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教学动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更新时间:2001/11/7  作者:   阅读:3455次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上海市闵行区开办以“实践”为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本版撰文/记者苏军 ■本版摄影/记者周学忠   学农没基地、没农活;学工无场所,没活干;学军打游击,没阵地,这一切在闵行区不复存在!   社会实践好事多磨,找地方、觅师傅难上加难,于是社会实践成为口号或摆设而已,这一切在闵行区又不复存在!   的的确确存在的是,在闵行区委、区政府的热情支持下,区教育局于1999年在江川路1841号原荷溪小学的校园里开办了全市第一家以“实践”为特征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这一扇非同寻常的“门”一打开,学生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在这里找到了“熔炉”,市教委规定学生的“大作业”有了出色完成的着落。而各位校长则没有了找“婆家”的难与烦。   而且更让人振奋的是,学生的实践教育不再是随意性极大的“粗放式经营”,而是用课程固定下来的“精放式操作”。《实践教育》,这门闵行中学生的必修课应运而生,学生有了“实践出真知、劳动长智慧”的乐与悟。 社会实践是另一本重要的教科书   访闵行区教育局局长 陈儒俊   闵行区教育局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作为精通教育的局长陈儒俊肯定是有所考虑的。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记者对他作了专门采访。   记者:现在教育经费并不宽裕,你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建基地是出于何种考虑?   陈儒俊: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事,该花钱的地方一个也不能省,反之不该花的地方哪怕是一丁点儿钱也要卡住。现在的学生几乎整天禁锢在书本中和屋子里,两耳不闻或两耳没时间闻天下事,更缺少劳动的基本锻炼和实际生活体验。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要让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对我们如何培养青少年指明了方向。建设这个基地用了一些钱,这是用在学生身上,而且是用在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关节点上,主要还是考虑提供学校无法提供的教育条件,弥补现有普通学校的某些缺陷。   记者:据我们了解,基地不是采用一般的活动方式,而是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固定的授课方式,显得正规有序,你认为用课程固定下来对学生有约束吗?   陈儒俊:我在想,“学生时代”这个阶段是不能仅仅把它当作走向未来社会的知识储备阶段,它本身就应该极具活力,充满浪漫色彩,其想象的空间要多大就多大。现在我们让学生上基地来,就是提供课外另一片天空。据我们所知,以往一些学农、学工活动之所以成效甚微,除了场地问题外,没有课程化的规范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我们采取了课程实施的办法,这是管理上的一种尝试。从运转的情况来看,这样做并不会约束学生,反而会更加有条不紊。   记者:青少年学生在这样的基地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可获取哪些本领?   陈儒俊:我们希望学生在基地提供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增加实践的体验,学会基本劳动,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有些学生拿起锄头耕地,会感觉很原始,会有不满,“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嘛,这就会促使他去思考、去实践,去改变。“社会实践”是另一本重要的教科书,至少要让他们懂得这个道理。 用好基地课程化+社会考察   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教育,即实践教育课程化,是基地的鲜明特色。现在他们把实践教育作为闵行区地方性课程,编制了《实践教育课程计划方案》,设计了农艺、工艺、军政、社会考察和生活自理等5个系列18项实践内容,课程计划总课时为130课时,并编写了《实践教育课程讲义》,讲义以引导学生动手为切入口,主要体现学生实践动手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   学生实践具有时代特征。基地的实践教育不同于职技校的技能培训,也不同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教育,还不同于各校所开设的活动课程。基地主任沈培明强调实践课程目标是:教师以实践指导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借鉴一定的参考资料和依靠伙伴之间的合作,主动地、有条理地、创造性地完成某项实践活动或完成某一个作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的一般方法,一般规律和一般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基地为中心,向社区拓展延伸,基地还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辐射。他们分别辟出三条社会考察线路,一路为国营企业考察,依托坐落闵行的重型机器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另一路是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了解改革开放后引进外资的发展情况;还有一路是都市农业考察,依托马桥园艺场等。 打造师资土生土长+招聘引进   在基地的农艺场,我见到了正在农田指导学生种地的沈村华老师,被太阳晒得皮肤有些黝黑的他,说起种田来真有一套套。他是“土生土长”的农艺科教师,原来在小学教数学。“过去教数学,现在教学生种田,适应吗?”“我在家里有时也做农活,什么都干,对这一行从小就熟悉的,当基地需要农艺方面的教师时,我的改行就有些优势了”,沈老师对学生学农的意义了如指掌,改行并不影响情绪。他告诉我,学生学农,锄草、施肥、开沟等一些基本农活,都要轮番体验一下。“那么,你教的数学知识在学农时有用吗?”话音刚落,沈老师滔滔不绝,“开沟时,两边要直,就用得上两条平行线的原理,渠道要呈梯形,截面要成矩形,在农活用得上数学知识时,我尽量进行实践教学”,看来,沈老师虽改了行,但仍是一个用数学“统率”农活的好把式。   在基地,由原来教基础课而改行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的还真不少,基地主任沈培明介绍说,这叫“就地取材”。为了让教师转换角色,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区教育局和基地还专门选派有关教师外出培训。在陶艺室,正在为学生塑型而准备泥料的杜春芳老师,用小刀把一块大的泥料切成小长条,显得井井有条。这位原数学教师,曾到普陀区的市陶艺中心学习了半年,现在指导学生还挺有章法。   而指导学生进行工艺木工制作的顾胜发老师和教学生绘油釉的杨文旗老师,则是向外“觅来”的。顾老师原在闵行区少科站,担任“三模”指导教师。他说:“这里有固定的学生前来学习,我这一行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话说得十分实在。杨老师毕业于工艺美术学校,她觉得到基地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上《现代电子技术》课程的芦志邦老师,就是从外地引进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学生长进实践体验+领悟升华 做了99%,为什么不去做完剩下的1%呢   今天是最累的一天,从没想到过上钳工课这么累。回到宿舍,我终于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可还能感到手在来回锯动着铁条,几乎有点神经质了。不过,自己做的小锤子已基本成型。回想当时的情景,我锉不出模样,差点放弃。由此,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想要半途而废时,你可能已经做了99%,那为什么不去做完剩下的1%呢?”碰到困难,应该有信心啊。  (沈洁涯) 再也不会向剩菜桶中扔整只馒头了   盼了两天,老天终于展开了笑颜。下午,我们上了一节真正的农艺课———锄草与翻地。有些草的根很深,就必须用锄头先锄去旁边的泥土,然后再将它连根拔起,而锄头到了我们手里不听使唤。翻地从周边开始翻到中心,累得我们腰酸背疼。不过,这让我真正理解了小时候就会背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当天的晚餐似乎变得特别可口,因为我们明白了劳动的辛苦,也明白了粮食来之不易。我想,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向剩菜桶中扔整只馒头了。  (金小锋) 离开父母度日如年,但我会长大   傍晚,我洗梳完毕后,还洗了衣服,这是我第一次洗这么多衣服。当我把一件件湿衣服晾出窗外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实践生活虽然只过了两天,可第一次离开父母,我感到度日如年。不过,我相信自己在经历了一次次宝贵的第一次后,我会长大,会更加完美。  (李竹君) 实践教育基地“袖珍手册”   闵行区青少年实践基地目前占地36亩,教育楼3100平方米,宿舍楼1400平方米,农艺场13000平方米。基地拥有12个实践专用教室,4个劳动场所和8个社会考察点,以及有“壕沟”、“墙板”、“铁丝网”、“浪桥”、“索桥”等构成的百米军事障碍跑道一组。   *来这里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全部住宿,基地拥有宿舍320个床位,设施齐全,管理有序。食堂餐厅宽敞明亮,可供300多人同时用餐。基地还拥有多媒体影视厅,师生阅览、休闲的活动室,以及浴室、洗衣房等设施。   *按区教育局规定,该区高二年级每位学生必须来这里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参加11天为一个周期的实践教育活动。一年内,基地可完成对区内所有高二学生的轮训。   锉与韧   焊与知   捏与思 对接(中立者为电子技术指导教师芦志邦)   捉对(右为陶艺指导教师杜春芳)   切磋(右二为艺术指导教师杨文旗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第一位担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杨福家对比中外教育…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陈省身再登本科讲台
    牛津校长:中国入世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
    讲述两段重要人生学习经历-杨振宁“回首”成功路
    钱伟长: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重智轻德,要不得!
    校长今天想什么?
    我为什么去南极――访南极归来的葛剑雄教授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40.6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