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左侧用户区
案例研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一中风采 > 园丁礼赞 > 教师个人网站 > 区学科名师专题网站 > 刘尚芬 > 教育资源 > 教育科研 > 案例研究 >> 正文
《儒教文明》一课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更新时间:2010/2/26  作者:历史教研组 刘尚芬  阅读:5023次  
 

《儒教文明》一课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贯彻民族精神教育课堂教学案例一

 

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内体系。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并落实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特别要在思想政治(思品)、语文、历史等三类课程中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要求上的侧重点,形成科学、合理的民族精神教育教学序列。突出学科作用,突出学生体验,让学生感受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在高中历史《儒教文明》一课中,民族精神教育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这首先是把民族精神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继承、运用与创新。

一、根据相关学者的总结归纳,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的几个方面,我将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了如下方面的结合

在安排《儒教文明》一课时,在介绍讲解儒教文明的基本知识的时候,要给学生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上面的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也可以是其他角度的内容,关键要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

儒教文明的历史意义在于谱写了中华文明的最辉煌的篇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形成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当今的历史时期当然也不会一无是处,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继承发扬中华几千年文明的遗产,找到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消化机会。

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定的,随着学业的深化和社会实践,他们势必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但是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为此,根据学者的观点,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设计出以下课程实践内容:

1、儒教价值观念的意义——结合儒教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新价值观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利益上的竞争,有利于激活企业,焕发经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相互之间激烈竞争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即最大的利润。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利”,而是怎样取“利”?儒家文化也特别强调生财致富要有道。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我们强调义,即是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求“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

2、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

儒家传统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现代管理中,既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又要注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同时,还应宏扬群体意识和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义务感,培养员工和企业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将使企业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也使企业的维系和发展有了更坚定的基础。

3、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

搞好企业的经营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每天都有这种担心。他说,因为他在海尔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企业其他人就产生了迷信,认为反正张总的决策总是对的,他们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认真论证了,即使面前有个坑让他们跳,他们也会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大多成功企业者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可能出现决策危机。

如果说“和而不同”是讲差异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话,那么“和而不流”则是指不随波逐流去苟同别人的错误意见,表明了不可调和性,体现了“和”的刚的一面。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里,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是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之人。可见,“和”中有刚,评论了“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主义气概。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包含能力、业绩上的公平竞争的和谐,而不是同事间相互排挤,倾轧,这种竞争会带来企业中人人力争上游、勤奋敬业的健康风气,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内聚力。

4、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和擎饰,而是务求经世使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孔子还主张“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二、《儒教文明》一课的研究性课题

课堂教学具有其局限性,“二期课改”理念要求学生注重运用与实践,在高中一、二年级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为此结合《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我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课题研究。

主要有儒教文明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儒教文明与团队精神在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儒教文明提倡的“以人为本”与现代资本主义“以人为本”有什么区别吗?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什么?这些课题与课堂教学中贯彻的现实意义内容基本一致,但是运用课题形式,分散研究,共同享用,正是现代价值的体现,也是团队精神、以人为本的写照,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以上课题可以分四组,每组研究一个,成果在班级共享。指导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掌握儒教文明的基础内涵,并结合社会具体实践。要求有思路、观点;有社会实践具体案例,有理论思路观点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结果。方法上,可以采取调查、记录、分析、综合的办法,也可以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实验方法,也可以是古今中外比较的方法等等。课题的中心是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

以上学生课题研究的结果可以采取集中交流研讨、成果有形展示或主题活动形式来做以总结。对每个小组及成员做出不同方面和层次的评价。

民族精神教育在当今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社会转形期需要这样的教育。这一课,体现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双结合的理念。

三、后记

1、结合的四个方面对学生启发较大,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儒教文明的兴趣,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去学习、探讨。

2、儒教文明月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主要体现在儒教文明的现实意义上,其历史意义应该是重要的部分,在其他课内要注意重点内容的完整性;

3、关于课外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应该先注意拓展型课题与研究型课题的结合,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拓展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

4、民族精神教育可以融入历史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应该坚持始终,不是刻意在某一堂课去进行这样的教育。

 

 

上海市松江一中  刘尚芬

20061216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9.06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