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江一中.net > 学生天地 > 智慧大道 > 探索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
《生死抉择》:掌声响起后的启示
|
更新时间:2001/5/9 作者: 阅读:2781次 |
|
《生死抉择》:掌声响起后的启示
任仲伦
几位电影院的经理不约而同地谈到:影片《生死抉择》在放映过
程中,观众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尤其是当市长李高成正气凛然宣
告:“我宁可以自己为代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让腐败分子蒙混过
关。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时,观众席上更是掌声四
起。一般来讲,观众在电影院为影片鼓掌是比较罕见的。正因为影片
《生死抉择》强烈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所以,观众们一次又一次把
掌声献给了它。影片《生死抉择》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但是,它所体
现的党和人民思想和利益的一致性、创作思想和艺术效果的一致性,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无疑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经验,带来了
启示。
《生死抉择》的主题是鲜明的,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和深刻的警
示作用。腐败,是古今中外始终存在的现象。反腐倡廉,是时代良知
和正义的呼声,在今天则是党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共同的利益所在。
影片的决策者和创作者准确地把握这一重要的时代特征,通过李高成、
杨诚等一批共产党人群像的塑造,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坚
定决心和坚强力量,深刻地传达了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呼声,富有说服
力地体现出党和人民在反腐倡廉上的思想和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市长
李高成在影片中是具有典型价值的形象,他寄寓着创作者的思想与艺
术理想。影片让李高成在重重矛盾中艰难亮相,他既要与盘根错节的
腐败分子作斗争,打破窒息着主人公党性和人格的包围网;又要面对
亲人陷入泥潭的困境,突破情感重围,更加重要的是,他要在尖锐的
反腐败斗争中,积极推进改革进程。正是在重重矛盾中,在艰难苦痛
的选择中,李高成身上体现的党性力量和人格魅力高高昂扬,显示出
共产党人与人民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的崇高品格,从而引起了观众的
强烈共鸣。同时,影片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中阳纺织厂干部集体腐败
的事实,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影片最后缓缓推
出的所有腐败分子受到正义判决的字幕,无疑敲响了反腐败的警钟。
《生死抉择》的成功,还在于创作思想与艺术效果的一致性。有
位哲人曾经说过:“在纯粹的光明中,与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人们
同样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作为一部反腐倡廉的影片,必然要揭露
现实生活中腐败所带来的丑陋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如何准确地表现
比敢不敢表现更加至关重要。动机与效果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倡导现
实主义创作精神,要求文艺作品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揭露生活中的
丑陋现象,目的是为了革除弊端,推动社会进步。
而不是为了暴露而暴露,更不允许通过暴露来诋毁党和人民的改
革事业,消解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任和信心。前一阵文坛上出现
的所谓“官场文学”。其中少数作品之所以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就
在于这些作品简单沿袭清末谴责小说和西方的黑幕文学的路子,满足
于揭露所谓官场的黑暗面,甚至把局部腐败整体化,将党和人民的作
用弱化、淡化。《生死抉择》的成功,首先是创作思想的明确:决不
能因为社会主导力量是健康的积极的,而放弃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斗争;
也决不能因为党内有极少数腐败分子的存在而否定党带领人民群众所
取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影片重点表现的,就是以李
高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体现的坚定党性与腐败分子的猥琐人格进行
的较量,正义压倒邪气,崇高战胜卑微。其次是艺术表现的自觉。影
片没有运用简单的激愤来展示种种腐败现象,而是用理性精神,在深
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把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紧
紧纠合在一起,把某些干部的堕落与周围不良的人际环境紧紧联系在
一起,提示出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比如影片中市长夫人吴
蔼珍陷入泥潭,既有她自身私心杂念膨胀,导致失足下水;也有一些
腐败分子利用他们家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腐蚀进攻,特别是把他们
的女儿梅梅重新设计成一个弱智孩子,实在是一种创作上的高智慧。
它让人物具有了更加真实的生活矛盾,也具有了更加现实的警示作用。
《生死抉择》提供给人们的启迪,还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效
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一切精神产品理所当然要以社会效益为主,
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一部好的电影、一台
好的戏剧、一本好的小说,如果没有观众、没有读者,那么即使拥有
再好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无法实现。有好的经济效益的作品,不一定
有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有好的社会效益的作品,应该努力实现好的
经济效益。我们的优秀作品,拥有的观众和读者越多越广泛,它们的
社会效益就越大越广泛。《生死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它在上海上映近两个月,不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而且上映
场次超过4000多场,观众人数超过110多万。目前正在全国全面上映,
观众竞相观看,票房收入不断增长,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的高度统一,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好的经验。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真理。影片《生死抉择》
的成功证实了这条真理,人们期待有更多的艺术家去实践这一真理,
为人民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