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语言文字工作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工作 >> 正文
松江一中悦读节“读好书写好文”教师征文获奖名单
更新时间:2017/5/15  作者:教学处 周钢  阅读:2120次  
“读好书写好文”教师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与花缠绵,把日子过成诗》(周菊妹)
 
《文化的最终结晶》(郭宁伟)
 
二等奖:
《寻回简单自由的心境》(梁生霞)
 
  《知识分子的天真和倔强》(秦晋婷)
 
三等奖
《唯其痛苦,才会渴望讴歌欢乐——读罗曼罗兰<名人传>》(张管凤)
 
《历史是由谁创造的》(王洁)
 
《广袤的大地》   (张智梅)
 
附一等奖征文:
与花缠绵,把日子过成诗
周菊妹
    近来爱看老树的《花乱开》,一幅幅传统水墨写意画中,那个频频在画中出镜的长衫先生,总是说着些诸如“不必总是挣钱,可以装作有闲”,“明天先睡懒觉,有事醒来再说”的闲人闲语,怀里抱着一枝淡粉梅花,从山中走来,空山鸟鸣,水流花开,远山近树,野草野花,画上题诗:“无奈生于世间,日子真不清闲。与其与人纠结,不如与花缠绵。”我以为这大概是老树作画时心灵的写照吧,一颗在红尘中疲惫不堪的心灵,在远离了尘世纷繁喧嚣的自然山水和诗画里才能自由地呼吸。老树的画随手几笔淡墨,画中人均无眼目,更无表情,带着几分古代文人的闲逸和才情,三分画意,两分诗意,闲散淡雅,意蕴悠长。书画中的意蕴天趣与喜爱种花养草的我甚有共鸣,一瞬间似乎也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与诗意,我在家中小院种瓜点豆、养花种草时也常常和老树一样“趴着看了一天,忘了世态炎凉”,也常有些许诗情微光乍现,于是我在遇花缠绵时不忘给花草拍照赋诗,记录植物成长与自己心情。播种时我看种子破土萌芽,耕耘时观秧苗茁壮成长,繁花盛开时仰头赏花,落红飘零时低眉怜惜,随手记下自己与花花草草相处时的感悟,体味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繁重劳累的工作之余给心灵多一些葱茏绿意,生活也才灵动鲜活鲜起来,灵魂也得到了愉悦和宁静。静观风雨,只闻花香。 在自然面前化作最谦卑的行者,诸般皆放下,回到人之初,只觉开怀澄明。
   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成永恒的诗篇和画卷,正如保存葡萄的最好方式是把葡萄酿成酒一样。以诗写我心,用笔酿光阴,或许能更好地体味那以个人心路历程为依托的光阴流逝。我家屋前小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樱花、一棵桂花,还有一小片菜地,工作之余闲暇之时就成了一家人接触自然、放松身心的小小桃花源了。樱花的诗意与浪漫,使我对樱花树更是情有独钟,经常给它浇水施肥捉虫修枝,也喜欢在树前伫立静默发呆,所以先后因这棵樱花树的四季变化而写下了一系列的看花笔记。在深秋时节樱花一树枯枝寂寞无声时,我曾写下这样一段感慨:“相比桂花树的四季常绿,这棵樱花树春天花开满树、落英缤纷,夏天开枝散叶、绿树成荫,秋天树叶飘零、满树枯枝,冬天抽枝发芽、孕育花苞,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非常明显。关注和记录这棵树的晨昏变化四季轮回,悟生命轮回,品岁月静好,看风轻云淡,愿现世安稳,念你如初”。
     当春回大地,樱花盛开时,我赋诗一首到:
“绵绵春雨润万物 ,款款轻风拂晚樱。
繁花似锦似云霞,闲绕花枝便当游。”
当樱花飘零时我叹息伤感:
“樱花七日花吹雪,随风飘零漫天舞。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当看到院中的小草、豆瓜秧苗的萌芽成长时,我对老公勤劳的美德与辛勤劳作也予以了热情的讴歌和由衷地感恩:
“修篱种菜农人意,植杖苗畦细耘耔。
迎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自有时。”
“金梅临水袅娜开,麦穗含风秀满田。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用一德以报天。”
“有梅花报春早,梅花多处载春回。
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萌芽于春天的事物都应当进入诗篇且成为警句。小草嫩芽作为一种弱小的存在,在沉寂了一个漫长的严寒冬季后,一旦苏醒,也意味着一个世界的重生。它隐去了所有寒冷苦涩,变得明亮而欢畅,那欢快的声响宛如一场童音诵读,一场关于春天的抒情朗诵,与之相和的是鸟鸣虫声万籁之音,给予人们心灵一种灿烂丰富的神性,以感念大地与季节。”
    上周日恰逢世界读书日,午后我也如老树那样“拥半盏清茶,对一册古诗”,忽见小院内樱花落尽新叶葱茏,顿觉佳木秀而繁阴,于是拍了几张照片并赋两句诗发在朋友圈:“绿肥红瘦春已老,佳木幽草夏令新”。收到友们纷纷点赞鼓励后,我为了使诗句更加凝练工整,推敲后又修改为“绿肥红瘦春已老,木秀草幽夏令新”,并发动朋友们雅正,随即原市名师基地的一位同学建议改为“绿肥红瘦春既老,木秀草幽夏已新”,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与热爱自然的朋友们一起吟诗作对,陶醉与诗词歌赋中,咬文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亦乐乎?
    老树曾叹道:“空山红尘总来往,不知到底我是谁。”滚滚红尘,众生喧哗,人们总是在忙碌着供养自己永不满足的生活,天天在欲望的无底深渊里浮沉,以至于在日常中感受不了美好和快乐,也缺失了在自然面前伫立静默发呆的能力。读老树的书,看老树的画,深感细碎的美好常打落于纷繁的尘世俗物中,唯有人性中还葆有天真朴素、安静单纯,才能守拙归园田,感受到自然万物难以名状的精神与自己灵魂的合一,与花缠绵,静听花开,把平常的日子过成诗!
    我以上这些小小的诗文,虽没有老树的诗词画卷那般高雅完美,或许会见笑于大方之家,但言为心声,发而为诗,它们记录了我最本真鲜活的生命状态,我会将它交给时间,慢慢发酵,并甘之如饴。
 
 
文化的最终结晶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
郭宁伟
    周末清晨,踱步到福州路上的大众书局,点一杯拿铁,信手拾起一卷书,开启了周末读书之旅。
    有的时候真的很奇怪,信手拾得的书竟与这几日思考的问题颇有勾连。今天上午有端无端地冒出诸多火气,心急气躁的毛病还是没有根除;昨天学校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期间对“如何界定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产生了一些分歧和争论;再前几日,我又在“生成性德育”和“德育的生成性”、“差异化德育”和“德育的差异性”等概念的泥沼中纠结……这些,似乎都跟“君子”这一称谓有着太多的不匹配。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散文的认识和喜爱大抵都是始于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期然间,自己的许多无病呻吟或闲极无聊之文都有向《文化苦旅》致敬的嫌疑,虽东施效颦却也自鸣得意了许久。早几年对于秋雨先生、对于“中华大散文”的非议和质疑甚嚣尘上,但是先生之人、之文对于国人的人文修养的提升实在不容抹煞。人,不能忘本;文,更不能忘本;我,从不忘本。因此,打开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的我,颇有几分“近乡情更怯”的惶恐感。
    多年的阅读习惯很难改变,我还是从卷首开始读起,唯一不同的是又一次浏览了陈羽所撰的秋雨先生的介绍,与二十多年前的介绍相比自然丰厚了许多。相对我来说比较新的内容包括:文革时编就的《世界戏剧学》至今仍是这一领域的唯一权威教材;二十世纪末贴地穿越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文化遗迹,被誉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2008年,上海市教委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荣耀于我无关,但先生的经历确实令我艳羡,希望自己也能早日成为世界文明的触摸者。“自序”部分仍是我触摸作者文心精华的窗口:2005年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的题目由指定的“写作的脚步”改为“君子的脚步”,直接将本书的起意交代清楚;哈佛演讲后与几十位退休的华裔教授边喝茶边畅谈“古之君子”的画面,想一想都令人怦然心动;国会图书馆演讲前隆重的仪式,竟是工作人员推着满是馆藏的秋雨先生著作的金属运书车绕场一周,彼时的静穆和神圣似乎确实与我们的隆重剪彩、欢迎仪式有诸多不同;令人大跌眼镜旋即会心苦笑的是“车上很大部分是盗版书”的事实,妻子轻笑并手指竖在唇间的细节描写画面感极强又将东方人的含蓄、内敛及礼仪融于字里行间。
    前论部分很吸引人,仅看标题就令人欲罢不能。
    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是什么?“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学派,不是大奖,不是国粹,不是唐诗,不是罗浮宫,不是好莱坞”(P003),而这些又往往是我们毕生所努力追寻和梦想的“终极目标”;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率先以现代学理指出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personality),认为只有“集体无意识”(老郭按:一直以来是将“集体无意识”作为绝对的贬义词看待的,看来不尽如此啊)即集体人格才有着普遍的意义;“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最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就播下了,这种人格是“有故乡的灵魂”(P004);荣格在接受胡适访问时惊讶地发现这位中国的顶尖学者竟然认为《易经》是一种魔术和符咒,惊诧之后是 “中国文明绝对不要跟西方跑”的大声疾呼,可惜的是这善意的劝告被中国人自己忘却了近百年;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神户的演讲中就忠告日本要在“欧美的霸道文化”和“亚洲的王道文化”两者之间去“详审慎择”,未听劝告的日本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导致了今日日本“集体人格”上的不伦不类;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毫无疑问是做一名真正的“君子”,“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P010);儒家在对君子进行阐述的时候,并不直接定义“君子”,只是反复描述它的对立面——“小人”,“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选对”,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自己的详细规划,但终极一生最为人尊重和信任的其实只有“修身”做人这一件,“‘修身’本是他计划的起点,没想到,起点变成了终点,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P012),仔细品读,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就是由无数个追求成为“君子”的个体的积聚在一起的一种气场,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这种气场中修身、养性、劳作、享受,目标明确但又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达到,真真切切又朦朦胧胧。就在这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传统的不确定文化逐渐沉淀为集体的无意识,集体的无意识铸就了集体的君子人格。
    沉淀和铸就在化学老师看来,颇类似于“结晶”这一化学过程。文化的最终“结晶”可能就是人格吧?
    读到兴奋处,手中的咖啡微颤,杯中的涟漪飞溅到了纸端。
    既然选择了文化的归属,就要将追慕君子之风作为言行的准则。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我意气风发地选择了直接购买,收银员的木然又让我有些未被认可的惆怅。君子慎独,原来我只做到了前半段……
    突发奇想,那页被咖啡污染的文字经年之后能否结晶出来什么东西呢?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松江映像--我校参加松江区首届“悦读节””集体朗诵比…
    松江一中悦读节文学知识竞赛获奖名单
    松江一中悦读节“品读经典”荐书活动高二年级获奖名单…
    松江一中悦读节“品读经典”荐书活动高一年级获奖名单…
    新闻日历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109.38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4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