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教学探索 > 二期课改 >> 正文 |
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上)
|
更新时间:2001/9/2 作者: 阅读:2385次 |
|
汕头市“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
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上)
———兼论“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
广东/许序修
“即将来临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的发展,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把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地的教育,必将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地位。”语文作为基础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便是一切信息和技术产生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据此,如何遵循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语文教育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发展的趋势,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改首先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也是我们“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的核心问题。
一、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知识经济是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指的是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有效使用基础上发展的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信息和智力、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知识经济社会里,“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和实验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被打破。”人们的生活、学习等方式以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形式、心理结构,人格等外在的和内在的层面将产生质的巨大变化,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比任何学科都来得早,来得快,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方法、手段和语文学习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等习惯、行为也将以新的方式出现。
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人类的发展进步始终和语言密切相关。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社会,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更加重要,语言信息的传输更神速,语言信息的内容更为丰富,语言应用的范围更趋广泛,“语言文字信息通过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广泛的、不受地理距离约束的传播,恐怕是本世纪末给人印象最深的科技进展之一了。”据此,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语文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心理学、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特殊机制起支配作用,更重要的是脑科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因素起决定作用。因而,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不仅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共同问题了。这就把语文教育要同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健康成长与左右脑的开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以切实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提出要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冒尖、敢于超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
“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江泽民)面对知识经济,面对信息浪潮,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1984年),主动地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信息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积极地结合起来,使语言文字与时代的生活更紧密,为社会的应用更广泛,对未来的影响更深远。据此,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语文素质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一)语文学习将成为现代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基础部分,成为提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基础。
语言文字是属于生命主体的东西,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是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与人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融为一体,这是语文的基础作用所在。因此,我们通过“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的多年探索实践认为:语文是人在习得、运用语言的同时,通过语言的本质形式,去解读人生,认识社会,使自己的语言实践与人类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互相联结,贯穿始终,从而不断地深化感受,增强体验,培养情感,树立精神,塑造人格,以至获得生存、发展、创造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知识经验和文化。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教师总习惯于狭义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的概念,把语文教学定位于传授语文知识,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尽管也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能力培养的范畴仍极限于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从知识到知识,从课文到课文,从文章形式到文章形式,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视为静态、僵死的语料堆砌物,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繁琐、机械的、缺乏情感和理性分析的周而复始、反复无效的训练,忽视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等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至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忽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始终没能解决,更谈不上把语文教学、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成长与生命质量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因而,未能正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由此,也未能深刻认识到现代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语文学习是现代人们生活和生命中最重要的基础部分,是提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生命质量的基础。对此,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当今的语文教学,必须痛心疾首地对教学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考试模式、评价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反思与历史性的超越。据此,“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立足于“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高度,强调语文教师既是站在世界教育竞争平台上的搏斗者,也是世界信息交流领域中的控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有较强的获取、检索、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综合竞争能力,以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参与竞争的本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从而赋予语文和语文教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灵魂,使“语文是基础的基础”的作用真正、充分地发挥出来,使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是构成语文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语文方法、语文实践、语文创新精神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当前,语文教育界的两个热点问题是语文素质教育和语文教育现代化。要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1)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什么呢?根据知识经济的知识内涵分析,知识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等知识。前两种知识通过相关媒体可以获得,是显性知识,后两种知识属经验的范畴,主要靠实践获得,特别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或特殊的教育环境来养成,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覆盖了传统的知识观,即“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隐性知识覆盖了能力和素质范畴的知识,大大扩展了知识的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知识经济的知识内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内的大统一观。知识、能力和素质仅仅是知识形态上的区别而已。”由是,知识经济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据此,“中学语文读写创教学改革实验”在实践中提出:语文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语文知识教育,而应“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上力求做到: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尤应指出的是,语文“双基”的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恰当充实。因为,尽管语文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不易老化,不易过时,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语文的内容充实最快,语文的应用要求最广。这说明“语文基础知识不单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语文知识与隐性语文知识的统一体”。语文基本技能”不应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应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统筹、过滤、筛选、摘要、检索、分类、校对、识别和编辑、删改等;培养能力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除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如我们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收集、积累情报资料的能力);发展素质要重视差异,注重个性,切实解决“智育”与“德、智、体、美”各育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多元价值,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