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网上阅卷(外)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4、有特色的创建活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 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 > 第二部分:特色指标 > 4、有特色的创建活动 >> 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
更新时间:2010/12/13  作者:信息中心 站长  阅读:7708次  
2010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申报:
树传统节庆之魂·立民族文化之根
——上海市松江一中“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项目申报材料
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清明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
一系列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折射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情感精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传统民俗节日则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
上海市松江一中是沪上一所百年名校,学校历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滋养作用,依托传统民俗节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树传统节庆之魂,立民族文化之根”,将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学校特色,“受学生喜爱、获社会赞誉、显教育奇效”的“传统民俗节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一、项目背景与思路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起源和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进而又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这些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①”。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五部委办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源泉之一。 
“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今天的中学生面对“洋节”趋之若鹜,面对中华传统节日却无精打采,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此现象深入思考。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加强舆论正面引导、丰富传统节庆形式、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是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校多年坚持开展“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时节话寒食”、“八月十五庆中秋”、“九九重阳齐敬老”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我们以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传统节日教育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二、期望达成目标
(1)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通过对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了解,积极开展各种综合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节日魅力,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
(3)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发掘一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4)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他就和思考,让学生学会沟通、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三、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正月十五闹元宵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佳时机。我校元宵节迎春传统德育活动将安排四大内容:
1、写春联
春联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精粹,了解和熟悉此项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1)每位同学在寒假期间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律诗、绝句的知识,融进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撰写一副春联,要有横批,开学报到时交给班主任(春联内容能结合学生的志向、情趣、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则更好)。
(2)新学期开学,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在课上对学生撰写的春联进行点评,并选出代表班级最高水平的两副春联。
(3)由本班学生2--4人在元宵节当天下午第8节课在放飞路两侧现场书写,书写在大红对联纸上,其中一幅贴在本班教室,另一幅张贴在展板上,代表本班参赛,由学校组织教师评委评比。
2、制灯赏灯
(1)放假前,在校园网上,观看制作元宵灯的辅导。(班主任安排时间观看)
(2)要求寒假期间,每班学生学做4盏元宵灯参赛;可以团队合作,住得比较近的同学可以成立制作元宵灯小组,集大家的智慧,可以有更好的构思和更美的作品。作品于开学时上交。
(3)元宵节晚上将举行元宵灯展示活动。并观看焰火、学生包汤圆(个别班级选做)煮汤圆活动。
(4)由同学进行评比,学校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3、包元宵、吃汤圆
(1)元宵节中午,特别邀请醉白池居委会老人现场培训,每班派2名学生参加;
(2)元宵节当天下午16:00开始,每班自备原料,在“小老师”指导下进行包汤圆活动;
(3)学校校工将每班包好的元宵运往食堂加工煮熟;
(4)按照班级顺序,每班领取自己亲手包的元宵品尝。
4、猜灯谜
猜灯谜开发智力、感受传统文化熏陶。从元宵节当天下午第8节课开始,全校学生均可参加猜谜活动,学校准备了近1000联谜底 ,待同学参与竞猜活动。
 
(二)清明时节话寒食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1、寒食
(1)语文组教师利用课上讲解“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学生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的习俗;
(3)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现今人们对 “寒食节”的知晓程度;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2、祭扫
(1)让学生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2)教师解释:中国人传统选择清明去祭扫先人的原因;
(3)亲手制作花圈、小白花;
(4)新团员赴松江烈士陵园宣誓、扫墓。
3、踏青
(1)确定踏青方案、路线(每年不同,如滁州、无锡、苏州、杭州、绍兴等);
(2)查找有关踏青处的风土人情、山水景色资料;
(3)学生远足踏青;
(4)在踏青处齐诵经典名篇(《苏堤清明即事》、《醉翁亭记》、《兰亭集序》等)。
4、插柳
(1)让学生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3)开展“播种希望·放飞梦想”——寄语未来活动。
 
(三)八月十五庆中秋
1、活动主题:
海上生明月·诗意暖中秋
2、活动目的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历代文人纷纷以明月寄托深情,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在明月将圆之夜,在和谐美丽的校园中,师生同台,伴一轮明月,借古今诗词,抒青春情怀,实乃大雅之至。今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又适逢建国61周年,而且我校新疆内地高中班又首次招生,纪念抗战胜利、喜迎国庆、构建民族和谐良好氛围成为了今年吟诗会的另一重要主题。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特举办本次活动。
3、活动内容
(1)高一年级语文教师以“中秋与古诗词”为主要内容在各班开设一节教学课(9月13日—9月17日);
(2)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教师以“中秋月圆话月相”为主要内容在各班开设一节教学课(9月13日—9月17日);
(3)高一年级各班推选出1—2人/组参加吟诗会预赛选拔(9月16日);
(4)向每位住宿学生发放月饼等传统食品(9月20日);
(5)举办“庚寅年中秋吟诗会”( 9月20日晚);
(6)将“吟诗会”视频挂于校园网上供全校师生欣赏、点评。
4、活动的准备
(1)活动策划和可行性论证会
(2)以“中秋月圆话月相”为主要内容在各班开设一节地理教学课
(3)以“中秋与古诗词”为主要内容在各班开设一节语文教学课
(4)吟诗会预赛
(5) “庚寅年中秋赏月吟诗会”
5、活动的后期延伸
(1)在松江一中校园网以及“松江一中报”上报道本次活动;
(2)将“吟诗会”视频挂于校园网上供全校师生欣赏、点评;
(3)将“吟诗会”图片以及吟诵篇目在校园橱窗展示。
 
(四)九九重阳齐敬老
1、活动主题
浓浓敬老情,共享世博会
2、指导思想
今年10月26日,是传统佳节重阳节,也是第二十二个“敬老节”。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营造全社会在迎世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倡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活动形式
(1)前期活动:各团支部开展有关重阳节来历和节俗的学习,讨论总结拜访老人的注意事项。
(2)核心活动:
从实际出发,为老人们做一件实事;慰问老人,送上礼物和节目,听爷爷奶奶讲述过去的故事,为爷爷奶奶讲讲世博会。
活动的同时组织开展摄影比赛,选题可以是被访老人的照片,或是志愿者与老人的合影,主题要求反映老人的快乐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借此活动,进一步促进孩子与老人间的交流沟通。
(3)后期活动:由学生会文宣部负责,利用学校橱窗,出一期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宣传专刊,加强宣传,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4、具体安排
(1)活动准备:各团支部准备慰问品,普及世博知识;岳阳街道老人协会提供结对活动老人名单。
(2)活动实施:各团支部深入老人家中,敬献慰问品,为老人打扫卫生,宣传世博知识。
(3)活动反馈:活动结束后,各团支部进行活动小结,并进行通讯报道。
 
四、工作成效与经验
挂满了花灯的校园、猜灯谜、吃元宵,清明时节祭扫先烈、远足、踏青、插柳,八月十五同窗结伴、品月饼、赏月色、吟“月诗”,九九重阳登高、赏菊、敬老……这些活动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深深蕴含了文明和文化圈对历史与价值的特殊理解,并且成为维系文明与文化圈的历史与价值同一性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春节还是元宵,清明或者端午,中秋以及重阳,它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时序层面。与这些特殊日子相关的祭祀、聚会乃至于饮食等等习俗,拥有超出单纯历史惯性的文化意义,它们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更在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而这些才是传统节庆之魂②”!
我校自开展“传统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之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普遍加强,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浓厚的兴趣。
高一(1)班的张韶光同学在参加“正月十五闹元宵”制作元宵灯活动后表示,通过这次的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高三(3)班郑天鸣同学所在团支部于重阳节当天来到了结对老人杨金荣夫妇家中,将同学们的浓浓祝福送给老人,返回后他深有感触地说,“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原来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知道了”;“真没想到清明节还有这么多讲究”,一位听完“寒食节和介子推”故事的同学惊呼;“这是一个充满诗词歌赋、充满文化气息的别样中秋!这个中秋,我会终身难忘”!中秋吟诗会结束后一位女生感慨万千……
2007年,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和优秀节目评比中,我校选送的全程记录“正月十五闹元宵”德育活动的电视片《一中师生庆元宵》喜获全国校园电视节目评比金奖!《松江报》、《松江教育》、松江区政府网、松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中小学德育网等多家媒体都对我校“传统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进行过多次专题报道,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成绩的获得只能代表过去,目前急需的是及时总结经验,以助于今后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理念引领,共识不再是空谈
“为每一位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为每一位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是松江一中长期坚持的办学理念,学校决策者更是将中华传统民俗节日主题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成才的抓手,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日常教育教学始终。“全员德育”、“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每一门学科都非常重视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语文组老师在课堂上以“上元·诗·灯谜”为主题面向学生侃侃而谈,历史老师针对中国传统元宵节习俗对学生娓娓道来,地理老师则从月相变化上阐明“月亮为什么这么圆”,物理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使元宵花灯美观、结实、实用,化学老师则从元宵节上的爆竹讲起了火药的成分……
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也在民俗节日中找到了促进学科发展的良药。在这里,不再是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而是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民俗节日教育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取进步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二)挖掘内涵,民俗节日并不“土”
“中国民众有强烈的重生意识,由此派生出的中国饮食文化、养生文化较之世界其他国家更为发达。中国文化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其民族精神在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备受砥砺,内涵显得格外精粹,其生命力也分外顽强③”。毋庸讳言,传统节日的概念正在当代中学生中逐步淡化,民俗节日的内涵也正在不断被忽略。很多学生只知道节日的形式而不知道节日蕴含的人文知识、历史渊源。“当传统节日只成为一种“空壳”或者“摆设”进入当代,当传统的文化内涵消失殆尽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眼看洋节逐渐取代传统节日④”。
为此,我们在每一次主题活动之前都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相关学科教师深入挖掘研究传统民俗节日的精神内涵。清明节到来时,我们引导学生在关注清明各种习俗的同时,要着重关注习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文内涵。很多学生在讲授之前根本不知道“介子推”是何许人?更不知道还有“寒食节”的说法!在了解这些民俗节日之后,许多学生感慨万千,“原来传统的民俗节日也这么有意思”,“我们的节日一点也不‘土’啊”!
(三)精心策划,成功原来也不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主题教育活动都不可能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搞定的。在每一次活动之前,我们都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召开相关策划小组和活动小组的论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往往是一项活动实施之前已经开了十几次相关人员工作会议,从校长到各职能部门,从班主任到学生,从家长到社区,力求使策划精心、组织到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当师生在充分享受传统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时,每当校外参观学习人员感慨于我校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越办越成功时,我们知道:只要精心策划,成功一点也不难!
(四)积极实践,使学生自我发展
正月十五元宵夜,学生自己拟春联、写春联、制花灯、猜灯谜、包元宵;清明时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的故事,自行设计踏青路线、栽种梦想之树;八月十五月圆时,学生自撰诗文、积极排练,吟诗赏月、怀古思今;九九重阳节,各团支部深入居委会、孤寡老人家,陪老人们聊天、宣传世博知识、协助打扫卫生,为老人们献上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小合唱、诗朗诵等节目……
“自育育德”、“自治治事”、“自养养性”、“自学学问”是我校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的一整套颇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四自教育”的核心当然是在一个“自”字,因此我校所有的学生活动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随着“四自”教育的不断推进,我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机制不断完善;体验活动不断创新,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校内外的规范水平正在逐年提升。尤其是在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自我发展的能力更是不断得到提高。
(五)及时总结,反思之后渐完善
曾有人问孔子,谁是最优秀的学生,孔子答道:颜回。人们问为什么?孔子答: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所谓不贰过,就是不在自己第一次摔跟头的地方摔第二个跟头,要做到“不贰过”,就离不开总结和反思。
对于松江一中德育人来说,每一次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行为,这在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实施过程中用照相机、摄像机、手中的笔如实记录活动的每一个瞬间;活动结束后及时请相关老师、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举行征文比赛、摄影比赛、DV作品比赛;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将所有过程性的资料汇总、集结成册;德育领导小组成员每周例会上均会对德育活动进行反思性总结,每一次研讨会总是围绕“本次活动的得与失”、“我们如何能使这项主题活动效果更好”等话题展开讨论。正是有这样的不断总结反思的勇气和习惯,我校“传统民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每一年都会在完善上一年活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参与者对主题活动常看常新,使中华传统民俗节日对当代中学生充满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傅谨在《传统节庆之魂何时归来?》一文中言道:“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去过元宵节时,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些有关习俗的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民间节日及其喜庆传统得以恢复,体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于民间习俗与习惯的尊重。重建我们的生活与文化、历史与价值是如此之重要,呼唤传统节庆之魂的回归,正是当务之急”。
是啊!呼唤传统节庆之魂的回归,正是当务之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2010.10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25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2 次   
     

    校园开放日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