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教学动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打败高考这只虎
更新时间:2001/5/9  作者: 站长  阅读:4430次  
打败高考这只虎 刘春东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方法或多或少地取得自己的成绩。谁也没有把握按自己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起码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另外要说明的是,除自己的因素外,还有许多的外部条件对成绩的取得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特别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可以这么说,每个高分的背后无不饱含着老师的辛勤劳动,每个录取通知书中无不浸润着老师的心血。 话又说回来了,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人能只用一个高三的紧张突击就能换来丰硕的成果,所以从小时候起的基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里我只就我高三的学习生活中的经历谈一下我当时是怎样走过来的,并且只是如实地讲述一下当时的情形,而不去鼓吹它的正确性。如果有同学能从中寻求到可取之处并按之而行且收到成效的话,我也就不枉笔墨了。 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武松两只肉拳之所以能战胜猛虎,不外乎他有三件法宝,即:无所畏惧的胆量、随机应变的头脑和不同寻常的武艺。高考对莘莘学子们来说也是横在进学路上的猛虎,要战胜它,同样也要具有武松的三件法宝:胆量、头脑和武艺。与武松不同的是我们有一个训练的过程,我们不但在打虎过程中需要三件法宝共同使用,即使在训练过程中也要如此,不可忽视。下面我就分三个阶段先谈一下我的训练过程,即高三的高考复习情况。 一入书山,我们便知道山中有虎;一上高三,就知道离虎更近了,若稍有差错,就将为老虎所噬。因此,高三一开学就要做一个充分的准备,即包括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高三开学前,在假期中,我就多次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应该明确这一年的重要性,如果把握不好,将是对以前十余年学习生涯的否定,切不可等闲视之。开学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草拟一份高三全学年的学习计划。当时我请教了一些教过高三课程的老师、主管高三工作的校领导以及上届的毕业生,从他们那里咨询到了一些有关高三学习计划的方案,使自己从整体上对高三和高考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我根据得来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情况粗略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将高三学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学期,即九月初到次年一月末,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的复习各科的基础知识,力争复习到三遍;第二阶段从二月初到四月末,约三个月时间,主要找各科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尽量把知识砸实,扫除盲点;第三阶段是考前的两个月,我把它做为冲刺阶段,主要训练解题速度,做模拟练习。大体上的计划定好后,我便着手第一阶段的学习,又理顺一下学习思路,安排好细节。 在第一阶段,我既抓主要矛盾——数学和英语,又兼顾其他学科,做到全面出击,有主有次,详略得当。这一阶段中,我从自己的实力出发,制定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对各科学习时间作了安排。我认为作为文科考生,数学和外语是最为重要的两科,而这两科又是自己的薄弱环节,所以大半时间都用在于这两科的复习之上。数学能力包括多方面,如解题技巧、运算速度、精确度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在数学方面,“题海”战术是必要的,只有多做练习题,才能最终掌握解题的各项能力。我先是分章节地复习基础知识,每周要作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随后,再全面地总结学习经验,找一些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加强训练。然而,能力的提高终非一朝一夕的事,在前几次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不过,我并没有灰心,而坚持着做下去,在后几次考试中,成绩明显上升。在数学方面,有时候也应强调一下机械的记忆,比如一些常用的公式、定理等,如果记不准,就会出大乱子。于是我总结了一些巧记法,这在历史、政治中也大有用处。如三倍角公式,其中的系数、指数很容易记混,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正弦、余弦的三倍角变成单角后,正弦仍是正弦,余弦仍是余弦,且三次幂的前面系数都是 4,一次幂的系数则是3,于是我就将正、余弦三倍角公式简记为:“正弦三减四,余弦四减三。”如此还有一些,只是由于手头没有过去的资料,一时也想不起来许多了,不过这种方法确是很有效的。 下面再说外语,由于当时高中的教学设备不足以及重视不够的原因,我尽管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终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只有120分,同其他人比起来大为逊色。所以我现在谈外语学习,不仅是当时的方法还包括现在的好多感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多方位地去学习和运用,听、说、读、写这应该是外语学习中的四大版块,缺一不可。我当时只是重视了读和写而忽视了听与说,导致了语感不强、记忆不扎实的严重后果。听和说对书面答卷是一种强有力的补充。由于我们考试中只考笔答,很容易使人忽视听与说,结果误入歧途,遗害不浅。学英语的基本技能就是词汇量,最起码是初、高中的九册书中的单词都要记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要弄清楚每个词的语义。最好记一个单词时,特别是形容词、复词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样便于掌握准确的词义。如“extra”一词,书中的解释是“额外的;特别的”。“额外的”倒好理解,但“特别的”就容易产生歧意。在这里是“特意的”而不是“非常的”,弄不准就要出大错。说简单点,记“一个单词最好记一个句子。至于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都需要有大量的练习;同数学一样,除了涉“题海”外,似乎别无出路。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分析总结,能力会一点点加强的。 语文和历史是我的两门优势学科。我当时的想法是,差的学科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优势学科要突出,使之真正成为优势。所以在抓紧数学和外语学习的同时,抽出时间来加强语文和历史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这两门课要求学生有很广泛的知识面和很强的分析总结能力,人们常说语文和历史难学,可能也就难学在这。由于小时候我便对中文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积累了不少语文和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高三的复习中我觉得既有兴致又比较轻松。 不过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两科我还是从一点一滴抓起,仍注重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点越多连成的面就越广。语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得很广,如语音、字形、释义、语法、文学常识、鉴赏等多方面。只有平常有很大的积累,解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字或是又熟悉又叫不准的字要多翻翻字典,并作以记录。多音字一般从字性加以区别,如“载”,作动词时读“zài”,如装载,而作名词时读“zǎi”,如三年五载。常见的词、成语也是如此,要多摘多录,要求弄准,而不要臆测词义,不然就要遗笑了。语法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应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的思维、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灵活地掌握语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题,也包括文言语法。而学习语法却没有什么窍门,只能从头开始,注意运用,在平时多分析句子成分,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并把各种句式间的相互转换搞清楚,最好能背一些典型的句子,尤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说到文言文的学习,背诵应是一个较好的、较实用的技巧。背诵的对象是课本中的重点篇目或重点段落;背诵的内容是作者、出处、写作背景、重点句式、词类用法、一字多义等。因为文言文的句法、词的用法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解相应的题目时,注意灵活加以运用。文言规则仿佛数学公式一样,虽非放诸各题而皆准,但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只须注意区分相似的结构,大多数这方面的问题都不会很难解。文言文的另一个学习方法是多读一些课外的名篇,积累一些古代风俗、习惯、礼节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名言警句,这样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做起题来就得心应手。我爱看的古典书籍有古代诗词以及《古文观止》中的篇目,并背诵许多名诗名词和名篇,获益非浅。现代文的阅读也只有多浏览课外的名家大作,多注意一些细节,其他别无出路。再谈谈写作,这项基本功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我不谈这些,只讲一下应试作文中的技巧,也就是怎样打动评卷人以谋求高分,如果题目是记叙文的体裁,不妨描述一下生活中比较感人的场面,主人公是谁无所谓,同小说一样,未必确有其事,但生活中又确有其型。选材一旦得当,语言就不太成问题。在我看来,记叙文中语言平实贴切要比词藻华丽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下面说一下历史的学习。先说课内,第一就是要熟悉教材。我当时把教材精读了数遍,一般是逐字逐句的读,不放过课文的注释和插图。然后要背教材,各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背的时候我通常是先读一遍要背的内容,然后边写边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再在脑子里如放映电影一样地重新过一遍。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我的记忆就是这样在迂回中不断前进的,效果还不错。在记忆过程中也有多种方法,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要注重理解性的记,通常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于在大脑中萌发出芽。如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可以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即幻想出一个场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这也算是一种联想式记忆法吧。对于章节的安排,可以按照教材顺序去记忆,然后再分成各个专题来记忆,还可以时间为顺序,古今中外结合在一起来记忆。总之,要把教材内的知识分割成若干个小点,把通过排列组合成若干个块,再排列组合成若干个面,这样才能做到融汇贯通。历史的课外阅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可以浏览一下比较有名的史学家的观点,找到与我们的学习联系紧密的部分,加以分析掌握,是大有好处的,尤其对问答题来说。特别要说明的是应该掌握唯物史观,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加以运用。 在分科学习中最后讲一下政治。在第一阶段我着重掌握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去泛泛地记忆各种题目的答案。我认为政治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这不仅仅表现在哲学上,在政治经济学上也有很大的联系。起码要先相信它,然后才能提到理解和运用。由于高考政治有一种“时髦性”,所以只有掌握好原理,才能正确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第一位担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杨福家对比中外教育…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陈省身再登本科讲台
    牛津校长:中国入世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
    讲述两段重要人生学习经历-杨振宁“回首”成功路
    钱伟长: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重智轻德,要不得!
    校长今天想什么?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890.63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