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新闻、网络上炒的颇为热闹的是一则关于“荫余堂”的新闻。当年一栋叫做“荫余堂”的老宅在面临被拆除的厄运时,被美国人买了下来,运到美国大受欢迎。国内媒体为此激动了一番,说荫余堂远嫁,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新成果。可是,一栋在中国面临被拆除的老宅,为何在他乡能焕发异彩。最可笑的是,新闻一出就有人站出来说,希望能在其原址上仿建一座“荫余堂”。
突然想起,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其中说到:西方人认为二十年后,中国将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他们所说的穷,并不是指经济,而是指国民素质。因为他们看到的中国是一个不断丢弃祖先遗留下的文明,转而是疯狂爆发自身的劣性的国家。回头想想这“荫余堂”的故地仿建不就是这劣根性的体现么?
在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似乎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暇顾及这个社会的精神构建。因此,种种不平,种种不善,各种戾气丛生,各种不安叠现,此刻的中国啊,请你停一停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请到传统文化中去寻得属于自己独有的良药吧!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在那上古神话中,我们获得着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在儒、道思想中,我们体悟着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之道;在《诗经》、在《离骚》、在历朝历代的笔墨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被打磨、中华民族的思想在沉淀,中国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文化在形成。建立在忠、义、礼、智、信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外化成为每个国人举手投足间的温文尔雅。这不正是我们曾有的骄傲,也正是我们此刻急需的良药么?
你看,在我们的校园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写春联、贴春联、包元宵、吟诗会……而现在,以松江一中语文组为先锋军,更是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课程中,通过一部部文学文化作品打开一个个典型时代的文化之门,关注其中各种文化现象:战争文化、民俗文化、仕宦文化、儒道文化、甚至连饮食医药服装文化皆有涉及。通过这样的探究与发现,我们寻到自己思想的根、精神的根、气节的根,通过传承与发展,依着文化之根的托举,我们在成长。成长为大方、大气、大写之人;成长为实现强国之梦的栋梁之才。这就是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寻根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我们担负起传承发展文化的动因和力量。
同学们,请不要忘记,我们是一群有理想、有冲劲、有能力的青年,请不要忘记,我们是一群在传统文化精华浸润着的文化人,我们应该也必须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理想来引导这个社会走向良性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过是一个高中生,我能做什么?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点小小的力量也许不能改变什么,可是许多小小的力量在一起,就一定能改变这个世界。同学们,要知道,你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可能力量有限,但你的传承却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要知道,你就是松一,你就是上海,你就是中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你我有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