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二期课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二期课改 >> 正文
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国家督学张志勇研究员访谈录
更新时间:2005/3/16  作者: 陶继新  阅读:8651次  
从1999年始,张志勇先生就和齐鲁大地教育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就致力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探索上,都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果。记者在许多地方采访中,已充分感受到了创新教育的实际效用与广泛影响。春节过后,记者就其对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采访了张志勇先生。
中国教育范式的一次重大转型
记者: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民族才能成为21世纪的强者,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没有创新精神就只能沿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没有创新精神就只能按照别人的设计去教学,没有创新精神就缺乏迎接世界经济和世界科技挑战的勇气,没有创新精神就走不出自己的教育创新之路。所以,创新教育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人们追索高质量教育的必行之路。你在创新教育哲学层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可否简要地谈一下创新教育对于社会与人自身及教育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张志勇: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历程看,创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表现。有了创新,才有了人对现实的不断超越。从人的生命发展的历程看,创新是人的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形式,它推动着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有了创新,才会有人对生命水平的不断超越。所以,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窠臼。我们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来,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这里,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要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我们不敢说这是我国教育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无疑是中国教育范式的一次重大转型。
人本管理的基础、本质和目标
记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亟待加强。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你在创新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特别注重人本管理,并在一些地方进行过深入的调研。那么,人本管理的基础、本质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张志勇:人本管理的基础是尊重每一个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人,这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尊重意味着对每个人人格的崇敬,尊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理解,尊重意味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性的弘扬,尊重意味着对每个人人的价值的张扬。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舞台。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追求。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舞台,是人本管理的根本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适宜的舞台,就是要为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才能的发挥等,提供适宜的道路和适宜的空间。为此,必须给予教师一定的“教育的自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宜的舞台,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价值的实现找到适宜的方向、目标,提供独特的道路。为此,学校、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的教育”。人本管理的目标是自己管理自己。人人都有自主发展的需要。让每个人都能自己管理自己,这是人本管理的目标。从他立走向自立,这是每一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父母不可能跟着一辈子,教师不可能跟着一辈子,领导也不可能事必躬亲。自己管理自己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在自我锻造中学会自主管理。
对知识及其获取方式的重新审视
记者: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迄今为人津津乐道。在迷信压倒科学的年代里,它确实是一面伟大的战旗,对于解决愚昧无知的问题起到过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死的、硬的、分割的知识,不重视活的、软的、融合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人们又惯于沿袭直线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完整的传统的学习方式,排斥立体的、跳跃的创新性的学习方式。由此培养出来的认知结构很难进行主动地、带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们不得不对知识及其获取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观照。那么,在创新教育中,知识是不是依然重要?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及其获取方式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张志勇:在创新教育中,知识并非不重要,但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工具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也并非仅指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个体经验,特别重视知识在个体经验中的内化和强调知识的创新本性;知识多少已不是一个人学问大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关键是要看一个人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总之,知识是学校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更是学校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的知识的“授——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发展过程。过去由于整个教育教学追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为由,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总是给予学生过多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讽刺和挖苦。久而久之,在以掌握知识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自尊被揭得体无完肤,学生的尊严丧失殆尽。在这样的生态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将慢慢泯灭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珍惜,将慢慢缺失对自己高贵生命的自豪,进而逐渐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是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在其心灵中滋生出来的不是爱和宽容,而可能是仇视和暴力。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的失败。
“学为主体”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


记者:记者于1988年采访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时,曾对他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命题产生兴趣。他说,学生为主体,是确认学生为认识的主体,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但教师因势利导不可或缺,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起导向作用,也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强化。20多年过后,人们对“两主”内涵有了深入的研究,但也出现了异化的倾向。所以,它在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呈示形态。在新的时代,从创新教育的视角观,不知对其应作何评价?

张志勇:相对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观,这个观点是进步的;但就真正确立科学的教育主体观而言,这个观点又是不科学的,甚至在某些地方,已成为转变教育观念的一种观念性障碍。我们必须反思的是:“教师主导什么?”在这个口号下,教师是不是仍然延续着对学生天然的优越感?在学生面前,是不是仍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在某些教师的心目中,它是不是已成为不承认甚至反对学生主体的一种潜意识的支配物?许多老师虽然思想上也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行动上却从来不给学生一点自由,不许乱说乱动是他们对学生行为的最起码的要求。在他们看来,学生是潜在的破坏者,因而,必须严格纪律,严密控制,甚至给学生以强硬的压制。其实,他们不明白,自由是人类特有的“圣物”。事实上,目前广大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大多还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还是服务和服从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需要,还没有提升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关注。因此,我们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尊重学生认知的主体性,更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是尊重学生认知主体性的关键和前提。没有对学生生命尊严的尊重,就不可能有对学生认知主体性的真正关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必须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与尊重学生认知的主体性统一起来。

构建科学民主的课堂文化


记者:在学校文化构建过程中,课堂文化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特殊空间”,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往往被自己所营造和坚持的“课堂文化”所控制。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文化才是创新性的课堂文化?如何有效地构建这种课堂文化?
张志勇:师生共同创设的科学而又民主的课堂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的课堂文化。为了尽快建立这样一种课堂文化,从创新教育实验一开始,我就提出了“创新教育的四个开放”,这就是:学生心理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思维空间的开放、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在心理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的的心态,是其进行创新思维的根本。教学内容既不能拘泥于教材,也不应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它应是一个异常开放而又丰富的知识视野。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非但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反而对这种探索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教学评价既不满足于课本、教参的标准答案,也不迷信权威的定势话语。所以提倡并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课本知识始终抱有一种适度的怀疑态度,来唤醒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把课本知识不仅仅当作一种科学的静态知识来接受,而且视作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向权威挑战,不是期望学生们就能超越前人,而是要通过这种挑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意识,从而使学生懂得,科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同时,要让学生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前进,权威们的科学结论是不断被修正的,鼓励学生们把相关的科学进展引入课堂。
尊重并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
记者:由于现实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出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等等许多不协调的局面。所以,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人的整体性发展的意义在于何处呢?
张志勇:从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意义上讲,人的身体与心理、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等等,基于人的生命存在形态的整体性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从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人的创新素质是人的整体性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没有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观照,就没有人的素质的整体性发展;没有人的素质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素质教育认识与实践讲座
    探索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
    王蒙呼吁汉语保卫战
    济南教育局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准出国留学
    教育信息化——教师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
    迟浩田:要把学生军训作为利国强军的大事来抓
    专家质疑:“外语学得太早-文理分得太开”
    台湾大学校园重开品德教育课
    北京办性教育展-中学生性教育增加避孕知识
    神圣的教师岗位岂能买卖?武汉惊曝买卖教师岗位内幕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25.00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4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