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二期课改 >> 正文 |
网络时代对父母的挑战亟待引起全社会重视
|
更新时间:2001/11/6 作者: 阅读:4247次 |
|
网络时代对父母的挑战亟待引起全社会重视
新华社上海11月4日电(记者张建松)上海又发生了一起与网络有关的失踪案!据当地的新闻媒体报道,上海彭浦地区一所中学同一个班级里,两位网名为“布娃娃”和“杨雪”的花季少女不约而同地与父母亲友不辞而别,离家出走,至今已20多天,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依然杳无音讯。
网络让孩子迷失已经不是一种个别偶然的社会现象。今年9月,北京一位初三学生“小小”因为迷恋网吧里的网络游戏,从开学起走失;今年7月,湖南一位16岁少女因网恋买了去包头的火车票“寻找爱情”,离家出走;今年1月,北京15岁的小男孩“潇潇”为了能在网吧里通宵聊天,失踪了两个月……
越来越多的网络失踪案、甚至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网络时代,父母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哪些挑战?面对单纯的电脑屏幕后面的网络里,处处充满知识和陷阱的真真假假信息,如何教育涉世不深的孩子们区分和辨别?作为一代处于社会剧烈变动时期的父母,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做一名称职而合格的父母?
据一项“高新科技对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显示,与电脑为伴已经成为城市中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少家长常常感叹: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少了,而孩子对父母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了。由于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家长们通常过分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与孩子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普遍存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庆年指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始终感到压抑,并需要一个出口,于是网络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宣泄渠道,由于网络没有时空、地域、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约束,孩子们很容易沉迷进去而不能自拔。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不谙世事的孩子虽感到迷惘却无处询问。“布娃娃”和“杨雪”的同学悄悄地向记者吐露说:“我们也很喜欢上网,有种很成熟、很独立的感觉,可是上网遇到的烦恼,不会问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因为他们大多都不懂呀!”由于我国目前正在读中小学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因为“文革”原因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基础教育,因此对子女期望偏高而自身教育能力却偏低,尤其在新兴的网络面前,多数家长感到“力不从心”或“一窍不通”,所采取的教育方式还依然是传统的“打压模式”。
直到必须面对女儿失踪的残酷现实,“布娃娃”和“杨雪”的父母才幡然醒悟,他们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在网上致信女儿说:“我们后悔还把你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看,有看不惯的地方、有不理解的事情,总是指责你,虽然在生活上我们对你无微不至,可对你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太少!太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一日千里,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更是一股不可逆转和抗拒的时代潮流。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处在这样一个知识、技术、观念、思想都剧烈变动时期的父母,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因噎废食”,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和孩子一起学习电脑、一起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受适应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念。
杨雄认为,电脑等现代媒体进入家庭,不只给两代人带来了冲突,也给两代人带来了沟通的机会,信息的流通,使家长不再是家庭中知识或信息的权威,也不再是正确观念的代表和孩子社会化的唯一指导老师,因此,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促进了家庭的民主,使两代人变得平等起来,关键是一直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家长们,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平等”,如何与孩子们寻求共同语言加强沟通交流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正确引导他们。
此间的一些社会学家们还呼吁,网络社会包含着公平、理解、平等和超越,而非过去的权威、听从、规矩和控制,网络时代的父母若能够放下架子,象要求孩子一样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象重视孩子学习一样重视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加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则可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这类网络失踪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