,我特意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将学过的所有篇目都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常见的几个项目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通做”、“词语活用”、“固定句式”等,每学一课便总结一课,通常整理一篇文章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还要翻阅许多参考书,力求做到准确。虽然比较辛苦,但却令我受益匪浅。时间一久,也逐渐掌握了古汉语常见的语法规则,而且在阅读时常常能凭语感选出正确答案,每次模考的古文部分我几乎都能拿到满分。
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很重要。高考语文的第一大题就是考察考生的基本技能的,这与平时的认真积累也紧密相联。平时汉字发音要准确,拿不准的东西随时查字典。对每课后的习题、每单元后的语法讲解都要弄懂,不能似是而非。对于许多词、句的语感要反复体会,修辞方法的分析也要多做练习、总结规律。记得初学修辞时总容易混淆了“借代”和“借喻”,后来查了一下《中学语文修辞手册》,才明白一条很容易的区分方法:只要能改为明喻的就是借喻,不能改的就是借代。因此要养成不懂就查就问的习惯,否则,不懂的东西积压得多了,也就对这个学科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此外,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广泛的阅读。课外多读好书对作文和提高素质都有很大好处。中学时我一直坚持订阅《中学生阅读》和《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这两本书都给了我很大帮助,特别是《中学生阅读》,它其中有优美的散文、学生的优秀习作及许多课文中疑难问题的解答,还有古文阅读、高考的模拟训练等。每一期的题目选材广泛,我都尽量认真做下来,特别是古文部分,既有选自《史记》、《春秋》、《左传》等著作的,也有一些文艺性作品的节选,内容精炼,对能力提高很有好处。除此而外,我还尽量背诵自己喜爱的文章,特别是古文和诗词,这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爱好,但也常常在考试中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对现代文我多半是摘抄,这时提高作文水平有帮助。同时还要多动笔,多观察周围,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平时有令人感动或感慨的事就写下来,也可写一些自己的思想变化,坚持一段时间,写作文时自然也就很容易进入状态,可以很快地组织语言、打好框架,下笔千言,而不至于苦思冥想,花了大量时间,只写出一篇空洞干枯的文章。
总的说来,语文就是要多看、多读、多背、多写、多想,一步步地踏实去学。
其次,我想谈谈数学的复习。复习数学时,许多同学觉得似乎题做得越多越好,不少人也认为“题海”战术是最有效的。事实上,我认为做数学题“贵精不贵多”,做一道题要学会“举一反三”,用心揣摩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其实高三阶段老师、学校发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认真地做完这些典型样题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用再花很多钱去购买其它的参考书,多而不精,往往是事倍功半。课外的书只要挑好一两本就足够了。最好挑那种很全面、很系统,每章有小结、有较为详细的例题分析和练习题及解答的书,这比那种纯粹的习题集要有用得多,往往可以从书里的总结讲解中学到不少解题技巧。另外,做题要用心,要善于归纳。平时测验后要分外留心做错的题,认真系统地总结相似题型的做法,争取每一类题错过一次之后下次决不再错。时间一久,会做的题也就越来越多,考试时可将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此外,我顺便谈一下数学考试中一些应注意的地方。数学考试题量较大,若是安排不好时间,很容易就会出现答不完卷子的情况;而且数学考试中,心理也最容易变化,往往一道题能否做得出来会较大地影响考生以后答卷的情绪。许多同学发挥失常也往往是不会安排时间、不善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所以考试之前一是要休息好,保持较为轻松的心情,尽量避免神经过于紧张。有的同学一进考场就心里发慌,脑中一片空白,结果连简单常用的公式也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答题时要沉稳,一拿到卷子就不要再多想,立刻让自己全心投入。遇到不太顺利的题也不要慌乱,尽量先把会做的都做完、做正确,特别要避免因简单的计算错误而丢分。然后再回过头看没做的题,这时情绪已经比较稳定,注意力也已经比较集中,可能会比刚答卷时更容易进行思考;对于实在做不出的题目也不要死守着不放,不妨先放弃,因为在一道题上耗时过多,必然会影响下面的答题,而且越想越乱,越做越急,反而会打乱整个思路和情绪。一定要力求将会做、应该能做的题都做对,这样即使最后是因实在不会做的题而丢了分,那也没什么遗憾的。我在高考数学时,就放弃了一道不会做的大题(12分),但却用争取到的时间认真修改了前面做错的选择和填空(共4道约20分),考后想来仍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另外,有的题目是不必长篇繁琐地推算的,特别是解析几何的题,有的可以直接将四个选项代入原题,符合题目已知的即为正确答案。当然,这只是在万不得已时为了节约时间而用的方法,平时做题宁可做错也别投机取巧,因为只有平时扎实的基础才会有考场灵活的反应。
总之,数学复习要讲“细”、“扎实”;考试时要讲“稳”、“冷静”、不骄不躁,争取发挥应有的水平。平时练习时尽量不要大意,把每一次小测验都当做一次高考预演,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答题方法。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谈政治、历史的复刁。高考的政治、历史要求较细,因此考生必须对课本比较熟悉,记忆比较清晰。曾有不少同学问我学习这两科有什么诀窍。其实真正的诀窍就是多背多记,记牢了自然可“以不变应万变”。但政治与历史的材料确实很多,很琐碎,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有较高的效率,因此要善于总结。例如历史,我在复习时将知识点分为几个大块:如有关著名战役的、有关改革的、有关政变的、还有有关国家独立战争的等等,也可按年代划分,这样就找到了一条串起这些纷繁复杂的史实的主线,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记忆也更容易记牢、记清。而且这种记忆是比较持久的。记得大二时在北京一所中学做报告时,我还能清晰地回忆出哪句话在第几册书的第几页。有了大的框架后,看书就要细,一点儿有关的细节都不要放过,一页一页认真地读,同时做到细而不乱。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先要把书读“厚”,再要把书读“薄”,复习时还要勤于思考。比如政治,可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尽量运用一些书本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也会更有兴趣和热情来学习。在考试时,答题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不要疏漏题目中细微的差别,看清看准。特别是多项选择题,更要冷静而全面地分析,以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想谈的经验和体会主要就这些,衷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愿大家认真复习、勤奋踏实,不断增加知识和经验,争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但我也要说,学习最主要的并不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那种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且只关心各种考试技巧的人,必然会在今后人生的考验中失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