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提高师德发展水平为本,以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形式,努力提供平等的教师发展机会,通过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发展、自主发展。
为了提高师资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2012年初,我们重新制定了《松江一中“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以项目推进打造教师梯队:以“绿叶工程”造就骨干队伍,以“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队伍,以“1—5年教龄培养工程”培养青年教师。“绿叶工程”面向全体教师,它设置了校级名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三个台阶,“绿叶工程”只设置了入选标准、而没有名额限制,只要符合标准都能入选,公平地把机会给予每一位教师,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名师工程”旨在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学校聘请了沪上知名特级教师与校级名师结对,进行为期三年的培养。指导老师通过来校听课、为师生作讲座、带学员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等形式,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改信息等多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指导。目前我校共有10人入选上海市 “双名”工程,1人获松江区政府津贴,4人成为松江区首席教师。对青年教师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了一支有能力、有信心、有实力、有梯次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班主任校本培训机制,形成了岗前和岗位培训管理机制。加强德育研讨,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教育能力。两年来我们分批组织37位班主任到厦门等地参加全国班主任工作研讨班,与名师对话,与同行切磋,很有收获。我们还出台了《松江一中关于试行“班主任工作室”的方案》,成立了“班主任工作室”,其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是:开展德育研究,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性。进行带岗培训,形成高质量的孵化机制。
在校本研修方面我校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探索。构建开放多元的对话场,在思维碰撞中提升专业水平;以课例分析为载体,寻求理念与实践的对接;以“学案”教学为任务驱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开展对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坚持学科专业考试和教学评比。督促教师熟悉教材,了解高考动态、研究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科业务水平。
坚持校园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率为100%。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推出后,学校领导带头参加,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在参加测试的二十人中,二级甲等以上(含二甲)的比例高达85%,其中七人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2011年我校被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