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教学动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校长今天想什么?
更新时间:2001/11/7  作者:   阅读:5160次  
校长今天想什么?   ■文/本报记者王柏玲   编者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管理,这是当今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节选“沪港澳台中学校长论坛”上的部分发言,涉及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教师角色、教育发展等内容,显示出校长们迎接新世纪教育改革挑战的自信心。   教育界有句俗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沪港澳台中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以《校长和学校的教育改革》为题即兴发言,他开宗明义: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决定性地取决于校长的作用,这是历史赋予广大校长的重任。   他讲道,自19世纪末公共教育制度在全球流行后,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学校改革问题上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至今已有3种模式。   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直是由政府通过课程制度开展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理性和实用的,但上述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理念流行,以市场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思路逐渐形成,认为政府推行的改革不能反映市场的多元需求,90年代后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教育领域,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教育券,即政府把教育券分发给所有有权受教育的公民,让他们来选择到哪里上学。学校办得越好,吸引学生越多,所得教育券就越多,政府则根据教育券给学校拨款。有人对这种用市场信号进行调节的模式提出严厉批评,认为教育完全市场化不妥。   正当以上两种理论争论不休之时,第三种理论已悄然出现,它认为目前处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主导权应放到学校,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因为对学校的发展校长是最有发言权的,校长也因此承担起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学校改革通往何处,将更多地由校长来引领。 被异化的创新教育   ■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 李汉云   创新教育在实践中有被异化的现象。   首先是表现为庸俗化。一些学校迫于压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采取刻意的“创新”手段,如让学生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以为学生能拿出一两样作品就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是口号化。有些做法事实上是在教育实践中生硬地搬用口号,出现模式化的创新教育,这本身就与创新精神相违背。   这些异化现象反映出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误解。   创新教育呼唤开放、民主的学校文化氛围,而现在的学校传统制度和教师中存在的陈规旧习恰恰成为创新教育发展的阻碍。   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模式在中国近代化教育体制建立方面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模式与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异化为“填鸭式”和“满堂灌”,成了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桎梏。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只是重复别人的结论,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对真理的热爱渐渐黯淡。这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在不少教师的观念中,学生就是要听从教师的指导。这种观念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与支配性,学生处于接受与服从地位。这些教师也许在工作中是非常尽职的,但他恰恰忘记了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特个性的生命体。一些教师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不愿轻意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甚至一个教案反复使用多年,出现了行为“惰性”。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学评估导向哪里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 康岫岩   课堂教学评估自学校产生以来就存在,同学校教育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课堂评估量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教育的发展要求当前课堂教学评估需作改革。   一些课堂教学评估内容狭窄,影响教育成效的提高。教学的本意应当是通过综合影响,使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而现实中为适应量化管理办法需要,将原本综合化、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评估分化为少量指标,且内容又多是知识传授情况的评估,这样容易引导教师口头上重视能力提高,而实际上只重视知识层面。   目前的课堂评估量表一般指标体系不完备,这反映出课堂教学评估目标的浅显,易限制师生潜能开发。课堂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效焕发出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因此课堂教学评估的重要作用是“导向”,成为引导师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全面落实教育目标的推进器。继承传统教学评估的合理因素,确立课堂教学评估的科学导向及评估内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需。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因而必须将系统科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评估,以取得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最优效果。 老师面临的挑战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 何晓文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是决定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也是决定教师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对许多学生来说,高中生活是令人爱恨交织的苦读经历。而对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升学并不成为问题,许多学生学有余力,甚至表现出精力过剩。最初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它使部分优秀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身实践,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交往的愿望,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严谨学风,让他们感受勤奋、合作、自主、责任的含义和价值,体会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不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很大程度上系统地剥夺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的权力,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将主动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主动的探究者,传统的不平等师生关系转换成了平等的探究伙伴关系,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   事实上,我校许多学生尤其是全国理科班的学生,其认知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理科班高二年级学生理解、解决学科教学领域问题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任课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与学生一起探究未知的伙伴,时时面临思维活跃的学生及其高水平的学习活动提出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对教师来说成为一项充满高度理智挑战的活动,大大激发了教师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潜能。 特殊人才特殊培养   ■东北育才学校校长 葛朝鼎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的个性差异也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教育对象,施予不同教育,应有不同培养途径。   科学研究表明,杰出人才需要早发现、早培养。为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年轻英才,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一般应从初中开始。学生在小学时期往往尚未显露头角,不好鉴别是否可以出类拔萃,而到高中阶段已错过最佳教育期,为时过晚。   对最有希望成为英才的儿童少年进行特殊教育,在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方式是举办特殊教育学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办有这种特殊学校,并且都是高投入、优师资,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课程教材。实践证明,把具有特殊发展前途的儿童少年集中起来进行特殊教育,创造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群体环境,将对高层次人才成长产生无可估量的“群体效应”,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培养途径。   这些学校都是在很大范围内通过推荐、考试等形式进行选拔、择优录取学生,在办学模式上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学生潜能、个性、兴趣、特长得到充分、自由、健康发展。   英才需要打破常规特殊培养,教育实验又有其“超前性、超常性、特殊性”规律,因此,必须为培养造就年轻英才打基础的实验班和实验学校创造特殊环境,在招生、办学机制与模式、课程、办学资金筹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给予特殊政策保证。目前国内也办有这类实验班和实验学校,如超常教育实验班,优才教育实验学校等,有的已进行了十几年的实验,并取得丰硕成果。但这些实验班、实验学校仍处于自发状态,因为没有特殊的政策保证,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城乡差异与教育发展   ■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孙鹤娟   在国家统计年鉴中,从来就缺失教育发展的城乡比照数据。这说明我们在教育发展研究中较多关注整体,而较少关注城乡差异。   基础教育的快速均衡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倘若我们不先考虑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不首先致力于“差异”的消解,就不会有均衡发展的局面。   中国基础教育应当呈现一个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动态过程。在现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城市示范性高中的功能应该是“核”———辐射、带动和凝聚其它高中。在“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城市示范性高中的功能应该是“模”———为其它高中“立竿打样”,让它们目标明晰、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逐渐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效应。若干年后,中国基础教育倘若真正呈现“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则城市示范性高中的功能应当是“均衡之网”上的“结”———链结各层次高中在同一平台上发展,实现高水平循环。   城市高中与农村高中比较,城市高中具有“外显性优势”和“内隐性优势”,外显性优势是指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内隐性优势”是指教育理念和文化内涵。后者也是城市高中的“资本优势”。追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具有四个层面的“梯级构造”:城市示范性高中———城市一般高中———农村示范高中———农村一般高中。四个层级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巨大差异客观存在,即刻追求“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必须按事物发展内在规律逐级带动,逐级提升,逐层规划。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第一位担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杨福家对比中外教育…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陈省身再登本科讲台
    牛津校长:中国入世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
    讲述两段重要人生学习经历-杨振宁“回首”成功路
    钱伟长: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重智轻德,要不得!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我为什么去南极――访南极归来的葛剑雄教授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2,171.8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