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西藏”的恋校情结
(55届)叶建中
我出生于一个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在一中求学的几年,我一直享受着减免费和当时最高额的助学金。母校的教诲,使我的前半生,始终是沿着这样一条路走过来的:一是刻苦读书,报效祖国。一中的教学质量在当时可以说是拔尖的,高考是不用担心的,然而明知地质行业工作艰苦,我仍然选择了这个志愿,因为心里有一个信念::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60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去西藏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当时西藏只要一名搞物理探矿的,报名的很多,我很幸运地被选上了。二是国家利益在先,个人利益基本上不大考虑。初中时抗美援朝,我们最爱唱:“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马上拿起枪,跨过鸭绿江……”一个个虽充满稚气,但争着要报名参加军事干校。几十年来,我和妻子一直分居两地,起先是好几年有一次探亲,后来才能一年一次,在这方面,正如我们“老西藏”中的际兵陈金水同志说的,欠父母,欠妻子,欠孩子太多太多。三是能吃大苦耐大劳,我家在漕泾,到松江少说也有五六十里地,那时候没钱乘车,往返都靠两条腿,从小练就这一副铁脚板,对我后来从事地质工作大有裨益。记得初三那年夏令营,松江专区学联在金山卫搞了个青年大会师,我们也是步行赶去的。还记得松江峰泖村的奶油豆是十分有名的,店主煮豆时瓢散的香直往我们宿舍里灌,但是象我这样穷苦的学生,几年中竟没有买过一包。
我在一中入了团,进藏后入了党。在西藏的三十三年中,我始终牢记母校的教诲,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先后担任过探矿大队长、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等职务,我的科研项目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我虽已退休.但回首往事,紫绕在我心中的,一是在西藏的战斗生活.再就是在松一中求学时代的青春岁月了。
摘自《校友》1996.7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