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听课时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上;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上。这样,就自以为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少教师的讲课没有深度和新意,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个性(或许原本也有,却不敢贸然在公开课上展示),缺少人文气息与魅力,课堂氛围表面的“虚假繁荣”难以保障上课质量的落实。二是教师讲课程式化,仿佛大家不约而同的一定要遵循某种套路,不难设想,长时间带领学生用固定的方式解读课文,会不可避免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是很可悲的,也许,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很差和以上两点不无关系,所以,我主张能够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来观照文本,那样,就会柳暗花明,获取新的教学灵感。以这节课为例:刘老师尝试采用从美学这个层面来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审美动能,强调对学生独立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并相应介绍有鉴赏知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读新天地。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新意还体现在将作文教学的训练与教材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从教材中来”这一高考考纲要求。将我们的作文教学与教材文本紧密结合,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多年来想尝试但却从未有人敢于尝试的,刘老师勇敢的踏出了这一步,从这个角度讲,魄力非凡。
最后我认为这节课落实“基于学案教学”这一点做得很好,从课堂生成效果看,学生能够利用学案上所给知识点进行研习,从而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