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教学动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平平淡淡方是真
更新时间:2001/5/9  作者: 站长  阅读:3888次  
平平淡淡方是真 张炜 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实力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测验。从考前的知识准备来说,考前一个月左右大体已经定局,这时候需要的主要是心理上的迎考适应调整,要能够克服许多考前出现的不利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使自己能以一种既不过分焦躁又不会兴奋不起来的状态投入到高考中去。我这里结合自己参加1996年高考以及此前的一些准备过程这种经历,主要从克服一些不利因素方面谈谈个人的感想。因为自己也曾是一名普通的高考生,所以想自己的这些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或许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给以后的同学提供一点参考。 考前一般来说地方上学校里要举行数次各种规模的模拟考试,这些考试虽然说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考生的实力,但并不能起绝对的指导作用,在此期间,我们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模考成绩出现意外和暂时失利造成的压力。记得我考前最后一次模拟测试数学、英语、历史三门接连出现失误。数学题算了一大堆,可总是某一步不慎而满盘皆错,英语也有大量的失误,甚至原来一直就很擅长的历史选择题也做得惨不忍睹。刚考完,脑子里仿佛涮得一片空白,好象自己高三一年辛辛苦苦复习构筑的东西到考前一个月仍然是千疮百孔,心中却不敢想一个月后的事情。这时候,脑子的一片空白实际上是一种激动,最需要的不是去背几个单词或再背几页书什么的,相反,那些我却不能再做了,我需要平静。 要压制心中的冲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离考试只有一个月,急于求战和怕战的心理总是此起彼伏。模考以后的两三个晚上,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去看书,只是静静地坐在写字台边翻来覆去地看模考的试卷。一个个的错题特别是发生了失误的题被我用笔划了十几遍,脑子里想的是为什么那天我会发生失误呢?就这样静静地思索着,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最大失误在于考试时过于兴奋和急于求成,我之所以只是一动不动地机械地想着一个个已经做过了的题,就是要使自己平静下来。的确,因为前几次模考成绩比较好,心理上一种很急切的考试欲望不时地在涌动着,恨不得赶快就把“黑色的七八九”漂亮地解决掉,然后痛痛快快玩个暑假再上大学。这种求战的心态虽然说不是完全不必要的,但此时的我显然已被这种心态所累,最后一次模考时答题匆匆忙忙,做选择题也不细想便一溜的ABCD涂过去,仿佛一口就要把150分全吞下去。这种心态在当时对我是有害的,所以模考我失败了。最后一个月,我要从其中走出来。以后的许多天,我没有再作过多门复习,仅仅是翻翻过去做的旧题,仔细地把过去做得好的做得差的都重复一遍,不再去为了又解出了一个高难度数学题或是政治题又学会了几个内行的术语而费神。考前的一个月就这样平静地过来了,什么新的知识点我在一个月里一个也没掌握,我仅是把以前的东西抓得更牢了;但我收获很大,我从模考的失利中走了出来,发现了自己的最大失误,很庆幸自己能平静地或者是夸张一点他说很成熟地对付了最后一次模考的失利,因为这份平静和成熟使失利没有在一个月后重现。 对模考问题还想补充的一点是,模考尽管可信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毕竟与高考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质量较差的模拟考试无论从出题思想还是考察重点上与高考差距甚大。有的同学在做这种有时显得较偏的题时成绩有时不理想,这其实不是我们学生的完全过错,我们根本无必要为此而担惊受怕,急忙打乱原来的复习计划,专攻一些难偏怪的题,丢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完善,这样做是完全偏颇的。我们的复习只能按高考的考试大纲重点抓双基进行,切莫因为某些模考的错误导向造成的失误而动摇自己的迎考信心,改变自己的迎考计划。 在高考前的心理准备上的确不仅要克服模考带来的影响,而且从其它方面放松自己的压力的准备也是很多的。 高三一年都在迎考,高考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给考生带来的心理紧张是不言而喻的。应该承认,在高三过度的紧张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无须为这种过度的紧张而“紧张”。但是,由于外部的压力和考生自我心理期望值的压力,这种过度的紧张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一些膨胀而成为阻碍考生正常发挥的“高度紧张”。它的表现是很多的,如失眠等等。越到高考前就越厉害。与此相反,到高考前我们恰恰不能有这种过度的紧张,要能够很平静,这时候感觉上的平平淡淡是很珍贵的。怎么处理压力是能否平静下来的关键。 前面已述我认为压力是来自两方面的,外部的如老师、家长、亲友的期望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而造成的压力;内部的压力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而造成的。这两方面又是交叉的。 老师、家长、亲友的期望是对自己的关心,正是一种报答他们的欲望使我们感觉得“考不好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特别是许多在班级,在地区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尖子生耳边响得总是“×××,一定上北大、清华了!一定拿状元了!”我就遇过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细细想起来,虽然我们受教育的确浸透着父母和老师的无数心血,但毕竟考试上大学是在为自己而考,而不是作为别人的工具上考场。他人的期望只是他的一种预测而已,我们要尽量避免自己是为实现他人的愿望而考的想法。考前要赶快丢掉“肩负着社会、家长、师友的重托”之类的高帽子,这种帽子我们已经戴了很久了,它激励了我们打好了复习迎考的基础,既然基础已打好,现在这顶帽子的好处已经没有了,再戴下去只会造成心理压力,所以我们要把它丢掉,这不是很正常吗?记得考前,我尽量避免与人交谈抱负、志愿之类,也最不喜欢他人给我戴帽子,一有帽子,赶快脱掉:“不,只要能上重点就行了!”(原来成绩一贯不错,所以还是开了一个这样的不大不小的口)值得庆幸的是,我在高三迎考过程中我的家庭没有给我大的压力。父母是普通的企业人员,家里既没有为官的社会背景,也不是什么知识分子,很平平淡淡地让我自己选择,自己定位。我很庆幸。 外部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同学的竞争。就我的认识来说,作为一个眼光开阔的人,这本身不应该成为一种压力。高考往往是在一个省范围内的竞争,班级、地区或多或少都是小集体。如果小集体素质是很高的,即使是“凤尾”也胜过那些素质较低的“鸡头”。眼光开阔一点,不要局限在一个班级、一所中学、一个地区。从另一角度来说,同学间的竞争超越对自己到底会构成所谓“威胁”吗?只要都在进步,都能够上理想的大学,几分之高低何足挂齿呢?我们的心胸不妨豁达一点。 这里花了一点笔墨谈了一下考前的外部压力,与之相比较,自身的压力是更微妙的,也比较难处理。 自己的压力显然主要是一个心理期望值的问题,自己能考多少分?能上什么层次的高校?以至能不能上北大、清华或其它××高校?能不能考到全省前几名?一想到这些,我们都很激动,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实现甚至有所超越。我一直是很向往北大的。美好的东西想过许多许多,但每想一次,美妙之余随着紧张一分,我也许对自己的实力曾经缺乏很明确的认识,或者自己的实力曾经一度不济吧,在拿到高考成绩之前,一直对能否上北大是抱50%的概率的。我心中思考过很久,也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书,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我认为人不能总是捆在一个地方,人或许应该给自己多留些选择。我仰慕北大甚久,我可以用一切话语来形容我对未名湖的向往,但我从来不说“我一定要上北大”。每当与别人谈到宏伟的抱负之类,我或许是一个胆怯者,尽管老师说我能考上的,但我仅仅对当时的抱负的描述是“能上重点就可以了。”从更广一点意义上来说,的确大学的选择是很广泛的;而且今后的人生选择远比考大学更广更艰难,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一切托付于一个很高的虽然也可能是很实际的抱负之上。 这也许就是“哀兵政策”。我在考前的确是在努力地把自己心中的标准降低,我不能让一个很高的标准来时时使我感到紧张。这不是什么自卑,如果那样认为的话是一种极大的误解。降低心中的标准只是一种心理的调整与准备,准备一切可能的东西,包括失败。虽然我在高考中成功了,但我仍然不认为考前自己的“哀兵政策”是一种不必要的和懦弱的行为,它使我心里没有过重的包袱,使我能集中精力思考怎样处理好每一道题、每一个考前的细节安排,而不是去思考自己上北大这个高考以后思考的问题。 在考前许多压力是交织而来的,当然远远不只我以上所提到的那些,不同的情况往往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结局。面临最后一个月,仿佛时间不是以过了几天来数,而是以几时几分来计算,愈是这样,心里仿佛愈觉不出滋味。总的说来,要有一种很坦然的心理去面对这一切,最好能麻木地淡忘一些东西。我们这时要避免把很多精力集中在想考试中会发生什么,考试后会发生什么。回忆当年离高考还有几个月时,我就在紧张的知识复习之余多做做心理上的调节活动,平衡一下自己的时而烦躁时而缺乏兴奋的不稳定心理,这种平时的锻炼对真正上考场时是很有益处的。我高三考试时有个小插曲:每次模考,班主任老师总是把我安在考场最靠近监考老师的第一排,意在锻炼一下我的心理素质。我不懂什么考试心理学之类,不知道第一排到底会比别的座位特殊在哪里,但也许靠的老师近,什么口令都是最先听到,心理上或许是比别的位置稍微紧张一点吧。几次模考都如此,从开始感觉到有点特殊,以后就无所谓什么差别了,反而觉得进进出出倒挺方便,接试卷也快。到高考时,计算机随机排位置,真巧,还是模考的那个老位置。别的坐到第一排的同学连说运气不好,我说我的运气真好! 不仅平时,考前时更要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方式。一般来说,考前几个晚上要充分地吃好、睡好,不要去再做什么新的 习题之类。多看看原来已经做过的比较熟的东西,增强一些信心。多看看报纸,听听新闻,调节一下自己,使自己头脑随时能热能冷,接触到一个东西反应时间能够尽量短,避免一上考场反应力度不行,脑子一片空白。有空时,多与人聊聊国家大事、新闻报道、小笑话等等,千万不要多谈考试,放松神经,使自己心里的急躁能有所平静。 总而言之,考前的一切心理调节活动都是为使自己平静。考前的各种压力要尽可能地忘记它,自己所想的只有平平淡淡的东西。卸下包袱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第一位担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杨福家对比中外教育…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陈省身再登本科讲台
    牛津校长:中国入世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
    讲述两段重要人生学习经历-杨振宁“回首”成功路
    钱伟长: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重智轻德,要不得!
    校长今天想什么?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93.7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