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学生天地 > 智慧大道 > 探索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
鲁迅=NOTHING及其他
|
更新时间:2001/5/10 作者: 阅读:3890次 |
|
鲁迅=NOTHING及其他
那非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10月24日,长期与之“
兄弟阋于墙”的周作人随即写下《关于鲁迅》一文,以此纪念自己的
兄长。这倒正应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
在该文中,周作人写道:鲁迅本名周樟寿,生于清光绪辛巳(一
八八一)年八月初三日。……又定字曰豫山,后以读音与“雨伞”相
近,请于祖父改为豫才。戊戌(一八九八)年春间往南京考学堂,始
改名树人,字如故,义亦可相通也。留学东京时,刘申叔为河南同乡
办杂志曰《河南》,孙竹丹来为拉稿,豫才为写几篇论文,署名一曰
迅行,一曰令飞,至民七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于迅字
上冠鲁姓,遂成今名……
周作人是鲁迅胞弟,此文又是作于鲁迅殇后数日,他的话当较可
信。依照他的说法,“鲁迅”这一笔名乃源于鲁迅最初为《河南》杂
志撰文时的署名“迅行”和在其前冠以鲁姓。鲁迅的母亲叫鲁瑞,采
用母族姓氏,似为顺理成章之事。而其最初署名“迅行”,依笔者推
断,大约在绍兴的方言中,“树人”与“迅行”谐音之故吧。
据此看来,“鲁迅”这个笔名的来源,当属不争之事。然笔者有
幸读到韩春旭、鲁景超二君撰写的《庄重文先生传略》一文,却找到
了另外一种解说。
庄重文(1912-1993)系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徒手起家,创立了
拥有亿万资产的庄士集团,在国内设有“庄重文文学奖”及福建省“
庄采芳奖学金”。
庄重文大约是香港唯一一位有幸面晤鲁迅先生并亲聆其教诲的实
业家。《庄重文先生传略》这样记载当时的情形:
1926年秋季,庄重文虚岁15,考入了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这一年
九月,鲁迅南下赴厦门大学就任国文系教授兼国文研究院教授。在繁
忙的教学活动之余,鲁迅本着为文学青年打杂的精神,屡次在厦门大
学、集美学村、平民学校、中山中学发表演讲;号召青年要做改革中
国的“好事之徒”,要甘做“傻子”,而不要去学专务利己的所谓“
聪明人”;要把知识当作革命的武器,向着一切旧习惯、旧思想、一
切吃人的旧制度,猛烈开火。
有一天早上(大约是1926年底或1927年1月的某一天———笔者
注),庄重文和几位同学一道,驾驶着一艘小火轮到厦大去接鲁迅先
生过集美为同学们做讲演。在小火轮上,庄重文感觉鲁迅先生相当热
情又平易近人,因为同行的几位同学中他的年纪最小,个子又长得矮,
依仗着这些“优势”,他便胸无顾忌地问鲁迅:
“鲁迅先生,您本姓周,名树人,为什么起了‘鲁迅’这样一个
笔名?”
鲁迅望着眼前这位天真无邪的小个子学生,“呵呵”笑了,回答
道:“‘鲁迅’就是英文NOTHING,NOTHING就是‘一无所有’、‘没
有什么’、‘什么都不是’的意思。”
《庄重文先生传略》是韩春旭、鲁景超在庄先生生前对他进行的
口头直接采访的实录,其中所引的鲁迅先生的话,数十年来一直萦回
于庄先生的耳畔,其真实性应当无可质疑。
那么,鲁迅先生自己关于“鲁迅”这一笔名的解释应该正是他采
用它的本意;换言之,鲁迅使用这一笔名,用意正在于强调自己以及
自己的创作“没有什么”“什么都不是”。在《野草·题辞》中,他
这样写道: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希望
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
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而生命的
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就连这野草,鲁迅先生都希
望其火速地死亡与朽腐,他希望文字,连同生命,一切的一切全都化
成乌有,他渴望着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构筑、
矗起。他的这一大有大无的思想,正是指向未来光明与希望,指向青
春少年之中国的。
鲁迅先生在去世前数日立下的遗嘱中这样写道:一,…………二,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
我,管自己的生活。……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即使在辞别人世的前夕,对于自己的身后,
鲁迅先生也是看得极其平淡和从容,体现着他始终一贯的将自己视为
NOTHING,“一无所有”“什么都不是”的人生哲学。由此可见,在
鲁迅先生的言语文字当中,乃至在他的笔名中,无处不寄寓着一种大
有大无的思想。这,正是他“丰富的痛苦”的一种外在表现。
鲁迅先生的这一思想,后来竟影响了庄重文先生的一生。这在当
年他俩偶尔相见时,恐怕是谁也不会料到的。就是与鲁迅先生的这一
面之缘,竟使庄重文从此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十年之后,已
逾古稀的他,毅然捐资,在中华文学基金会下设立“庄重文文学奖”,
用于奖掖国内卓有成就的青年作家。我在阅读有关庄重文先生的传略
时,读到了他的人生信条:人是1,财富是1后面的0;人这个1立起来
人,他的财富可以由十而百而千而万而亿,就像在1之后添上了一个
一个的0。一旦这个1倒下了,那么他所有的财富也就变成了一堆的0。
———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的NOTHING,“一无所有”“什么都
不是”思想的另一种译本吗?!
想当年,当庄重文先生饥寒交迫,晕倒在新加坡的街头时,他没
有倒下;当外国的富商巨贾对他这个矮个子不屑一顾时,他自信地昂
起了头;几十年之后,当他腰缠万贯时,他拿出巨额的款项设立“庄
重文文学奖”和“庄采芳奖学金”,支持祖国的文学、教育事业,为
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大量的无私的奉献。他教育自己的子孙:财富取
之于社会,就应当用之于社会。于是,他这个个子低矮的人,他这个
1,从生到死,自始至终,都高贵地屹立着,屹立着。
难道说这不是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难道可以说这与鲁迅先生毫
无关系?
这是谁也阻挡不住的精神的嫁接,精神的传承,精神的克隆!
1988年,家境尚属贫寒的我有幸获得了首次颁发的福建省“庄采
芳奖学金”。400元,这在当年不算是一个小数目,它几乎相当于我
在北大一个学期的全部开支。如果说,经济支持还算不上巨大,那么,
对于我,一个从泥土中走来的子弟,在精神上获得的激励恐怕是无法
测算的。
数年之后,我自己也投身于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之中。也许是冥冥
之中的某种缘分,在这个公益团体中,我还有幸参与由庄重文先生设
立的“庄重文文学奖”评选颁发的日常工作。
七十三年前,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影响了一个十五岁少年的一生;
六十年后,这位少年已届晚暮之秋,而他的一项资助竟决定了另一个
十八岁青年的人生航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