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2)班主题班会
一、认识班级
1、班级是个家吗?
血缘性团体——非自愿,以血缘维系,靠情感运作;
地缘性团体——非自愿,以地缘维系,靠风俗习惯运作;
业缘性团体——自愿选择,以结构维系,靠制度规范运作;
Ø 家是非正式组织
Ø 班级是正式组织,是“准社会性”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学习”组织,而不是“社会参与”组织。
2、组织的基本特征?
Ø 规章制度:不仅有共同的行为规范,而且有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
Ø 人际关系:组织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性(契约性)的关系,而不是社区性(情感性)的关系。
Ø 组织目标:根据“组织就是社会”的基本观点,组织目标要保持与社会的统一性。
Ø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权力、职位、任务的划分及联系。一般包括: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
班级的组织特点:
Ø 自功能性——组织的目标指向自我
Ø 半自治性——离不开成人的指导
3、班级的正式结构?
按责任大小分层:
Ø 第一层:对全班负责的角色——班干部
Ø 第二层:对小组负责的角色——小组长
Ø 第三层:班级的一般成员
按任务差异分类:
Ø 自治性干部(班委、小组长)
Ø 自助性干部(学科课代表)
Ø 自娱性干部(各种兴趣小组组长)
4、班级的特征?
Ø 强制性组合(非自愿选择的)
Ø 班级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比较接近,很难出现公认的领袖
Ø 班主任老师应当具有更大的教育权威
二、群体和集体的区别
Ø 集体的特征
Ø 共同的奋斗目标
Ø 稳定的组织结构
Ø 形成集体的规范和舆论
Ø 顺畅的沟通渠道
Ø 成员具有集体意识(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三、成熟班级形成的动态分析
Ø 初建——松散体
Ø 发育——联合体
Ø 成熟——集 体
1、班级初建阶段特点
Ø 同学彼此陌生,内心有孤独感
Ø 班级对学生尚无吸引力
Ø 班级核心尚未形成
Ø 班级活动以强调控制、命令和服从为特征
2、班级发育阶段的特点
Ø 同学在互动过程中性格特点、能力特长、优缺点日益凸显
Ø 情感趋向逐渐显现,形成“伙伴群”
Ø 骨干力量自然显现,班级核心初步形成
Ø 班级纪律和规范为大多数班级成员所理解、认同
3、班级发育成熟阶段的特点
Ø 班级规范已经内化为成员同学之间深层次的自觉行为
Ø 维系班级力量更多的是健康的人际情感等心理因素
Ø 同学之间的交往程度全面加深,成员角色扮演多样化
Ø 师生关系趋向民主平等
四、班级中的非正式结构
1、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Ø 人数少,一般是3至5人;
Ø 吸引力强,群体内部任何两个成员均相互选择,全员相互选择;
Ø “集体性”强,多半能自觉维护本群体利益;
Ø 沟通效率高,信息传递快速。
2、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Ø 保护功能
自然防卫——心理调节的避风港,使学生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之伤害的功能。
主动出击——在向成人规则和权威挑战时的相互支持。
Ø 发展功能:越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表达展现自我、相互沟通、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Ø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一致型 偏离型 对抗型
Ø 支持第一类小群体,发挥其在班集体中的积极作用。
4、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作用
Ø 积极作用
满足同学的交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
促进班级内意见的沟通;
Ø 消极作用
群体内部过多接触容易影响对班级活动的参与;
小群体利益的保护容易形成“独立王国”,干扰其成员对班级文化的认同。
五、如何建设好班集体
Ø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Ø 选拔和培养干部
Ø 培养自觉纪律
Ø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Ø 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
Ø 开展集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