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教学动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教学动态 >> 正文
高考是一场“解放战争”
更新时间:2001/5/9  作者: 站长  阅读:2924次  
高考是一场“解放战争” 欧阳觅剑 我现在想来,高考复习中还是有方法可言的。许多重点中学年年能考好成绩,固然是因为学生素质好,但老师的指导也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老师的指导就包括方法上的引导。我是一个非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我高考前并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方法,但考后一想,其实我的许多做法已经是一套方法了。我想方法是重要的,我也相信方法每个人都有。下面我想谈一些我的所谓方法,供大家借鉴。我将讲许多我的方法的形成过程,这也只不过是要告诉大家:我的方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一个过来者形成方法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始终认为:别人的方法只能借鉴,决不能照搬,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那是要靠自己去总结的。 我将谈三个我认为有益的、我已获得一点经验的方面:优劣势功课问题、做题和看书问题、高考迎考应考的心态问题。 优势与劣势 我进入高三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科目能为我的高考拿高分,保证高考胜利;哪些科目应该想法不拿低分,不影响我的总成绩。这其实是一个优劣势功课的问题:在优势功课上要拿高分,而劣势功课则要保证不要差人太远。 我评估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数学是我的优势科目;政治、历史虽然高三与高二会有很大不同,但我相信我能把它们确立为我的优势科目;语文和英语我跟班里的一流水平还有些差距,可能是我的劣势。在优势科目上,我要拉大与别人的差距,而在劣势科目上,我要尽量减少与人的差距。 针对这一点,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我把英语学习放在了首位,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1/3;在原来的基础上,我的语文学习时间每天增加半个小时,每天都做一些语文试题;数学学习时间跟原来一样,老师的作业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很难的,但我总能把它们很快做完,剩下的时间我就去看一些方法性强的题目,做一些较难的题;刚开学时,大家都不太看政治、历史,我却每天都要看一些历史题目,并看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课外书。 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了一次考试,结果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数学和历史我是最高分,并且跟别人的差距在20分左右;语文和英语我不是最高分,但把分数差距缩小在10分以内。在整个高三阶段的学习中,我的历史、政治一直是最高分;数学有时考得很差,有时居然落到第二十名以后;而我的语文跟英语则慢慢赶上来了,在文科班已在前五名之列。 我的数学时间一直都是老师讲课之外再加一节自习,一直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英语和语文的学习时间一直都是我用得最多的;而历史我经常变动学习时间,有时长一点,有时短一点。 这是一个优劣势功课的协调问题。优劣势科目一般都是存在的,由于每个人在各科上花的时间不一样,各科基础不一样,就会出现这科相对强些、那科相对弱些的现象。如果比其他同学的平均成绩高出很多,那就是优势学科,相反则是劣势学科(当然优劣势的标准也会因人而异,我说的只是一个一般标准)。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分出自己的优劣势来,因为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对学习有好处。 首先有利于稳定自己的心态。看到自己的优势功课,会发觉自己有强于别人的科目,有在学习竞争中获胜的可能,这样你就能保持一种自信心,学习就有长足的动力。看到自己优势功课的同学总能保持一种必胜者的气势。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同学,在他们的优势功课开考之前,他们总是神态自若,不急不慌,这样一种心态就使他们在考试中大占便宜。看到自己优势的同学,他对自己的劣势不会太灰心,他也不会因为劣势一时不如人家而气馁,他有理由相信,我的劣势也会改变为优势。记得有一次考试,有四科成绩已经出来了,我比一位同学还差一分,跟好几位同学差不了几分,但我并不急,因为还没出来的是历史。结果历史成绩出来之后,我比第二名高出近30分。这种心态若是在考场上,一定能使信心大增,考出好成绩。看到自己的劣势科目,这也有利于信心的确立,当你这些科目考不好时,你可以认为,这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是我的优势,我只要努力赶,与人家不要差得太远了就行。这样你在这些考试中没有多少牵挂,会发挥得好一点。我的英语就是这样,我抱着只要不比人家少10分以上就行的心态,轻松地考试,结果往往发挥得很好;同时在劣势科目上,你能保持一种追赶人家的心态,这能促使你更努力、更有效的学习。 其次,是有利于估计自己的实力。高三有许多考试,这些考试一方面可以使我提高应试本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估计自己的实力,估计自己能在高考中取得什么成绩。但根据考试估计有时会跟自己的实际水平有误差,因为考试有发挥的是否好的因素在内。如果凭一次考试肯定或否定自己的某一科,那往往并不正确。这时,如果你对自己的优劣势有了认识,就可以比较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了。如果是一门优势功课考得好或劣势功课考得差,那就说明你实际情况可能确然如此。但要是一门优势功课考得差或劣势功课考得好则不能如此评断了,就要再次分析自己的实力,分析考试中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我有几次模拟考试分数都不高,只有550分左右,但这中间我数学只有100分左右,这时我就想,这些考试还不能反映我的实际情况,因为数学是我的优势,我应该打135分以上。正是由于如此估计,我才能在高考中坚信我一定能考上北大,因而心理状态十分稳定。 最重要的一点是:认清了优劣势,便能调整优劣势,保持优势,改变劣势,达到共同前进。最难也在这,怎样才能协调优劣势呢? 我认为协调优劣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调整学习时间。一般来说,是在优势科目上少花一点时间,而在劣势科目上多花一点时间,但一定要保证优势科目有一定的时间。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不多,但整个高三都没有再减少一分钟数学学习时间;而对那些优劣势尚未明确、要争取把它确立为优势的功课,则需要在某个时期集中突击这门功课。有的优势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这说明你这一科基础好,你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得到与别人长时间学习一样的效果,这时花较少的时间并不意味学习内容的减少;而有的功课优劣势的确立还不久,那可能只是因为你近期在它上面花的时间较多,或有这方面的特长,基础还不是很好,对这样的功课,就要时不时多用些时间,把优势巩固起来。 有时保持优势和改变劣势会矛盾,这表现在学习时间的争夺上,优势科目用的时间不能再少了,而劣势科目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增加学习的总时间。如果学习的总时间不能再加,那我认为这时应该选择保持优势,因为优势科目上的学习效率高,花少量时间意味着高分,而劣势科目则是花费大量时间往往换来低分。另外,优势一旦丧失,那是失去了自己的“核武器”,这样会影响到自信。 二是在劣势科目上引进优势科目的某些学习方法。优势科目我们以前花的时间较多,已经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方法,而劣势科目则往往没有形成正确方法。各门功课的方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当然决不能等同),特别是性质相近的科目更是如此,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优势科目上的某些经验用到劣势科目上(这种移用决不能照搬),我初中时就将物理的方法引到数学,高中将历史的方法引到政治。 看书和做题 我觉得我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跟我两个行动分不开:一是高二开始时的读哲学、历史书籍;二是高三我对高考题的分析。从高二开始,我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中国通史简编》等书,这使我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高三的时候,我看了1989——1995年的高考题,对1993、1994、1995年的题我看了三遍,先是分年度看,然后分科把每年的看一遍,最后分题型看,每一次看,我都有新的感受,都对高考题有更深的把握。在看完这三遍之后,我开始敢大胆地说:这题不行,根本不象高考题!这题出得好,答案也好。看书使我对高考中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把握,而对高考题的分析使我掌握了高考的某些答题规律。 我想跟这两个行动相关的就是我文化底蕴的加深和应试技巧的增加。 文化底蕴是本人内化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文化底蕴就越深厚,文化底蕴的某些部分并不直接帮助高考解题,但它为解题提供一个背景,这个背景越宏大,你的思考就越全面越深刻,你的联想能力也会越强。文化底蕴通过这样一个简单事实可以看出它的作用,高三的你对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的理解与高二的你并不相同,这是因为你高三时文化底蕴深厚了,能透过字面的史实看到历史的一些规律与本质的东西。我感到文化底蕴的存在是在高三二学期,那时我觉得语文老提不上去,好象成绩就只能那样了,特别是那些现代文阅读题,我想降低错误率十分困难。我这人一遇到问题就找原因,我意识到,这是我文化底蕴不足。试卷提出一个问题,而我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对题目的理解缺欠深度,又哪能达到答题的深度呢?我想对高考答题中文化底蕴的存在,并没有许多人认识到,但实际上当你文化底蕴差那么一层时,你的成绩就很难再提高一个档次(提高几分、十几分还是有可能的)。 文化底蕴既包括课内知识,也包括课外知识。课内知识是可直接用于高考解题的部分,因面相对于高考来说,课内知识是更重要的,高考的成绩最主要还要取决于对课内那些知识的掌握。但当两个人课内知识掌握得差不多时,课外知识便起大作用了。课外知识是为学习运用课内知识提供背景的,这个背景越宏大,学习、运用课内知识的效用就越高。 文化底蕴决定了高考成绩的档次,但在同一档次里,还有高分低分,这除去一些偶然因素之外,还有应试技巧的作用在内,从广义上说,应试技巧既包括答题技巧也包括应试的心态调整,这里我主要讲的是答题技巧,高考从题目到答案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答题也有一个程式。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学甚至不用对题目仔细分析,就能做出答案来。总结出这些规律便是答题技巧。高考的题目中,政治的答题规律最明显。掌握了一定的答题规律,答题时思想便会按答题要求运转,一个整体的答案结构就会在脑中形成。是否掌握一定答题技巧,对高考也有很大影响。 加深文化底蕴的方法主要是看书,课内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第一位担任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学者杨福家对比中外教育…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陈省身再登本科讲台
    牛津校长:中国入世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改革
    讲述两段重要人生学习经历-杨振宁“回首”成功路
    钱伟长: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托利教授:美国是昨天,英国是前天,中国才是今天
    重智轻德,要不得!
    校长今天想什么?
    走出实践教育“课程化”新路
    新闻日历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437.50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