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校园霸凌举报信箱
网上选课 问卷
信息公开
发表文章
百度搜索
管理平台
联系我们交通指南友情链接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汇中路601号
学校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57822996
电子邮箱:sjyz@sjedu.cn
学校网址:www.sjyz.sjedu.cn
* 校长信箱* 支部信箱
关于本站网站地图版权申明更新缓存
 


折叠
左侧用户区
展开
左侧用户区
教学改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打印此文
 松江一中.net > 专题网站 > 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 2009-201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创建 > 第一部分:基本指标 > Ⅲ 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Ⅲ-4 教学工作 > 教学改革 >> 正文
听课有感
更新时间:2010/12/13  作者:本站原创 佚名  阅读:29271次  
让生活之风吹进课堂
——听《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有感
史桂兰
   如何让听课的学生如沐春风,乐于接受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这是所有优秀的老师思考的问题,周慧瑛老师的这一节课,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打开了一扇窗。
收获之一:舍近求远不如由近及远。作为老师,总是希望给学生找许多最新的、最热的素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些素材对于上好一节课而言并非是最优选择。周老师在讲解遥感技术时,准备了两幅松江一中的遥感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奇的目光,接下来讲解遥感技术及其特点就水到渠成。这两幅图片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他们原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往往课堂内容越是接近学生,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让他们觉得是触摸得到的知识,既让他们觉得真实,也让他们觉得有用,如此,怎能不跟随老师到知识的海洋里去探个究竟,以便获得本领?
收获之二:爱课堂更要热爱生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去学习知识,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作为老师,潜心于教学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享受生活的权利则难免有些本末倒置了。既然所有的知识来源于生活,那最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之还原到生活中去。而且留心生活会发现有许多可用之才。周老师在讲解全球定位系统前播放了一段精彩的视频。内容是赵薇在舒琪的帮助下逃脱了警察的追捕,而其中的秘密武器就是GPS定位系统。截自电影中的这段视频画面惊险,刺激,这对于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随之讲解全球定位系统是什么,优点有哪些就很容易为学生接受了。由此可见,看电影、听音乐、聚会等享受生活的过程和教学并不违背,教师的生活阅历也是一种备课,教师越接近生活,课堂就越走近学生心灵。可别忘了,现在的学生最更得上潮流了!老师又怎能落伍!
收获之三: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当所学的知识能够被运用到生活中时,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周老师在课堂结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面对日益拥挤的交通,我们可以如何利用3S技术来寻求解决对策?”这一问题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重要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关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不是死读书。这种学习导向非常好,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的必要,又能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生活。
周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会有许多不同的收获,而她这节课体现出来的生活气息无疑让我在思考过程中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开一节课对于开课者是收获,对于听课者又何尝不是?!
   
                                                  2009年6月19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听赵梅娟老师课有感
张智梅
上好课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也是教师价值最好的体现。上好一节课,也许很容易,而上好每一节课,就有难度了。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常会发现一种现象:课的雕琢的痕迹太明显,与教学中的常态差别太大。上好每一节课,哪些是关键呢?
赵梅娟老师的课朴素、自然,让听课的学生学有所得,让听课的教师听有所得: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清晰呈现出来。
  一、将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对社会现象做理性思考的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使教育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赵梅娟老师把《宏观调控》这一节课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社会背景下,选取我国2009年经济形势、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及我国的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等教学资源,将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密切相联系,有助于减少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课堂教学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选取的材料要用一条主线统一起来,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服务。课堂中资料的选择是一门大学问,选择什么资料、选择多少资料、资料与资料之间的关联度如何,选择的材料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最佳的选择,材料的时效性如何,都需要关注。这背后是一个教师对资料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对材料教学不断摸索的过程。单有这些还不够,课堂中材料的使用还必须有一主线紧密相连,才能让你选择的材料为教学“增光添彩”。 赵梅娟老师用“保增长”做为主线选取和组织材料,虽然选取了诸多材料,但“神不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认识社会。
再次,要关注课堂的动态进程,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师师与学生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能及时地捕捉这些教学瞬间,深化和引导给学生留下启迪。赵梅娟老师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在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她机智地发现问题,并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引导:为什么,不利影响是什么,政府该怎么做、我们个人该怎么做。这个环节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行为引导,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普通公民的行为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上好每一节课,还有很多重要的方面,但追本溯源,说到根本,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源头”。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爬坡的过程,练好内功是我不懈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9年6月17日
 
               以“气”统帅,追求文言教学的和谐之气
                             侯云频
   常说一篇好文章应当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即文章的内涵思想,形式指语言辞章的运用。应该说入选课本的文章基本上文质兼美,但我们授课者往往会只关注其一,忽视其二,最终使得许多好文章被人为“埋没”,这种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严重。因为文言文教学在疏通句意上得花费不少时间,更何况文言文辞章之美和现代白话文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教师通常认为,教授文言文只要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主旨就大功告成了,很少在其形式的运用于思想意义的关联上有更多深入的思考,所以许多同学根本感受不到文言文辞章之美,反而一味地冠以“烦、难、涩”之恶名。此类现象令语文老师也头疼不已。不过,在2009年3月26日卢碧贵老师的区级公开课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新气象,颇受启发。
首先是卢碧贵老师的匠心独具。他开课选的文章是西汉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选择文言文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颇具挑战性,很容易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而让听课者兴味索然。但他选择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以“气”作为教学突破口,让同学感受这篇古文的形式之美内容之美。他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和“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这两方面。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围绕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和欣赏文章气盛的艺术特色展开,令人禁不住为他精巧而集中的教学构思拍案叫绝。
其次是上课过程的有条不紊和从容不迫,足以形成一种气场。且看他的教学步骤,先读课文的1、2段,初步感知语言的气势。再以点带面,让学生找到全文气盛的句子,加以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品读此文,“琅琅上口,气势酣畅”等这样抽象的术语学生也能一一领会。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气盛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语句气盛的原因,由此归纳出排比、夸张、铺陈、渲染、节奏明快的短句、短语等语言形式对形成文章气盛的表达作用。然后教师以“赋”一言蔽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侧重于对比,从内容上分析气盛的原因,并以观点的出现位置让学生思考此文是怎样做到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的。最后以鲁迅盛赞“西汉鸿文”和“古今第一气盛之文”收尾,教学过程流畅,真可谓一气呵成。
之前,我还听了卢老师上《过秦论》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这两课时是为第三课时做准备的,他采用的是放手让学生回去查资料的方式,而后课堂上由几个学生小老师引领,归纳每一段特殊的词法句法。学生互相质疑,教师及时点拨,教学相长的和谐场面比比皆是。由此,我认识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教师的确应该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字词句的文意疏通上,不能人为地给文言文贴上“烦、难”的标签,而是像卢老师那样善于放手,并巧妙地找准切入点,以学生的现有知识为基础,来破解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感受文言文由内而外的美,从而形成教师、学生、文章三者融合的气场。其间当有教师的妙语连珠,学生灵感乍现的精彩发言, 琅琅书声与声情并茂,学养、人文气息尽显其中……由此,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在文言教学中应该有所突破,以“气”统帅,追求和谐之气,内外兼修,在语文课上展现的个体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巧妙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听秦凤老师《长亭送别》有感
曹会英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折,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
在教学中,如果从戏曲的理论来说,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曲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古代戏曲的语言魅力。这样一来,就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多年来,教授《长亭送别》的教师都是把“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作为教学重点,其结果是把它当作了诗歌来教学,而忽视了戏曲本身的特点。在这方面,秦凤老师的公开课别具一格,她从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入手,很好地把握崔莺莺人物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其中有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较好地处理了语言和思想内容的关系。教学中秦凤老师没有把课文涉及到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教给学生,而是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品味奖赏,多次由学生以不同方式品读课文,没有过于注重对两人对爱情的态度的分析,更没有进行课堂讨论。至于语言教学,我以为可专门设计了一堂合作探究形式的语言奖赏课,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让学生奇文共欣赏,品味到了有“花间美人”之称得王实甫的语言魅力。
第二,较好地处理好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的关系。秦凤老师的内容拓展紧扣课文,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教学中提到:“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第三,在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文研读的关系方面,秦凤老师做到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共运用了四张PPT,没有丢失掉语文教学本身对教材文字的阅读、钻研与感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  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学会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从而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总之,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及时地调整合适的位置。
  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于语文课的思考
傅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些课里慢慢得以明晰。这个学期听课不少,从特级老师黄玉峰到“中学语文教学掌门人”之称的步根海,以及上海中语的中坚黄荣华、邹一斌,我们学校的语文大梁周菊妹、姜雅琴,直至刚任教不久的青年教师。这些课里给我很大启发,以此文梳理下,权做反思。
一、“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于漪)
黄玉峰上课时候对着来听课的于漪,引用她的这句话,要学生认真来体会他的教学意图。我想如复旦附中这么优秀的学生,他还要这么一说,可见语文教学真是“不在其中,不解其味”。
学生对教材的冷漠和老师的热切形成鲜明对比。优质课上的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叫人羡慕,可这是多少时间来造势和铺垫的?平时的课上,当学生被老师激发兴趣有欲探究竟的心理时,时间已经不够了,课后的一冷遇,那些努力就可能付之东流。
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在课堂上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要对这个时间进行调控和把握!
二、“营造生命在场的教学”
    一直对这句话不以为然。难道你的教学没到位,那些学生就是行尸走肉,没有自己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人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联系自身课堂教学,我发现:小组互相合作、探究理解,反应慢的学生往往呆坐一边,默不作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问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 要注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如教师教给学生合作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三:“将解读文本进行到底”
智慧是多元的,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并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教师如何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每次听完课后反思总是很多,如何能把这些反思和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我相信只要在不停的向前走,语文教学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王瑾
本学期初,我校高二备课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松江二中王琴老师的教学公开课《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听课活动,应该说在二中的听课不是第一次,但是我每次都会得到很多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精妙,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用“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方程”是高二解析几何《圆锥曲线》这一章中“曲线与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为求动点轨迹的方法之一,运用定义求轨迹方程是圆锥曲线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部分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有一定困难,因此王老师在完成了圆锥曲线的整章教学后特意设计了这节课,就数学知识的目标而言有:①复习巩固掌握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明确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条件;②掌握运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本堂课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探求事物变化过程中的规律,逐步提高他们在变化的表象下寻求某些不变的特性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寻求问题与条件之间所固有的不变关系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只有帮助学生分析理清问题与条件间关系,才能引导他们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突显重点,化解难点,绝非是简单的讲述所能做到的。从这节课中中我们看到王老师对知识的把握非常准确,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设计得非常精妙,言语简洁而富有活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动态的轨迹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动态效果,合理的使用既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训练,学生双边活动到位,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动中求静”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任务,而最后“变静为动”则是本堂课的一个隐含引申的一个最大亮点。
二、集体备课气氛浓烈,体现出了一个集体的力量
从松江二中的课上课下可以看出,他们学校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集体的智慧,而不是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这节课的设计应该就是他们备课组教师智慧的结晶。即使在课间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也都是针对一个问题的处理经常大家在一起共同磋商,互相汲取各自的长处,指出对方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结果,体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教风。使教师和学生步调一致,学有所得,真正培养出从教师到学生到探究学习的热情,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顺应社会的潮流。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全面提升数学水平
在王老师及二中其他教师的数学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恰如其分地谐调整个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对某些问题的处理在全班展开热烈的讨论,并且要求速度,学生之间积极参与,讨论气氛高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在老师的提问和讲解的时候,不是总针对班级里的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知识,达到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
在观摩和学习了松江二中的教学之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为了教而教,而不是为了学而教,经常会出现针对某些所谓的好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等等不一而足。我想我们学校的各位教师应该会从这次听课之中认真总结经验,善于在学习别的学校先进经验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不至于固步自封,才不至于邯郸学步,才会有自己的特色,形成我们自己的教风和学风,从而走出了自己的新路,成为松江地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样板。
2009.6
 
 
 
 
 
 
 
 
 
 
 
 
 
 
 
听《三角方程解的探究》有感
                            李 萍
2009年6月5日,我有幸听了我组陆珲老师的公开课《三角方程解的探究》,对于这节课,我从内容看:陆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对三角方程解的探究渗透函数与方程、化归与等价变换、数形与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陆老师选取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题目的难度逐渐递进。
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陆老师创设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功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悟自明,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尤其对“数学思想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得更为具体,如何探究、如何联想、如何数形结合?——如为深化学生对分类讨论技能的感受,在探究1、探究2中体现得较好。同时,陆老师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同一道题体会函数与方程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解题实践体会各方法的优劣。
从过程看:真正地实现了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陆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对方法的探究上,作为教师,重在授学生以渔,为此作了很多铺垫,本节课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入手,通过问题的逐步递进,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如对探究4、探究5的教学,陆老师通过教师搭建合适的知识平台,层层深入,师生互动探究所获得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从课堂气氛看:在陆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全体学生都积极地思考,看到了师与生、生与生间思维火花的相撞。
陆老师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中,能精准地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放得出,收得回,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误区,能够及时点拔,拨乱反正,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陆老师自然、亲切的教态,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性和选择性游刃有余,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和锻炼的教学手段,对例题的变式探究,都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数学复习课中例题的再现
                   ——从孙吉利老师公开课谈起
                                                         陈克
近一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适应当前学生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应如何修正、认识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风格?
四月十四日,松江四中孙吉利老师公开课《如何从课本例题中发现新命题》给了我启示。孙吉利老师首先提出问题:椭圆 的焦点为 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 为钝角时,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高二第二册,P50页例4)并与学生一道回顾解法,充分的利用了几何画板明确了结论,唯一的遗憾是他没有发现课本中解法的漏洞。
接着孙老师将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意境:能否将根据本例中的信息改变一个条件(或改变结论),其他不变提出一个或更多有意义的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有改变条件的,有改变结论的,孙老师分类板书。
1、改变条件:∠ 直角、锐角时,点P的横坐标应满足什么条件?直角情况解决问题再明确一些就好了。
2、改变结论:①求 的范围;②求 的范围
3、改变方程: 、 。应用类比思想将进行拓展条件中的椭圆类比到双曲线,将具体椭圆方程变为一般的椭圆方程即变为带字母的一般性问题。
例题本身就蕴含着让学生探究知识的新理念,解题方法又是新教材有特色的“利用向量法”来解决问题,为了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材中又添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考问题“另外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一系列的潜在变化,注定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要在“研”字上狠下功夫。让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思路,孙老师思路清晰、流畅,引导学生探究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挖掘了教材亮点,合理的安排了解题顺序,串珠成线巧妙的处理课本例题,确实应该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造,学会数学地思考,表明数学教学以课本为本才是根本。
听课反思与收获:(1)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后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的动机,从而激发出更加喜爱数学的热情。(2)面对新教材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师,应该准确理解新教材标准,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认清自己肩负的艰巨的、新的教学任务,力求做到与新教材同行。整堂教学研究课,不断挖掘新教材的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研究性学习。整堂课从提出问题探究学生的解题思路到问题的解决;从引导学生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到延伸、拓展新的问题情境;从渗透研究性学习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气呵成,取得了相当的教学效果。经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得到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数学的事实,提出了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索适当的数学结论与规律,体验了数学发现的艰辛与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教学,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性”,要做到“备课有策略,教学有特色”。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要让课堂“活”起来,要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讨论、探索,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奋发进取,故而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
二期课程改革,新教材的实施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新的活动平台,创设了莫大的改革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选择。这就需要我们以理智、勇气和信心来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不断去探索、去实践!
  
2009-6-18
 
 
 
 
 
 
 
 
 
 
巧妙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课堂的灵魂
听《三角方程解的探究》一课有感
                                 丁元忠
这是我校陆珲老师在高一(1)班开设的一堂区级公开课。本节课,教师通过求解两个简单的三角方程复习了最简三角方程的通解、回顾了解三角方程的常见方法;进而切入本节课的主题——由求解方程 到探究 的解的情况以及方程、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逐步渗透函数与方程、化归与等价变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听了本节课,对自己的感触很多。
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高瞻远瞩,不仅要立足课本,更应深度挖掘教材,探究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联系,紧密关注高考动态。纵观本堂课,教师由讲解三角方程入手,以此为背景依托,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探究学习了三角方程和三角函数、三角比和不等式等跨章节内容的联系和综合应用。通过这样一节复习探究课,学生不仅对于各章节的内容再一次得到了温故,而且对于各知识点在综合问题中的应用以及自己对于综合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应对能力也有了进一层的认识和提高。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典型症状便是“死读书”——对于做过的原题能了然于胸,但对于一些新题则往往无计可施,而类似于这样的综合复习探究课其重要作用之一正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期开展这样的课程或许正是缓解“死读书”这类病症的一剂良药。
当然,开设这样的一堂课是相当不易的。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教材的研读和把握。纵观本堂课,就其内容而言,都是载自或改良于一些高考的问题。而对于此类问题的改动,就要保留它的要义,又要切合教学要求,其本身就是极有难度,陆老师评课自述中也透露说,对于 ,若改为 就会导致无解,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课堂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其根本上要追求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切实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如果一味求难而曲高和寡则反而得不偿失。而这一方面陆老师做得就尤为出色。整堂课的问题设计以一个平稳的坡度渐进上升,始终处于自主思考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状态之中。对于每个问题的抛出都给人以看似“意料之外”,确是“情理之内”,许多同学对于各个问题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而教师此时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提醒、点拨和总结即可,切实做到了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整堂课的气氛也非常活跃有序,教学计划安排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完成,这对于探究课而言是极其不易的。整堂课下来,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一堂课下来,不仅学生得到了洗礼,让他们感悟到了知识的精深内涵和联系,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听课的我而言也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资源,让自己明白,在切实落实课改要求和标准的同时,更应时常关注和思考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课题,这无论对于自己的认知还是对于课堂的驾驭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2009-6-25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徐延春
在南洋中学听了二节数学课,我受益匪浅。这二节课都上得非常成功。我就王老师上的课来谈谈我的感受,本节课是新课,课题是《解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示范课,不论教师的教态言语,还是知识点的落实,都无可挑剔。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在于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自觉解决问题,使知识的应用更具综合性和灵活性。王老师首先让同学回顾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然后给出例题:在复数集中解下列方程: .这个方程是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但有两个共轭虚根,学生首先会利用求负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求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是否有另外的解法,由此引出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变化同步的情境,唤起他们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真有趣”,从而产生“我想学一学!”的心理。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数学学习这一活动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尽兴“玩”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因此,数学学习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方法,本节课就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方程 的两根为 ,若 ,求实根 的值。在讲授本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总,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六种方法,而且有的方法非常好,教师也不一定能想到,这样安排,一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二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自己的解题视野也在扩大,从而使资源共享。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听了本堂课,深切的体会到,在教学中,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练习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这样,使学生在做数学练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由感而发,由趣而学,在积极思考与交流合作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使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听《复数的概念》课的感想
姚萍
在李老师的联系下,我有幸到华东模范中学听马老师的《复数的概念》一节课,感觉马老师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透彻地把握教材,对重点把握准确,能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马老师的这节概念课条理清晰,讲解细腻,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采取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递进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发现、讨论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特别在讲解数的发展过程中,从人类对数的需求,层层推进,最后引入虚数单位i。他对复数的实部和虚部的讲解非常详细,对复数的分类讲解很细致,在复数的分类中和充要条件相联系,提问学生当 a=0 是  z=a+bi  是纯虚部的什么条件? b 0  是z=a+bi 是纯虚部的什么条件?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在课堂教学中,马老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马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参与程度高,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了复数概念中的实部和虚部后,请四位同学讲四个复数,请另外四位同学回答这个复数中的实部和虚部,且相互交流,特别对易错的如 是实数作了特别的讲解,使学生对复数的概念与分类能更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在这基础上,讲解例题1学生很容易解决,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流畅,使学生对复数的概念能很好的掌握。
但是马老师的课可能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对本节课的内容作小结。我认为马老师的课从开始的概念引入到例题1结束所占 时间为33分钟,学生做书上练习所占时间为7分钟。如果在前面概念引入的时间约束在30分钟之内,我认为马老师的课的引入从数的扩展开始的,然后又从数的发展过程讲解,这二者可以合二为一,时间上可以节省。这节课是复数章节的第一节课,学生对为什么要学复数,复数数集与实数数集之间的关系,在书上这一章的引言上讲解的非常形象生动,对为什么要学复数及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明白,这段引言不妨请一位同学念一下,其次在引入虚数单位i 后,直接给出复数z=a+bi 的形式有点唐突,如果对 i 这个虚数单位与实数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再给出如z=a+bi    的形式的数称为复数,会更易让学生接受。         
2009.5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听凌清华老师课有感
顾朝晖
       凌清华老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在高一年级开设了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一课。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她运用了逆乡向思维法,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为下一个活动服务,下一个活动是上一个活动的深入和延伸,使最终的活动成为本节课的有效输出。在教学过程中,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在本次课后,我对于同课异构活动的要求和如何上好阅读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课异构的原则是,相同的具体目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文本阅读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阅读策略,但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要具体,以下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这些目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通过衡量是否完成了预设目标来进行检查。要求教师正确定位课时,并在各自备课前对课文有统一的理解和分析,如:课文的分段等。
课文一定要熟读以至背出,要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必须要读透文本,放低对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读,跟着学生的情况走,并不一定赶完任务,未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转换成作业。
研究如何在学生不能回答到自己预设的答案时,去用多变的方法和语言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请其他同学代替,即要进行对学生的追问和交流。ppt上的答案尽量不要全部预设,应该是开放的答案。
设计活动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采用逆向思维法。问题的设定要严谨和准确。
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很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理解,不是为了得到结论,而是注重过程与体验。
明确第一课时主要为了得到a general idea;clear the obstacles to understanding。第二课时应注重文本和语言点的结合,从注重语言结构到意义,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students’ thinking and reading。
我们要将这种教学方式转换成日常教学,不能拿到文本就将它拆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而是保持它的完整性,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阅读技巧(解题技巧)的同时,逐步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课上思考和推理而不是简单记忆,提高学生兴趣,不再死板地学英语。(以阅读带动教学,而非语法)因此我们要加强备课组的团队精神,并使同课异构活动成为一种带动我们整个教研组一起进步的一种常态的手段,积极参与。
 
 
 
 
 
 
英语教学中的巧问巧学
王梅蕊
最近,我聆听了David Xue的一节题为“A Practical Joke”的公开课,体会如下。
一、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薛老师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大量地运用了问题教学的方式,比如在导入部分,为了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a practical Joke,设计了几个智力测试,采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在scanning和information seeking等环节也大量地采用了问答题的形式。由此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以及在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1、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
2、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应该允许有拓展或延伸,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的答案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到,那么就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与想象力,要知道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3、薛老师的提问教学采用的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尽管能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但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主体地位。所以,老师不妨可以改变体温方式,比如说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回答,或者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然后由老师来进行回答,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比如在薛老师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听来补全某个段落,老师不妨可以让学生根据空格先提问,如What kind of word should be put here, a noun or a verb?等等,然后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消极、被动地吸取知识,这抑制了他们的成长。当代英语课堂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并认为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激活课堂生命、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复述课文的有效性
薛老师在课堂的后半阶段,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以及关键词和句对课文进行复述。他让学生在五分钟内进行小组讨论(四人一组),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复述。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只有一个同学进行了复述,而且没有老师的点评,没有更多学生的参与,好像这个活动结尾很匆忙,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篇课文是一个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人物比较多,所以老师也许可以采用角色叙述法来复述课文。
现在教材中比较多的题材是故事性或戏剧性的文章,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描述。比如在A老师在主题为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阅读课上,就运用了这种复述方法。The Phantom: He was ______ and had to wear a _______. He ________ leave home and lived on the ________ beneath the Paris Opera House. He loved ________ and had a wonderful ________.Christine: At first, she ______ his help and _____ listening to his voice. When she saw the Phantom’s face, she was _______at it. Then she was ________ for his suffering. She understood his ________ life.在把握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担任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填词法的形式叙述故事的发生经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中,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复述方式比较适合高中阶段低年级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听母校陈蓉老师一课有感
钟梅芸
第一次去朱家角中学听课,因为校舍是异地重建的,印象中的小桥流水的母校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学校是正在创建中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多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听了英语老师陈蓉的一堂课,母校扎实的教风又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感觉。陈老师很年轻,听说教龄不足5年,以这样年轻的资历上出如此老练的课,着实让我感到惊讶与佩服。陈老师上课的内容是阅读技巧的教授。有别于以往阅读技巧开课常见的skimming与scanning的教授,她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即猜测词义,但就是这么小的一个技能,她教授得非常具体、到位和实用。
陈老师先是帮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的技巧,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么做即复习了先前的知识,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和引导。接着,她就开始讲授本课的内容,即通过上下文线索来猜测词义。总共介绍了三个方法:Additional Explanation; Synonyms and Antonyms; Language Situation。她对每个方法的教授都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推导出规则,然后再给予练习加以巩固。最后一个活动是综合练习,即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猜测词义方法来猜测难词的词义。
听了这堂课,我的感受很深,现具体点评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目标是教授学生猜测词义的技巧。构词法是学生上节课学过的,在本课是作为复习引入,所以本课重点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从三个技巧入手:additional explanation; synonyms and antonyms; language situations。
二、教学内容实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每年高考英语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猜测词义的技能教授。应该说这个选题切入口虽小,但很实用,能切实教给学生这方面阅读的技巧,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有的放失而不会束手无策。
三、教学过程清晰。陈老师先把学生学过的猜测词义的一个方法,即WORD FORMATION复习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再引入新的技巧即CONTEXT CLUES,从三个方面逐一传授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训练,最后是通过技巧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对所学的技巧有个巩固。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边练,很容易掌握技巧。
四、老师引导耐心。在陈老师所给的例子中,有的是有点难度的,而且技巧是刚学的,学生一下子很难顺畅地使用相应的技巧来解题,但是陈老师都是很耐心地帮助引导,使学生充分理解解题的思路。
五、学生参与积极。说实话,阅读课是很容易沉闷的,但是朱中的高三学生表现是很出色的。他们在讨论中热烈参与,在发言时举手踊跃,这在高三学生中是不多见。
对于这次听课,我的感想颇多。我是朱中毕业的,朱中老师的扎实教学我是深有体会的。但是现在是以同行的身份去听课,作为有8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我看到了更年轻教师的潜力。我想正是通过听课交流,让我们能有机会了解同行之间,学校之间的水平差异,取长补短,改进教学。
 
 
 
实用的高三语法复习课
                 ——听松江二中葛韵华老师的课有感
                               王莹
去松江二中听过很多节课,但首席教师葛韵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受益匪浅。总的来说,葛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完全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很明确。众所周知,语法课是比较容易枯燥乏味,但葛老师的语法课却设计的非常的流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复习语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葛老师的这节课有四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导入简单,直接,有效。很显然,每节课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主题是复习倒装,所以葛老师一上课就结合实际说,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学生说,紧张。葛老师说,我也是。(So am I.)简单的就事而论的场景对话很巧妙的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思路清晰,有大局观。一上课葛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上本节课的主要的上课内容包括三个环节:倒装的定义,用法和操练。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思路很清晰,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以及本节课的进展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与教师配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语法教学大多为灌输式,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语法规则,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状况,效果不佳。而葛老师却先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例句,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则。毫无疑问主动的归纳总结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法规则。
生动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实例。语法规则的传授必定需要大量的例句来诠释,所以例句质量的高低往往会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语法规则的掌握。葛老师的例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能让师生之间有更好的沟通。例如,葛老师说我知道你们都盼望着寒假的到来,我也是。(You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winter vacation,so am I。)而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就全班同学一起就倒装句翻译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正是葛老师自创的对班级现实情况的介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让学生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这一节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还是对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值得肯定的。勿庸置疑,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高三语法复习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倒装的语法知识,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在高三的英语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
 
 
 
 
 
听“同课异构”活动中王剑的课有感
顾国平
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高一,高二的同课异构英语教学探讨,听了同事们的精彩教学,其中王剑的课,课题为《The Sydney Harbor Bridge 》,给我印象很深,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整堂课构思完美,层层推进,让人赏心悦目,以课本为载体,给学生大量的信息,突出三个目标——语言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对文本表层理解进入到深层,从基本词汇到运用,扩展到核心词汇,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教学过程,并把它作为一个铺垫去启发学生的学,注重会学能力的培养。
听此节课,也让我更加清楚,也更坚定了,每堂课作为老师,应该不但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应强调长远的一个目标。作为学生,应该明白,从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然后,懂得如何去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教学角度还是从学习角度看,都应以表层推广到深层,并努力挖掘课本的有效性,再推广作业,这样,教学才能做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通过这次活动,作为老师应该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去读,跟着学生去做。第二,设置问题要严谨,正确。 问题要有层次性而且要有针对性,要有逆向思维性。要考虑到不能达到预设的问题时,如何用精练的语言和方法去改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问题时,也要进一步的追问,这样师生有了互动。第三,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地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老师和学生要注重阅读的过程和体验。第四,体会作者要想表达的思想,不要只会背,只会记,学会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从教学角度还是从学习角度看,都应以表层推广到深层,并努力挖掘课本的有效性,再推广作业,这样,教学才能做到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一节巧妙的翻译课
           ————听华高沈勤老师讲课有感
    黄艳
    今年我们区英语公开课都有了针对性,高一,高二,高三个就自己年级学生学英语的水平和重点,就公开课的开课内容做了主题的规定,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好,尤其对于我们年轻的教师,这相当于一次教学的培训。我有幸听了华高沈勤老师的一节高三英语翻译课的教学,沈老师这节课通过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引入,着重于模糊主语四种不同的句型结构,并结合不同的操练方式,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中英文之间的一些差异。 通过本课,学生收益很大,而我也觉得受益匪浅。
   首先妙在切入点好。沈老师选择了模糊主语句型的翻译和训练。这在英语高考中经常的出现,而且时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因为中文和英文的习惯用法的区别,学生们往往会直接按照中文习惯翻译英文。比如沈老师例举的一个例子“该村方圆十里没有人烟”,学生们往往会按照中文习惯翻译成“The village has no people within ten miles kilometers”,沈老师通过一些句型的归纳和整理让学生明白了在翻译句子时如何正确迅速的找到主语,这是翻译的一大关键。
    第二,妙在形式多样,重点句型的操练非常的到位。沈老师整节课分了四个部分。It 做形式主语,祈使句,there be 结构和用被动形式。沈老师分别就模糊主语翻译中的一些常见的句式进行了适度的操练,同时结合历年高考中所出现的句子,有重点有难度
    第三,妙在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在第四部分用被动句时,沈老师用过去考试中学生所犯的一个错误引入了在有些模糊主语的句子中用被动的内容。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渴望,从而加深了对这类句子在翻译中需要注意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此外,沈老师的课引入自然,精彩多样化,口语非常的流畅,而且语音语调非常的美,对学生的引导非常的到位,听这样的课对于老师来讲是莫大的享受,而学生也在这种优美自然的课堂环境中主动的习得了知识,怎一个妙字得了。
 
 
 
 
 
 
 
 
 
听“同课异构”活动凌清华的课后感
杨婷玉
在3月底4月初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英语组展开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组内几位教师的风采与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听到了专家何亚南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在高一的展示课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对于第一课时的不同诠释,而高二的老师们又针对第二课时展开了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大致一样,但老师们的思路和切入点都是各自不同的,但是虽然角度不一样,却能达到一样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让我觉得思路大开。
当然,在那么多的展示课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凌清华老师的关于“Sydney Harbor Bridge”的第一课时,吸取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明确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不同。第一课时,就是要做到有效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消除理解中发现的障碍,而且生词的解决方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选择近义词、简单解释或者借助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而第二课时则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并且对文本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语法点进行分析。
2.  熟读文本是关键。原本总以为把一个文本读上五六遍, 自然就会明白该如何教授,可是通过何亚南老师的点评才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文本后,教师不仅能深层次的理解文本,抓准难要点,更重要的是在每每品味文章一遍之后,总会有新的思路和火花,这无疑可以帮助老师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念。
3.  还学生思考的空间。作为年轻教师,有时候总避免不了这样一个通病---急于求成,总是担心学生无法正确回答问题,所以总是迫不及待给学生提示,可是殊不知,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务必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品位文本,并且思考仔细问题, 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reading, thinking以及reasoning。
4.  提升提问策略。想要学生能回答正确,无疑要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因此,提问策略也是一种艺术,问题一定要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且为教学目标服务,尽量引导学生往教师想要的结果去,而非简单的让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坐下,要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引导,并借鉴追问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这就考验教师要学会逆向思维,从想要的结果反推,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与相关问题,当然还要避免重复活动,要使每一个活动做到环环相扣,并且呈现一种递进的效果,为最后教学目标的产出服务。
6.  注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作为语言类学科的教师,培养学生懂得欣赏文字美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刻的阅读活动,使得学生在每一次阅读后能体悟到作者的情感色彩等,同时能鉴赏文本中出现的优美文字和语句。
通过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可以这么概括,“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使我知道了该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以上的各种感悟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
 
一堂生动的英语课
                                                  陈贤
春光明媚的三月,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感触很深。尤其是对高一凌老师的课——《The Sydney Habour Bridge》,更引发了我对不同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较深层的思考。
首先说说第一节凌老师的课,凌老师的课以作者攀登Sydney Harbour Bridge的过程为主线,将它分成了三个阶段: Before the climb, During the climb 和After the climb,并让学生以此为主线,来进行段落的划分和在攀登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作者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走近了Sydney Harbour Bridge, 又体会到了一种情感的升华。凌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1.容量大但条理很清晰,过渡自然流畅,设计巧妙新颖,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2.教学目标很明确,每阶段的重点,词汇很突出。整个过程,四分之三的时间放在阅读上,如划分段落等。3. PPT.的使用很恰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很恰当。而
通过这堂课和何亚男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以下几点粗略的想法:
一、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
我们说教学有法而无法。有法在于我们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等进行我们的教学,还在于我们知道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所有这些都是教学中共性的东西,而共性的东西往往无法鲜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有别于其他的东西。这时,我们就说,教学还需要进入“无法”的境界,即我们不可能要求许许多多的教师的教学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情况,鉴于每个人的个性的差异,我们无法将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的教学归结为一个同一的模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时,我们就必须承认,只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就如同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东西的道理一样。
我们知道人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无限的发展潜质,萨特说:“人不是他现有一切的总和,而是他还没有的东西的总体,是他可能有的东西的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的高度呈现出不同的情况。我们常说,每位教师应该呈现出自己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什么时候才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处,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现,因为有一个对象在与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有鉴别。这时我们可以说,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积极的可能。
二、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差异。
我们决不认同教学是工厂流水线上同一模式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是绝对的,古人不是说人不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吗?各个方面决定了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在同课异构中,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用、课程理念的体现等,教师们不同的观念在进行碰撞与融合;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从而体现出教学无限的发展与变化。
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理解做出的教学行为的差异;它更重要的体现在于对于人的差异的尊重,体现出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里,不同的教师出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不同的考虑,产生不同的构想,进行不断变化的实践,不同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同课异构最终彰显人的价值。
同课异构中的种种差异最终成就了人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彰显了人的价值,这是同课异构中人本理念的切实体现。我们知道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如果我们着眼于一节课、一个课例的研究,只是想着把某一节课弄好,那只是在治标,没有治本。我们不是要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水平,而是要整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惟有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帮助教师从根本上改进自己的教学。因而,一切同课异构活动,都是围绕“教师”、围绕“学生”在开展,都是围绕“人”在开展,是在不断扩展“人”的视野,不断丰富“人”的变化,不断创造与实现“人”的发展的一切可能。
总而言之,此次教研经历,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我们不但能从几位设计者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想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因此,在以后的备课、上课中,我将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用好教材,并努力尝试着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选择出最优最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觉得,此次教研经历,对于我的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收获很大,受益无穷。
 
 
 
 
 
同课异构之反思
                                      龚欢
   09年的4月对我们整个英语组而言,是非同寻常的一个月份。3.31和4.7两天分别举行了高二和高一年级两个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其形式之新颖,参与人数之多,辐射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由于上海市特级英语教师何亚男老师的全程参与和勤囊传授,使我们有机会真正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交流、答疑、解惑。用公开课的态度将常态课的模式呈现,再经过专家的点评指导,使整个教研组都受益匪浅。我想这是本次同课异构最大的用意和意义。
首先,是听了5位组内同事异构同一课程之后的感想。所谓“同课异构”即是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课时,以正确的教学定位为前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不同的教学过程,达到一致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相同的一个教学任务,在不同授课教师的理解和设计之下,是可以如此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比如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The Sydney Harbor Bridge(悉尼海港大桥)一课的第一课时。郭群老师以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connector(连词)为主线对文章结构加以剖析,同时又巧妙灌输给学生高三时可以运用的写作技巧;凌清华老师则完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课文内容,以作者攀爬大桥的时间点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带领学生疏通,理解课文大意;黄满梅,许风梅两位老师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了异曲同工却又殊途同归的效果,使我在整个听课过程中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高二王剑老师以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为阅读素材,开设了如何上好阅读第二课时的内容。尤其是在最后5分钟的阅读产出环节上,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兼具实际可操作性和能力突破性,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些体会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学是门艺术。在这2天的听课过程中,我经常自我反思着这些问题:如果我是授课教师,那么我会怎样设计这一节课?会和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想法?又有哪些教学环节是我预想不到的?在同样一块白布上作画,我呈现的图案会有多漂亮?这些是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带给我的最大思索。
其次,是以“同课异构”这一展示平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所获得的感受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往我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安排过多内容,或情感技能目标设定的过于笼统和空泛。在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何亚男老师十分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强调必须是具体、明确,紧扣40分钟的教学任务。比如在分析王剑老师的教学目标learn some of the patterns时,何老师就一针见血的指出目标针对性不够明确,应该更为具体的罗列出需讲解的language structures, points等。专家对细节的注重和教学态度的严谨让我感受到教书、教好书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2)教学定位的准确。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高一、高二备课组分别对怎样有效阅读的第一、第二课时进行了研究展示。第一课时的任务主要为引出话题,通过skimming, scanning等阅读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障碍。相比之下,第二课时则强调在学生对文本既有的general idea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阅读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文本,疏通文章中较难的句型结构,并加以操练和运用,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其语用意义的目的。
3)教师的角度。第一,在上任何一节阅读课前,教师自己必须先熟读课文。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读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更为精准的获取阅读信息;当然同时也应避免闭门造车。我们常说,一千个观众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相同的一篇文章,经过不同学生的阅读自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因此教师的理解不能取代学生的答案。在上阅读课之前,以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能力为出发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第二,教师必须以充分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阅读,发挥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体会到英语语言中蕴含的美丽和魅力。第三,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预设太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挥和撞击。因此,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它的技巧性,同时又做到兼具多样性和有效性。对于学生反馈的阅读信息,则一定要善于引导并加以追问,以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培养他们从reading到thinking再到reasoning的能力推进,同时体现教学的灵动与应变。
最后,是何亚男老师带给我的收获和感受。这次的“同课异构”活动使我真正有机会走近专家,解读专家对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要求。何老师每次的评课都可谓字字珠玑,看待问题清晰明了,指出不足深刻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何老师每次都会从实际教学的角度进行指导点拨,如此这般指点迷津,倾囊相授,让我不仅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的收获,更真正感受到了大师的能力和魅力。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若能把在这过程中学到的技巧和体会到的感受运用到将来的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中,那么我想活动本身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便在于此了。
 
 
 
 
 
 
 
 
 
 
 
 
 
《电磁振荡》听课感
    陈海光
12月16日在江苏的启东中学听了一节高二的物理课------电磁振荡。这节课教师从以前研究过弹簧振子、单摆在做简谐振动的基础上,分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只与其本身的条件有关(轻弹簧的劲度系数k和振子的质量);单摆的周期只取于摆长l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而与其它因素无关。引导学生联想分析LC回路中的振荡电流的周期(或频率)由什么因素决定?电感L、电容C的大小对振荡的快慢有怎样的影响?与电容器带电量的多少(或电压的高低)有没有关系?等问题.通过演示实验(改变LC回路的电感L或电容C),观察振荡电流的周期、频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归纳得到L大、C大周期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及理解能力.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指出:振荡电路里发生无阻尼自由振荡时的周期和频率叫做振荡电路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观察方面:启发学生应观察什么?(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选用不同的L或C值,发生电磁振荡时,电流表指针摆动的快慢程度(周期和频率)与L、C值的初步关系是什么?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得到:1、电容C不变时,电感L越大,振荡周期T就越长,频率变低;2、当电感L不变时,电容C越大,振荡周期就越长,频率变低。换用不同电压的电源,当L、C值不变时,表针摆动的快慢程度相同(仅摆动次数不同)。抓住分析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电场能和磁场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以及它所对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量间的关系.利用图分析判断电容器C正在放电,当t=0时,C带电量最多,两板间电压最大,电场能也最大.而此时磁场能最小(为零)。对应的电流、磁场能、电流、带电量、电压、电场能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节课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1、作为办学效果突出的一所学校如此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超出我的想象,取得超出想象的成绩也就不难理解,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坚持常抓不懈,特别象我们这样的中等学生。2、学生的学案的使用,对引导帮助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能够起到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利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尽管教师年轻,但教师课堂的严谨、务实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优美板书及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对二期课改理念的渗透,为整堂课的精彩、圆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积极有效的。进一步体会到:实实在在搞教学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才能有好的创新,教师才能真正有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有多厚实,山峰才可能有多高。
 
 
 
课改气息扑面来,上海再添新亮点
  --------关于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的评课感受与思考
乙夫杰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2008年11月在天津圆满落幕了。如何推进课程改革?全国的课程改革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作为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上海市,又将向全国呈现怎样的教学理念?本届的大赛无疑被看成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导向,同时也是参加课程改革的省市,对外展示课改成果的舞台,尤为引人关注。另人高兴和欣慰的是,今年的物理教学大赛好课纷呈,尤其是上海代表队选送的那节高中物理课,很好地体现了上海二期课改的新理念,荣获一等奖。
    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念。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经过层层选拔,能够代表各省、直辖市初、高中课改优秀成果的64位选手参加角逐。我作为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物理教学大赛的加权评委,全程参加了高中组的听课、评课和打分,听到了全国的许多物理教师高水平的参赛课,使我深深体会到经过多年课改大潮的洗礼,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正在成为老师们具体的扎扎实实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在我们的课堂里成为现实,课改新理念普遍被接受。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灌输式教学被教师引导和参与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所取代。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我们的老师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践着这一理论,老师能够较好地运用新理念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我所在的比赛小组参赛的每位老师都是在课的开始分别创设了一个学生熟知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猜想、实验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发现规律,自主建构新知。老师则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素质提高。我听课的老师尽管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但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同时老师们都心甘情愿地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退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次大赛中,参赛老师都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师在导课时能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和教材中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有的从游戏开始,有的设置悬念开始,有的从学生亲自动手获取感受开始,有的从视频和图片开始,大部分老师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能够很好的运用类比、等效替代、控制变量等方法,说明了老师们能够自觉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开发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我在听安徽省滁洲中学胡忠国一节物理课《力的合成》时,胡老师能较好地处理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在做力的合成演示实验时,碰洒了水桶里的水,无法再做等效替代实验,他不失时机地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暴露出来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帮助,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不能继续做下去的实验,就不能以“在误差范围近似相同”来欺骗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教者也自觉地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肯定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上海选手采用思维引导教学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学,本次大赛中呈现新亮点,尤其引人注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讲明白什么,而是要求老师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应放在学生怎样去学?学生怎样才能比较容易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怎样调动和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最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本次大赛中上海市进才中学的王老师的那节《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能力立意上精心设计的,得到与会评委的一致好评。在本次大赛中,有四位老师上的都是这节内容,这四位老师的课堂中,有的实验操作设计是亮点,有的是实验器材的新发明是亮点,有的课题引入简洁有趣是亮点,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立意上是亮点,整节课始终以一个个环环相扣问题展开,利用问题驱动,从引入,到实验设计,到板书全都是以问题设置的形式呈现,如何定义安培力?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学生猜想)?如何判断安培力的大小(没有测力计,学生提出观察通电导棒的启动快慢)?如何判断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提出改变电池的节数)?如何改变B的大小(学生提出移动磁铁的位置)?如何改变L的大小(有的学生提出导棒放在轨道的不同宽窄处)?如何研究F与B、L、I的定量关系?等等。以一个一个逐步深入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整节课设计得非常流畅,学生把一个个问题都能解决了,整节课也就完成了。老师设问的方向明确,切入口都非常小,做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由于老师点化得当,指向明确,学生对所提的问题,都有法回答,学生之间要交流什么,要动手做什么,都非常明确,因此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想出了许多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好方法,实验简单有效,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提供的还要好,学生头脑中产生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原本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变成了的人人参与的思维实验。王老师的这节充分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和宗旨展开,突出探究这条主线,科学探究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主的抓住自然事物、现象去进行探究,获得知识;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尝试科学家发现原理原则所经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既然物理的学习要注重探究,那么学生必须有问题可探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处理,每天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做到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每节课讲得好,不如问得好,因为前者是以教师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注入式,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并逐步融入我的教育教学中,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就应该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并提供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材料,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比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进行探究、验证,让学生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有利于学生发展认知结构,上海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如果我们的教育各级各部门,都能够紧紧抓住教改最基本的问题---教与学;最关键的领域-----课程与课堂;最核心的因素-----教师,有理由相信,充满浓郁课改理念的好课定会源源不断的出现,真诚的期待,下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更精彩!
 
 
 
 
 
 
 
 
 
 
 
 
 
 
 
 
 
 
 
 
 
 
 
 
 
新教师给我的启示
石波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和二期课改任务的不断展开和深化,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和知识结构的更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理念,且在教学同时进一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已日渐成为教学教育任务中进行渗透的主要环节。我们中学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阶段有效的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学阶段,使学生学会必须的生活和实践技能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显然授课过程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相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的把握和充分体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学期有幸听了几位年轻老师的公开课教学。有青浦区中学的教师也有本区兄弟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详细关注了本校倪菊兰老师的区级公开课教学。从课题立项、教学设计、教学操作过程、试讲直至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教学,从中充分体现了一个年轻教师成长的艰辛,对物理教材教学把握上的理解和突破确实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思考和时间的积累。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针对新一代的学生,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为直观和形象化。对学生存在各种问题的全方面思考,小实验和生活事例的精心挑选和准备,教学进程梯度的合理把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和应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活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真是得我们有些年龄老师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从几节课的学习中感觉到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即授课前的认真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学生的理解上偏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延续性问题等等。教师的教态常规都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显然公开课教学为培养年轻教师构筑了一个成长经验积累的平台,同样也使我们听课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即使授课者提高,使听课者受益。
当然有一个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公开课教学可能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准备,那教学的有效性将如何把握和保证又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了。
 
 
 
 
 
机遇+能力+努力=成功
                          ——听马月波老师《从化肥认识铵盐性质》一课有感
王 灿
2009年4月9日,徐汇区南洋中学举办了一次区级德育论坛和教学展示活动,而且很荣幸我校化学教研组与南洋中学化学教研组就此结成了友好教研组,活动中双方各派出了一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我们组派出的是马月波老师,上课的共同主题是《铵盐》,马月波的课题定为《从化肥认识铵盐性质》,我听了马月波老师的试讲,也听了她的正式上课,感想颇多。
随着市、区、校各级领导对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我们学校的老师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我们可能有许多老师会有机会到外面上课。如何抓住这种机遇,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我想小马的这节课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下面结合我到郑州上的课一起来谈谈我的体会和感想。
一、珍惜机会,全力以赴
虽然上公开课的机会我们总是可以努力争取到的,但是到外区县,甚至到外地上课的机会我们还是比较少的,如果能得到这样的机会,那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小马这节课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态上远远胜过南洋中学的小潘老师,取得很大成功,除了与她良好的个人教师素养分不开,还在于她认真地对待了这件事。据我所知,她动了很多脑筋,翻阅了许多杂志,也上网找查了许多资料,所以她课的切入点跳出了常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9年3月份,我也有一次机会到郑州上课,但我的准备和重视程度就远不如小马。由于过去我对外地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太了解,我总觉得上海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应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到了那儿后,却发现并非如此。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当地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非常多,也非常重视这次交流活动,并且对上海来的老师的课很期待,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于是到这时我才深刻感受到:这次我是不可以失败的,我代表的是上海。于是我非常后悔之前为什么不再重视点,好好想想,让课更加完美些。
二、时刻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到外面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他的学科基础怎样,上课老师很难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作些实地调查,了解将要面对的学生的学科基础如何?实验操作能力如何?该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怎样的?进度如何?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学校的条件、设施如何,等等。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时刻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培养并提高教学机智
由于到外面上课,往往都是借班上课,甚至用的是当地的教材,所以,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比如小马这节课上就碰到了:在学生实验中,使用到的试管必须是干燥的,才不会使铵盐沾在试管壁上,但小马未想到的是上一节课小潘也是在此教室中上的课,学生已使用过试管,试管是湿的。因此可想而知,学生的实验效果肯定不好,现象不明确,自然结果的得出也就不可能顺利。我上次到郑州上课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如我上课的主题是乙醇,可谁知当地的学生连烃都还一点未学。如果老师当时不够冷静、沉着、富有教学机智,那接下去的课一定上的很紧张、很糟糕。所以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应是一位教师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2009、6
 
 
 
 
 
 
 
 
 
 
 
 
 
 
 
 
 
 
 
 
 
 
 
 
走近学生的一节化学课
——听刘新文拓展性课有感
杨溢
一个学期过去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会参与一系列的听课活动,每个学期总是会听到一节或几节精品课,本学期也不例外,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赞叹,更多的是一种在思维上的颠覆。
二期课改将我们的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的听课、评课是应该说是最熟悉的,但拓展型课程如何上,拓展型课程的具体模式是怎样的,在我心中还是很有疑问的。
听完刘老师的走近化学消毒剂的拓展性课程,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下面是我听课后的收获:
第一:拓展型课程课堂模式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模式。刘老师利用了游戏模式的这种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模式的引领下,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仅思维活跃,并且与老师的交流是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没听刘老师课之前,我对于拓展型课堂的模式的曾经有过的思考是:课程的内容,但对于课堂模式的思考一直认为是犯怵的问题,曾经设想用游戏方式,可是苦于用何种方式。可以对熟悉的某些谈话类节目、游戏类节目加以整理和转化、利用。
第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是关键,但是问题的引导是核心。在上课的时,一个个设置有效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时需要提些实事的问题,有时需要提些有深度的问题。什么是叫有深度的问题,我认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且能到达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有深度的问题,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了解,还要是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知识点,这一些内容不仅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学要多思考,但更重要需要教师自我的累积。
第三:不论是基础课还是拓展课,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作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时上课过于急燥,不太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本节课上按小组合作进行的,而化学课许多情况下都用小组合作进行开展,刘老师在本节课上跟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在讨论时进行必要的指导,为学生自身获得新知创造条件。
每堂课细细地听下来后,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俗话说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堂设计巧妙的实验复习课
——听沈利华老师《设计测定某工业纯碱(含氯化钠)中碳酸钠含量的方法》一课有感
马月波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手段。本节课是高二学生在学习了三个定量实验以后,运用前期已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理解为有7个环节:研读课题,寻找目标量和可测量→学生第一次尝试,改进已有装置,使设计更合理→学生根据已有化学知识,第二次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法→教师总结归纳三种测定方法:量气法、称量法、滴定法→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总结选择定量测定方法的原则→化学史话,瑞利通过定量实验发现惰性气体的启发。7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脉络分明、达到教学目标。评课时上海市特级教师叶佩玉曾经用“有灵气”来形容这节课,可见对本节课的充分肯定。听完本节课,我也有许多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教学亮点旨在“巧妙设计”
当学生根据已有定量实验基础对本课题进行实验方法设计时,作为听课教师我以为本节课的重点可能就是学生实验设计方法的展示和优缺点讨论。但是课的流程不但没有向我设想的那样去发展,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亮点转折: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多种方法总结归纳出了三种测定方法:量气法、称量法、滴定法,仔细看看,这恰恰分别是我们高二化学三个定量实验的实验原理。这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教师设计的巧妙。
二、两纲教育重在“润物无声”
教师们常常结合两纲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有时候的教育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觉。作为化学史话,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上也适时出现,本节课中引用的化学史话正好是在学生完成了实验设计和实验误差分析后进行的,教师没有进行泛泛而谈,而是让学生中的语文课代表谈。学生谈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注重细节”等等精神,按说已经达到效果了,但此时教师的一句“要有同伴间的互助”更是点睛之笔。要知道学生的个人意识强,缺乏互助合作精神是这一代学生身上的通病,“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化学教学应在“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通过平时的师生交流,关于“初中化学什么最吸引你”这个问题,学生都会说是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教师们虽然知道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做到节节课都有化学实验。除了一学期难得的1-2次学生实验是学生全体动手外,其它的实验要不是教师讲台上的演示,要不就是请学生代表进行个别实验的体验,大多数学生只是调动了视觉神经——看。这其中还不乏实验现象不明显,仪器太小看不清等等问题出现,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这种“抓了少数学生,丢了多数学生”的情况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三两言能够讲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尽量开发一些演示实验、学生通过投影仪观察实验、多开几次学生实验外,像实验设计类的课也可算是全体学生参加的实验,虽然有点“纸上谈兵”的实验特点,但是最起码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我觉得可以多尝试。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和多样的学习方法。要上好化学课,咱们任重道远!
如何处理好化学课堂中的几个关系
《氮及其化合物复习》听课有感
                         刘新文
    5月28日听了王灿老师的市级公开课《氮及其化合物复习》,最大的感触就是王老师在几个关系上处理非常到位,王老师不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教方法。
感觉收获颇大。
    一:问题与铺垫的关系
课以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引入,凸显出五种主要化合物,抛出第一个问题,能否写出这些化合物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五个问题四组同学来解答,一个“抢”字就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体现了王老师娴熟的上课技巧。当众多的方程式被投影以后,王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看到这么多方程式你的感觉是什么?“乱,头晕”学生的回答正中老师下怀,第三个问题紧接着就出来了,有没有办法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呢?由于教师铺垫到位,学生生成自然,思维深度较高的问题学生从容应答。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当一个问题抛出,学生出现几种思路,有些思路与老师的预设相一致,有些不是,怎么办?当要求学生自己画出联系图时,学生创造性的提出的金字塔式的图形与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是老师事先无法想到,但王老师的处理很恰当,她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做法,并冠以“化学王子”的美誉,同时有机地把化合价变化和预设情况结合了起来,这种教学民主、尊重学生新的发现、新的思路的火花的态度,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化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从“个别→一般→个别”三个学习层次。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习过程。今天的课从单个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入手,这是个别。然后王老师着重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第三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由从单个上升到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基本的规律这个过程中着重地组织学生自己组织建构知识网络。第二个学习层次形成一般的规律以后,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上升到从“一般→个别”。
四:鱼与渔的关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纷繁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归纳成知识网络,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做法,但在呈现知识网络的方式上,是直接将知识网络展示给学生,还是由学生建构,学会构建网络的方法?这节课上王老师不仅帮助学生网到了鱼,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织网的方法。金字塔型,直线型,平面型……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以化合价为主线,以物质类别为主线,各种织网方式被归纳,网成了,方法会了,鱼渔俱得。
 
 
 
 
 
上好一堂课的感悟
——听范汝广老师课后感
许养贤
3 月 16 日,有幸再次听了松江二中范汝广老师的一节高一展示课。课题是 《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为生成物》 ,受益匪浅。这几年,听范老师的课己经很多次了,而每次听课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引发我对课堂教学更多的思考。范老师课的特点是:教学设计细腻,能恰如其分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能突破教学中的关键点,解决化学学科中一个个零散的、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纲教育渗透自然,借助精彩的实验以及自编的诗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落实化学知识点,并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怎样恰如其分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如何突破教学中的关键点、探索如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他的这种教学思路不断给我启发,也促使我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并有了一些感悟。
一、一堂好课,关键在于设计。范老师《 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为生成物 》一课,他以工业合成氨循环系统产物为切入点、以合成氨数据为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为分析依据数、以一棵大树的形状巧妙地揉合了化学平衡的本质和特点,教学过程中时时体现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试想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设计,还有什么样的学生不被打动呢?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有最大的收获。每个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因此其他教师上得很精彩的课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我们应该有所传承和创新。如我最近刚刚上过的一节校级公开课《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 ,整节课非常流畅,学生反应很好,听课的老师也非常肯定我这节课的精心的设计、流畅的教学、激情的教态。原因就是我了解我的教学对象以及学习状状况。
三、夯实基础提升理论及专业水准
精彩的课需要有精心的设计以及教师高水平的驾驭课堂能力。范老师课上的精彩是他教师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他长期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要勤学习,勤思考、勤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水平。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完善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群体,而且是一群不断变化的群体,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心理,努力将每一节上得有声有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期课改”理念是“减负增效”,为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前提是以学生为本,关键是教师,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就是好课,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肯学、肯探索、肯动脑子,那么我们的课上得会越来越精彩,课堂教学会越来越有效。
2009 . 6 . 19
 
 
教师的激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听许养贤老师《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一课有感
郭宁伟
在我的眼中,许养贤老师是一位随和、隐忍、低调的人。
这一次听许养贤老师《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公开课,颠覆了我的一贯看法。整节课许老师运筹帷幄、激情澎湃,以教师的魅力和激情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一、对本节课的点评: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是一节复习课,想把一节复习课上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许老师以成熟稳重的课堂教学艺术,对同学们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知识点落实到位。这节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但是却体现出了许老师“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复习课理论性较强,也相对比较枯燥。但是许老师目标设计合理、科学,目标落实准确、到位,教学过程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理念。新二期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课堂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认为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许老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只有能打动自己的课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许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整堂课,许老师充满激情,听课者能感觉到她的全身心投入,授课老师的这种强磁场,让你想睡觉开小差也难。可以说许老师的激情点燃了化学课堂的气氛。
二、听了本节课后的遐想:
现在老师开课大都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许老师这次开课却完全无所求,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只是出于提升自我和示范后生的目的。无形之中,这节课的意义己经超出课的本身。
那么,教师如何对待“公开课”呢?
我认为,所谓“公开课”应是公开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公开自己的教学方法、公开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和其他老师评价。教师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提炼自己,在反馈意见中看清自己,从而让自己一步步成长。
1、以平常心对待“公开课”,淡化功利色彩
对于公开课,我一直是又爱又恨,不过这爱恨并没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虽然直白的说,公开课的成败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和利。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把公开课当作提升自己的机会,并且养成习惯,就是用公开课来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每一次都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唯有淡化了公开课的功利性,才能保有一颗平常心,而唯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实现公开课的价值。
2、公开课是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
公开课较平时的课有其特殊性,比如,因为教师和学生对公开课的高度重视,它能激发出师生的最佳状态。双方这种积极的开放的状态,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的。所以教师应该把公开课当作“研究课”对待。用研究的目光对待一切事物,事物都会映射出许多新的东西,教师也可籍此实现自己的教学理念。
3、公开课是追寻课堂本源的机遇
有了很多次开课经历,其中不成功的也有不少。有的是因为内容安排太多,时间不够而没有充分展开,显得虎头蛇尾;有的是因为脱离了的学生的实际,没得到学生的良好反馈;还有的则是刻意求新求变,自己却没能很好驾驭。反思这些失败,我的这些“急于求成”,这些“欲速不达”都源于我的一种错误想法,就是把公开课当成了自己的表演舞台,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失败让我明白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失败为我敲响警钟,使我在偏离的时候,能够重新回到课堂的“本源”。
4、公开课是坚定教师教育信念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做好终生的准备——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素养,一个合格的教师终生都在准备自己的课。这也是作为教师应该一生努力的方向。而公开课就为我们坚定教师教育信念提供了很好的舞台,评委和听课教师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实现教育理想的良师益友。不管别人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我们能够做的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好。套用一句老话,“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让我们“每课进步一点点”吧!
听完许养贤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更应该呼唤和倡导这样的公开课。
 
 
 
 
 
 
 
 
 
 
 
 
 
 
 
 
 
听《电解质溶液性质的复习》一课的感想
席云芳
对本节课的点评:
许养贤老师执教的《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是一节成功的好课,三维目标设计合理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学过程的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但许老师选择了适合他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许老师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从而轻松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体会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的同时落实有关电解质溶液的核心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复习课的另类美感。
经过许老师的引导,本节课初步让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归纳、设计等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协作与沟通,体现了素质教育新理念。
听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当然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巨大震撼的是许老师上课的激情,以带有激励性质的教学设问,和细节上切入点上的一些巧妙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教学上的全力配合。也充分体现了许老师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游刃有余的教学功底。我个人在这方面很有欠缺,我认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向她学习。
我认为,无论一个教师的教态如何,我觉得一个老师上课不能缺少一种激情。正如生活需要激情一样,老师对学生也应该存一份激情,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它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殷切的期望以及对教学的轻车熟驾。同样的一节课堂设计有些老师可以上得师生同乐,而我总觉得舌头少了点什么,这就是上课有没有激情的表现。对于上课的激情,我有一些感想。
一、激情来自对教学、以及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如果没有对教学的那份执着,没有怀着对学生的爱意,一个老师是不会在课堂上激情洋溢的。只有怀着对教育的热爱,教师才会安心从教,善教乐教,并且保持一股工作劲头,积极钻研科学的教法学法,把知识更好的传授给所热爱的学生,也只有怀着对学生深深的爱,老师才会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虚心耐心指导学生,寻求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以课堂上学生之乐为乐,挥洒自如,师生同乐。
二、教师的激情来自对课堂的熟练程度,具体表现在课堂管理和控堂能力
即使一个老师具备了对教学,对学生满怀热情这个基础,如果他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力,比如说在英语课堂上做完一个游戏后老师没有办法安顿学生的情绪继续上课,那么这个老师的激情就会随着自己的束手无策而消失殆尽。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课堂管理得心应手,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种自信感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绽放最美丽的激情之花。
三、教师的激情也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一个老师对学生是有着极大的感染力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比如乐观,自信,随和,大方在课堂上就会演变成一种上课的激情,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启发,这种激情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老师的上课不能少了一种激情。没有哪个老师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每个老师却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听《电解质溶液的性质》的感想
闵 慧
对本节课的点评:
许养贤老师执教的《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是一节成功的好课,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份震撼除了来自许老师上课的激情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许老师成熟稳重的课堂教学艺术,许老师对同学们的循循善诱是她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的体现。这节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但是却体现出了许老师“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对许老师这节课中始终高效而充满激情的授课尤其佩服。
本节课属于复习课,理论性较强,三维目标设计合理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学过程的推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理念。许老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在课堂中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来解决问题。
总之,经过许老师的精心设计,随着许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归纳等能力,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协作与沟通,体现了素质教育新理念。
 
听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1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效
新二期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课堂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认为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2要重视基础概念的教学。
这几年的高二会考更加注重的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当学生看到新的题目,才不会发生混淆。
3、教学中要充满激情
“只有能打动自己的课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许老师的这节课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整堂课,许老师充满激情,听课者能感觉到她的全身心投入,授课老师的这种强磁场,让你想睡觉开小差也难。可以说许老师的激情点燃了化学课堂的气氛。由此想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同演员的表演,好的演技会让教学设计增辉。
 
                                                             
                                                       
一堂经典的化学课
——范汝广老师《反应物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一课
                              於育平
2009年4月11日,我们有幸在松江二中观摩了松江二中特级教师—范汝广老师的高二教学示范课《反应物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范老师这一课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展示了他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他“授学生以渔”的思想理念,我深受启发。
本节让我感触较深的是一.范老师从某学生参观化肥厂带来了许多疑问作为情景恨自然流畅地引入了新课,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二.课内范老师化了比较多的心思在教会学生对“如何科学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从直接的数据→表格→图象,然后让学生体会这种转变的优势这样设计,很好地让学生体验什么叫科学的思想方法。整堂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感性认识建立理性知识;充分为学生顺利进入新的学习情景搭建了阶梯和平台,选择的习题难度层次清晰、实验创新性强、思想有深度,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调动内在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积极性。本堂课充分体现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人今年从教二十年有余,一直试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但由于缺少感性认知,总觉得无从下手,成效不大,感觉到了提高的瓶颈,听了范老师一课让我豁然开朗,提高靠事实在在对课堂下工夫,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文章。说真的就这节课,应该算是我们高中化学的经典课,高一教材中有这节课,高三选修教材中也有这节课,当然对学生的要求不同,本人前前后后也听了多次不同级别、年龄、不同教师同样课题的课,每一次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挖掘点,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不同方式的探索,归纳起来应该是:除了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会并且巩固、灵活运用知识;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等等去选择不同的方式、角度,可以重知识点学生的理解,也可以重思维方法的训练,还可以中实验的探索……。范老师的这节课的思想同样可以有机地贯穿在高一、高二的平常教学中,让学生从高一、高二的化学学习中就知道化学学习是有思想的,掌握化学思想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当然“能力”是靠培养的,在教学中要注重阅读能力,图表、图象的分析等等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体验化学之美,体验科学和力量,总之,提高课堂效率,哪怕是经典课还是常见课,只要愿意挖掘从学生学身上做文章,一定有所作为。
2009-6
 
 
 
 
 
听《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后感
赵金萍
听了何老师的一节课——《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收获很大,感想颇多。
这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两条线。明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框架→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知识。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内分泌失调症和激素类药物的误解,能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从生活中来提出疑问,用知识指导生活,问题→知识→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学力发展的培养。
暗线: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在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与激素有关的也很多,研究激素和内分泌,有很多经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了解这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教学环节中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却构成了本节课的暗线。什么是激素?在教学中避免生硬地给激素下定义,而是通过研究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的发展与生活的联系,为个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是通过解决人的需要而得到促进和发展,引发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为解读相关实验资料奠定基础。本设计运用了模拟探究法,将科学研究等资料,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提炼资料中蕴涵的信息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具体操作流程:分析某种内分泌腺的资料→推断该种内分泌腺或激素的生理作用(原理)→运用原理分析相关的失调症→知识的应用→关注科学知识的发展
但是,本节课有一点遗憾,教师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时缺乏经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介绍内分泌激素的发现史,教师这样描述的:一位法国科学家韦尔泰梅在巴浦洛夫试验的基础上作了更为关键的一步:他把实验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只可惜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局部分泌反射”,从而失去了一次发现真理的机会。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塔琳对这个问题也怀有极大兴趣,他们重复了韦尔泰梅的试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但他们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一传统概念的框框,射向这可能是一种“化学反射”,并巧妙地设计了试验。斯塔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刮下黏膜,加演算研磨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另一条狗的静脉中,结果引起后者更明显的胰液分泌。实验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终于被发现了,这就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教师本以为学生会感叹于科学家的大胆假设,实验设计的巧妙。但是我在课堂上却听到了学生说:“真残忍!”,教师当时没做任何评价,我个人认为,此时教师应间断地说几句:“科学研究就是要有牺牲,这种牺牲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命、发展生命。”学生感到这些实验有些残忍,不尊重生命,这就进入到一个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困境。 教师一定要加以正面引导, 不妨可以参考特级德育教师马兰霞的教育案例《生命教育与伦理困境》,“敬畏生命”是一种道德情感,对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认识则是一种科学态度,让学生懂得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用科学的观点看待生命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师在科学史的应用上重点应在科学家敢于打破传统、大胆提出假设、巧妙设计实验,实施试验并得出科学结论。同时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相矛盾时,教师应侧重强调了解生命的科学规律,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命、发展生命。
上海市生物学科二期课改,教材中新增加了大量科学史的内容,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命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思维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有效地落实“两纲”。但是教师在利用生物科学史时,要辩证,取其精华,注意科学引导,突出它的积极意义。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恰当地利用生物科学史,将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新教材中有关生命科学研究史进行具体剖析,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课标》中提出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世界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生物科技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家的事迹,学习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尚人格研究型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规划能力,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实践体验。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增强抗挫能力。
 
 
 
 
 
 
 
 
 
 
 
 
 
 
 
 
 
 
 
                     ——听班主任培训讲座后感
宋爱军
2008学年我被学校推荐参加区里的骨干班主任培训,再一次见到了进修学院的陈浩峰老师,巧的是他还担任了我们这一期培训班的班主任。陈老师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老师,写得一手飘逸的好字,对班主任工作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在第一堂课上,陈老师当仁不让的给我们阐述了他自己最近的一些体会和感想,曰“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艺术”。
陈老师的讲座大致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班主任工作要“艺术化”、怎样把握教育艺术和新形势下班主任面临的要求。虽然理论性很强,但陈老师在讲解时运用了大量的一线班主任的案例,如“不是陷阱是洞天”、“通融五分钟”、“请让我坐下来”、“笑一笑就算了”、“有时需要棒喝”、“鼓乐之妙”、“一句话的25种说法”、“不这样,将会怎样”、“调座位引发的四个主题班会”等等。其中的部分案例和我遇到的几乎是同出一辙,但因为处理方式的不同,最后达到的教育效果还是有差异的,我想,这就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差异吧!
当然,陈老师在最后也不忘叮嘱我们这些年轻的班主任平时要多看书,不管的教学方面的亦或是教育方面的,他向我们提到了李镇西、魏书生,还介绍了魏书生的工作态度、带班风格和个别案例的处理方式,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最近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拿起《魏书生文选》细细品味,有时甚至忘乎所以,完全陶醉在魏书生的精神世界里。
魏书生一直坚持“以法制班”,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的班规班法,然后在检查监督系统的保证下贯彻执行,确实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书中摘录了岗位责任制、各种常规,确实是人人有事做。班上每个同学都有事做,细致到班级的粉笔、水桶、每个桌椅上的紧固螺钉都有人管,这是班上固定财产的承包责任制。而且在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纪律方面、体育卫生方面也有专门的负责人……从这些班规可以看出,魏老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及容易出现的善,而且制定出这么严格细致的班规,学生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此以来,常规怎么能不好?
回想自己现在也已经有了高中4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4年中品尝到了不少所谓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期间也遇到和处理了许多的个案,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恰好也证明了做班主任不容易,做人的思想工作不容易,想要成功,一定要培养“艺术”细胞,使班主任工作艺术化。当然,除了要教育个别学生,班主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一个有规则意识的班集体。21世纪的青年身上最缺乏的意识就是法治意识,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一点上我很喜欢魏书生“以法制班”的带班风格,感觉和他很相像。
联系自己所带的班级,常规也设立了很多,而且效果不错,班级风貌也是积极向上,但有时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恰恰就是与班规有关。看来,班规的制定需要民主、科学、公平,同时我认为,管理班级不仅需要制度来约束,更高层次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在师生感情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将外在的要求转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转变成个人发展的需求。所以,我有一种新的想法,如果我再带一个新的班级,我准备尝试这样一种带班模式,即艺术化+规则化+人性化。我想,这是我听完这次讲座后最大的收获吧。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听《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有感
杜秀锦
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往往有很多抽象的内容,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加以理解,因此在这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很难,这样对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有负面的影响。在听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一课后,对于如何突破难点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研究学生特点,关注细节
二期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比如本节课中,在讲解转录这一过程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DNA的存在场所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转录,并且能将转录和翻译相联系。
二、了解科学史,自主探究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分析科学研究史的教学方法,在资料中呈现的往往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沿着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联系已有知识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提示,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产生的疑问进行来解答。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学会细心的感受和观察周遭的世界,善于发现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同时,在学生面对难题时,能逐渐树立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在难题面前尽自己所能去解决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多媒体对于现代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对那些抽象知识的教学,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本节课中就非常好的运用了这一教学手段。比如在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就能对这两个过程一目了然,而再不需要加以更多的口头讲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会下降很多。
 
 
 
 
 
 
 
 
 
 
精彩的高三复习讲座
宫喜华
4月14日下午,有幸聆听了华师大二附中的特级教师邹淑君老师的高考复习讲座,受益匪浅。邹老师以亲切自然的教态,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虽然邹老师和大家毫不相识,但整个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师生互动非常好。我想除了教态的因素外,互动的成功离不开邹老师到位的分析、丰富的知识、精炼的语言、灵活的方法、及时的鼓励。上述这些因素,都是一个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具备的。更为重要的是,在高三阶段,作为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复习时,应该做到哪些?这次讲座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主要归纳如下:
一、知己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邹老师首先以“抓住复习的方向和命题的走向”为标题,给大家详细列举了09年《考试手册》规定的内容与前些年相比的主要变化、考试题型的变化和命题的趋势,提醒大家的复习要有针对性。特别强调了近几年在书写表达、实验分析、分子遗传、图表曲线、光合与呼吸基础计算等方面有所侧重,复习时应该特别要注意。接着又分析了今年必考的18个实验的要求层次,举例分析了A、B、C三个层次的区别,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在复习深度的把握上找到了适合的参考。
这两方面的分析,对我而言是进一步明确了复习方向,也提醒我要根据以上情况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摸排,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共同提升,在最后一个多月里有效地进行复习。
二、脚踏实地
邹老师在整个讲座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切口都很小,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梳理都很仔细。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却经常不完整。在讲座过程中,邹老师也指出了考试中学生丢分的一个普遍情况就是回答不完整或者是不准确,其根本原因是复习时存在不扎实、浅尝辄止的现象。
的确,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相对反应较快的同学,在学习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缺乏重视,觉得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其实不然。那么,在后面的复习中,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矫正这一缺点呢?或者说复习时,采用怎样的策略,会最大程度上杜绝这类现象呢?我想,一方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表述要准确、科学,因为教师的模棱两可对学生就是一种误导;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扎实、清楚,可采用抽查默写的方式。因为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可以避免突击背诵的短时记忆,学生也可以从中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欠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疏漏也可能会使大部分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都不清楚,所以平时的测验,也要认真分析,有针对性的讲评。
三、回归教材
邹老师在讲座中还详细的归纳了高中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给了在座的师生一种启示——就是要回归教材。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就是教材,离开了教材去深入题海不能自拔,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邹老师以拓展型教材61页的插图2-16为背景,出了一道识图题,请学生回答有关问题,也是在提醒学生回归教材的重要性。邹老师的做法对我而言是一种肯定,因为在教学实际中,我一直围绕教材中的图表或其变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正确地看待教材和习题的作用。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薛玮珏
6月15日,我有幸到市西中学参加了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名师培训基地组织的教学论坛活动。几位代表老师的发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十几位老师对相同教学内容进行的同课异构,我虽无机会去听这些优质量的课,但借助于一段段视频资料,再现了当时上课的情景,也让我身临其境了一遍当时上课的情形。在欣赏这些名师的上课风采的同时,边看视频,我边情不自禁地结合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反思我们之间的差距。在听完这些交流发言后,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情景的创设应注重有效性。
要想一节课上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必须结合课题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在“脑的高级调节活动——反射”一课中,吴巍老师在课前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
1、请一个学生站在讲台前,带上眼罩,手心对着同学,然后老师用针轻扎同学手心,同学立刻缩手;
2、取下眼罩,让同学说出缩手原因;
3、和同学约定:重复实验一次,这次以喊数“一、二、三”为准,喊到三,老师用针扎
4、老师和同学一起喊数,数到三时,教师并未用针扎,但学生缩手。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游戏,但是,通过游戏,已经说明了今天课题的主要内容,条件和非条件反射的建立和两者之间的联系。情景的创设是关键,但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情景,则更是关键。游戏的结束并未意味着思考的结束,之后,吴巍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对这三个问题的层层展开,正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创设的情景是否能抓住本堂课的关键,直指要害,(情景不能太复杂,也免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了主题的鲜明性)二是对于创设了的情景,如何利用。其实有些时候也会有问题情景的精心创设,但是对于已经创设了的情景,如何针对情景,将材料用足用够,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活动的环节,并针对这些环节为教学内容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为了单纯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创设。同样,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景教学,应促进师生互动,并推进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潮。同时,在通过创设的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应注意学生学情的分析,在课前精心设计,忌讳问题的过于简单或太难。且问题应多以启发性的为主,少问“对不对”、“是不是”,多问“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还有什么可能性?”
在播放的视频中,我也发现,某些课题导入,为了单纯的出新求异,吸引学生的眼球,创设的情景冗长,主题性也不鲜明。如同样的课题内容,某位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借助了网上这样的一段镜头:在日本街头,有人为了测试行人对自行车铃声的反应,专门在行人的背后摇铃,看不同人群对之的反应。这段视频,发生在日本,视频中不时传出的日语和街头的叫卖声,分散了人的注意力,且行人对玲声反应的迟钝,为大家所熟知,所以以此为切入,主题不鲜明,让学生很难了解教师的意图。其实,从这个角度而言,名师也是凡人,我们普通老师可能会犯的错误他们也可能会犯。多听、多看、多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自己犯和他人一样的错误,不断的反思,学习,将会让自己不断成长,缩小自己与名师间的差距。
在心理辅导课中开启心灵之门
孙小红
这个学期很少外出,听课渠道基本的都是从教研员那里借来的心理录像课或者向别的学校心理老师开课后借要的课堂录像。印象最深的是从仓桥学校李红老师那要的录像课《大手牵小手》,李老师的课上得不错:从学生调查当中引出课堂的主题——学生对良好的更大范围的交往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大同学与小同学的交往问题(同时,她们学校正在考虑一种称为“学长制”制的做法,与此有关)。整个课堂流程下来,暖身、活动、感悟、经验表达与运用推动严谨合理。但学生心理打开程度稍欠,流畅性和自在感稍弱。不过考虑到五十几位老师在听课,且上课的学生是从一、三年级每班各三人临时组合起来的,这样的表现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不过,要是暖身活动更放开些,学生的拘束感可能会少一些。另外,感觉起来,她这堂课的着力点应该是“牵”,具体为二个要点:大同学尊重、爱护、有礼貌;小同学能大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只是后来到“金点子”那个环节的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受人欺侮以后怎么办,重点就偏向如何想办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这是大小同学交往中的题中之义,但可能放在下一堂课来解决更好,我认为本堂课以集中在良好协调的关系的原则及效果体验为好。毕竟这个选题还是要教会不同年龄的孩子如何与比自己大的或者小的孩子相处,属于人际交往的课题范畴,人际交往的选题本身囊括了很多内容,要想在一节课面面俱到是很难的,倒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深入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一点,然后再在后续的课堂上深入,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看了这堂课的录像,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上心理课其实需要很强的感知学生的能力,要能够在与学生不太多的交往中(毕竟心理老师不像班主任与学生交往频繁)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从而选择适合他们的选题来上,这点大概需要经验的积累。另外就是,如果自己上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辅导课,可以改变以往以活动为主的模式,李老师这种模式也可以在高中阶段试试,而且心理辅导课最大的挑战就是学生心理的打开程度,虽然在观摩别人课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学生心理并未真正打开,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团体心理辅导,还是需要进一步摸索的。
 
 
 
 
 
 
 
 
 
论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的统一及其他
——听刘尚芬老师《隋唐科举制》有感
包卫
一直以来,对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我比较感兴趣。年初《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刊登的几组讨论该问题的文章进一步深化了我的认识: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在读了钱君端老师的“砖论”后认识进一步明确。但是,对于课堂中如何处理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的关系问题,我一直感到困惑。6月初,我校刘尚芬老师在高二历史选修班上的《隋唐科举制》一课给我们就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一种思路。
现实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处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关系上,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以知识为核心,所谓过程与方法目标其实是知识目标的一部分,或者是从属于知识目标之下的;另一种倾向,以过程方法为中心,历史知识只是实现此目标的载体。由于后者往往被人们与新课改精神或者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各级公开课、评比课中被广泛运用,而前者,由于成本较低,且适合应试,故大量充斥于我们的随堂课中。这里我无意讨论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只是想指出,这两种倾向由于从根本上讲,没有足够考虑作为知识与过程统一体的学生(当然还包括情感)的发展,故而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刘老师的这节课的主线是贯穿科举制出现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影响,这当然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决不是生硬而遥远的东西,关于科举制出现的背景,刘老师主要分析了九品中正制的没落,但是,此知识的落实决不是只停留在字面上的,首先,刘老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此制度的多方面的材料,进而,请同学们来讨论九品中正制下的社会问题,学生们的思维马上高速运转起来,有同学说加强了地方的分离倾向,有同学说带来了整个统治阶层的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至此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它要能有力地解决前面的弊端,它就是科举制度。关于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刘老师通过展示关键性的史料让同学来勾勒此过程。
整节课,各个环节自然,流畅,而学生的思维又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含金量,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落实就寓于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又确实是学生的过程,是真正的过程目标,这正是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这是我最为感叹的。我们年轻教师在上课时最主要的问题往往在于自己首先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所以往往泛泛而谈,所以导致了课上既缺乏知识,又没有过程,更没有两者的统一。这节课之后,我的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有了知识不一定有过程,但没有知识一定没有过程,年轻教师首先要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的就是任真治学的态度。
当然,这节课还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好契机。那就是将我们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作一对比,同学们来谈谈对今天高考制度的理解,不过,这已经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了。
                                                                                    2009年6月8日
 
处处留心皆学问
                         ——听包卫老师课有感
刘尚芬
2009年4月,包卫老师有幸赴山东参加了全国 “聚焦课堂——高中教学研讨活动”,并参加全国高中部分省市(鲁苏片区)教学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之前开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区级公开课,他能注意课程之间的整合,并合理利用课外资源,使课上起来不单调,听了不累!包卫老师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资料、生动的例子、流畅的表达,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听完课后,老师们一致认为包卫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课堂形式生动活泼,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我个人认为,包卫老师之所以能上出这样高品质的课,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的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语言优势。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包卫老师的课内容之所以能够如此丰富,首先在于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例如,包卫老师在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时候,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等都有较充分史料支撑,从补充的材料及运用看,侧重创新、典型、趣味,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发,去发现问题,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这节课中讲解详细的地方,也是这节课最亮的地方。这一问题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包卫老师在平时的研究中注意收集资料,进行归纳分类,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没有平时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把问题阐述得这样全面透彻。
其次,包卫老师的成功得益于其语言优势,包卫老师最大的优势、特色是语言表达、简洁、通俗、准确、幽默、富有激情而又生动感染人,平常中见精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包卫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讲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这些例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些例子对所讲授的知识点的证明力和说服力,为什么包卫老师能把大家所熟悉的事件运用得如此恰如其分,我想这是包卫老师对大家所熟知的事件进行了认真地思考,进一步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并与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包含着区教研员张史敏老师及全历史组教师的心血(一起磨课4次之多),这也是我组团结互助共同争光的鲜明例证。
通过听包卫老师的这节课,我体会到了“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深意。我想只要我们象包卫老师那样留心收集资料、勤于思考、认真对待教学,每次上课前精心准备,不断地寻找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新资料、新内容。我们也能够把课上得很好。
2009.6.16
 
润物细无声
听刘芸老师《当爱悄悄来临……》班会课有感
周慧瑛
中学生的恋爱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是在青春期阶段必然会遇到的一个感情问题,16、17岁正是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学生们对异性的渴望和想往正如正负电子相互吸引一般,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同时,这一阶段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形的时期。在如此必要的阶段,刘芸老师的《当爱悄悄来临……》这堂班会课,不仅对于她们班,我想也对抱着学习态度来听这堂课的我,都是一场及时雨,而且不是倾盆大雨,而是丝丝细雨,润物细无声地使所有听课者或思考或收获。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其遮遮掩掩,尤抱琵琶半遮面,倒不如大大方方面对,倾听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需要,给予其恰当的帮助。下面谈几点简单的感受: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想每个教师都想把这点做好,只是在实施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这就要求我们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可以看出刘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在这堂课中互动模式多样,也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更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指导,因此当然的激起了同学们热烈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刘老师本身是语文教师,语调的柔和和其颇具的亲和力都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体现在整堂课中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学生和老师配合很融洽。听课时我也特别注意了刘老师调动学生的方式,因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一直是我的思考的问题,通过听课发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对学生任务的布置清楚明确,难易适中,我想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没意义,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每每刘老师或引用徐志摩《偶遇》中诗词或引经据典,精辟而精准的点评又为每次成功的学生活动锦上添花。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刘老师的这节课就充分表现了这点,无论从制作的课件还是上课的技巧来讲。她这节课选题大胆,构思非常得好,让学生在这种非常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当然不仅顺利地完成设问解惑,更达到了引发学生思考,让每个学生收获满满的效果。   
通过这次听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班会课更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喜欢上班会,也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认同?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听后感
洪振艳
这个学期有幸听了物理教师沈志辉的一堂区级公开课《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从中感受到沈老师师生平等、师生民主等教学理念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课上沈老师告诉学生“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作为老师的我从沈老师本身的教学中感受到“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
沈老师在情景导入中展示了学生最近参观过的上海科技馆的图片及学生操作电磁炮的视频。学生们很兴奋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照片和视频。我由此深刻地感受到贴近学生的情景导入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也从中感受到做老师要具有资料收集的敏感性。
在由立体图转换为平面图的教学环节中,沈老师展示了自己拍摄的立体实景图和平面图,以此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让我体会到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是全面的“有心”,不仅“有心”在平时资料的收集上,还“有心”在对学生学习难处的提前考虑上并想办法使学生易于学习、攻克难关。
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能感受沈老师在教学中体现的“有心”,一个赞许学生的眼神、一句让学生放松的语言、一个可以突破思维难点的自制模型等等。我想也只有“有心”才可能真正做到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才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才真正可以做到教师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区地理研训员的示范课
曹丽君
2009年3月5日,我有幸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听了一节周雪忠老师的高三复习课《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地球运动》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设计了学生的学案,针对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学会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和小结,再通过书面或者口头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推理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除了上述两个明显的特点外,周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课堂新课引入,让人回味无穷,他播放了一组最新美国公布的太空照片,非常漂亮和清晰,加上后期的制作,堪称美仑美奂。
2.课堂教师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3.复习提问,过度自然,周老师让一位学生演示地球字换和公转的方向,看似简单的要求,学生掌握程度不够满意,周老师就针对性指出问题所在,由自转过渡到公转,同时在将公转的时候又与自转进行对比,符合知识的分类记忆规律。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4.不直接将地球公转的意义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演示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学生理解的清楚的基础上,再由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意义。这种方式便于化解难点,知识的积累更自然、更积极。
建议与意见:
本课作为高三最后阶段的复习课,知识不必象新课时那样非常详细的讲解,我认为将地球运动的知识渗透到实际中去,譬如近些年出现的有关综合题,或者与时政相结合的题目,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09.6
 
 
 
给学生艺术的享受
听《江南古镇》一课有感
                                    王勇旗
江南风情这堂课,程洁老师根据二期课改的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精心选择了松江区内的泗泾古镇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来自身边熟悉的景致,学生熟悉,容易产生共鸣。学生在欣赏家乡美景的同时,了解了建筑文化特点,提高了文化欣赏能力和美的鉴赏能力。
程老师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利用景观层层推进的方式,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填写表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建筑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学中再讨论的方法,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很充分,这从资料展示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对于文化认同,热爱生活等德育目标,程老师没有将其化为简单的口头表达,而是让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落实二期课改的今天,如何将从学生成长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的要求落实在课堂中,在这堂课中颇有启示意义.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现了古镇的风貌,模拟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耳闻目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同学对家乡的热爱情趣。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增加知识,又同时达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建筑风格,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师根据二期课改的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精心选择了古镇作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所了解,但又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样,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填写表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建筑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自然环境,达到对家乡古镇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本堂课具有以下优点:
教学中综合了音乐、文学等艺术元素,课堂艺术氛围浓厚。恰当的制作与使用音像资料是本课一个亮点,教师亲自拍摄,根据教学内容整合制作,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动静有序。
教师的教态亲切大方,语言中透着江南水乡的温婉。教师的气质美与江南古镇的建筑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了。
课件的制作颇费了心机,无论是视频的资料还是ppt,处处都显出艺术的美感。
这堂课的确是让人获得艺术的美的熏陶。
有一点遗憾的是,学生似乎还是比较被动。
本课通过古镇泗泾的了解,解读江南风格的建筑及人文特点,在欣赏景物、人文影像与图片及教师引导与讨论中,培养审美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怎样的体育与健身课算是一堂好课
2009年松江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有感
方文军
本学期有幸参加2009年松江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评选工作,这次活动从学科片内初赛到区内决赛我全程参与了25节课的听评。参加此次教学评比的对象大多是教龄在5年之内的新教师,因此从整体水平来讲并没有反映全区体育教学的最好层面,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课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学习。通过此次听评活动让我对怎样的体育与健身课算是一堂好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第一、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有效率的课。充实是指有可教和可学的内容,体育与健身课说白了就是要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如果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作为载体,体育课的特征也就没有了。但我认为不能用纯竞技的成人化的要求来训练学生。课的效率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上。主要是看: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如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神情、兴趣、注意力、自信心、好奇心、进取心及积极性等。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如参与学练活动的人数、学练活动的形式、学练活动的时间等。3、学生参与的深度:如学生能提出有意见的或有个人见解的问题;能按正确要求进行练习或按正确要求改变方式、方法进行练习;能够倾听;练习中相互协作;共同分享等。4、在锻炼方法或技术上全班有多少学生掌握了,对好、中、差的学生是否都有收益和提高。每节课的效率都有高低,没有效率的课不是一节好课,有效率的课是充实的有内容的课。
第二、一堂好课应该是生成性的丰实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体育课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通过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精神整体性相遇、相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生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课要有发现和探究的味道,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简单告诉,更要点拨、开窍。”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启发。体育学习的快乐是战胜自我,超越对手或发现的过程,如果有创新、发明成分,那样的课就更好了。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真实的课。平常的课平常上,只求有实际的效果。一堂实实在在的体育课,只要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常态下的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应该是真实的、没有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绝对完美的体育课是没有的,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实的课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健康的课,不一味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与强度,而是张驰有度,有学生自主练习和相互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
第四、一堂好课应有良好的反馈评价,即教学访谈效果好。体育课结束后先问问学生上完课的切身感受,收获是什么?如果大多数学生认为,上与不上就是不一样,就是好课。因为学生认为自己有所收获且念念不忘喜欢上的体育课,我想这就是好课。我们还可以看看听课的同行是不是在认真的听或看课(指公开课),如果大部分都已自觉地参与其中,说明该课上得有看“头”,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2009年6月
营造体育快乐课堂
朱春娥
09年5月22日,赵玥老师开设了一堂体育舞蹈公开课:热情的牛仔,跳动的青春。该课是区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评比课,课能依据《体育与健身》的课程理念,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观察体验——启发思维——合作互动”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改善学生一味模仿的学练方式为突破口,通过“甜心牛仔舞”的进一步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参与及互助合作学习。本课是“甜心牛仔舞”的第4课时,学生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掌握基本的牛仔舞步的动作技能,对牛仔舞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及参与热情。依据高二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她们形体技能运动水平,本课特别以双人舞的学习形式,以两人间合作互动的练习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关注同伴,同时获得收获优美舞姿的喜悦。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全面,能较好地把握体育课程的性质。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的选用实效性强,能正确地处理传统学习方式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关系,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兴趣发展的特点,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能充分的交流合作,展示自我。
在活泼轻松的集体舞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始一堂课的热身,让学生在音乐舞蹈的优美和队形变化的趣味中释放自身的活力,提高上课兴奋性。当代学生对舞蹈有着较高的期盼,于是教师利用体育课的优势,设计了一套适合高中女生的拉伸操式的现代舞,使学生在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的同时沉浸在柔美的音乐声中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
在进行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精彩的牛仔舞表演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接地明白牛仔舞特有的风格和表现力,提高自己在牛仔舞练习中的动作感觉与姿态。在主题内容 “甜心牛仔舞”的教学中,先进行“牛仔基本步”组合的复习,然后教授新内容“查尔斯顿牛仔步”组合。我依据先步伐后手型,由单个动作到组合成套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先学习单个“查尔斯顿”步和侧点步,清楚分解动作,做好动作组合的准备,再进行组合练习。通过示范讲解,建立学生对动作的认知与感知基础,并鼓励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新动作的尝试与练习,并配合适当的纠错指导,使学生在相对宽松自主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内容。相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编,并及时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学生先在组内进行交流,再到组外进行交流,不仅相互增进了友谊,增强了自我的创造力,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交流思想的好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最后的展示环节,教师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能快乐、自信地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舞蹈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让音乐走进了体育课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学练过程中配播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的掌控、学生技术掌握情况的反馈、以及评价的及时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9年6月18日
 
 
 
 
 
 
 
 
 
 
 
 
 
 
 
 
 
 
 
 
 
 
 
 
 
 
内修而外为,聚焦特色体育课堂
——听黎艳老师一堂跆拳道课有感
赵玥
近日,参加了金山中学开展了“金山、松江、青浦专场”的四课展评活动,三个区的精英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体育课,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校黎艳老师的一堂富有激情的跆拳道课。
近年来,我校在坚持创建“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重点落实在“两纲教育”的实践上,“弘扬民族精神、珍惜关爱生命”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关注的新热点和主题。本课结合二期课改精神,体验多种运动方式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能。跆拳道作为一项特色课程,正在不断深入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运动范围之内,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社会关系。
跆拳道以腿为主手足并用、方法简练、内外兼修、功法独特;强调气势、发声扬威;礼始礼终、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跆拳道的搏击性较强,能够培养学生坚韧向上的作风;跆拳道练习讲究礼仪、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可使学生在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内修而外为,这正是我们在落实“两纲教育”过程中孜孜追求的。
黎老师的“跆拳道——下劈腿组合”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女生下肢和腰腹部的肌肉力量,而且能很好地发展她们的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习其中“礼仪廉耻 忍耐克己 百折不屈”的运动精神。掌握好下劈腿的关键之一是柔韧素质。因此在课中,教师放入了一定的柔韧素质作为辅助练习,在重视柔韧练习的同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几种不同的练习方式,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大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一堂动作组合教学,着重于学生技术动作的连接、情感思想的交流。课中着力加强对技术动作的完善、身体素质的加强和学生“忍耐克己 百折不屈”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动作组合、小组创编学习,激发学生对跆拳道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与促进学生在课外的扩大学习。
本课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多次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下劈腿的分组练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在练习动作时要对同伴进行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纠正同伴的错误动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完成本课内容学习的同时,也懂得关注同伴、爱护生命,养成保护与帮助的习惯。
整堂课抓人眼球,课堂气氛活跃,一气呵成。这堂课给我的启发也很多,黎老师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我要好好学习,运用到自己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去。另外,黎老师善于在课中进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在愉快融洽的环境中练习、提高。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在一堂“快速跑”的课中,我预设了“体验跑”的场景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进行跑的练习,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锻炼效果很不错,反映也较为热烈。另外,这堂课中自然渗透着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我也吸取精髓,把“两纲”精神落实到我的实际教学中。在“快速跑”课的导入中我向学生宣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中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学习刘翔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在课中我也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不做有害健康的危险动作。在一些机动课上,我也经常教学生一些“花式短绳” “滚铁环”等民间体育,让学生接触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掌握最根本的民间体育,了解到我们民族悠久的体育文化,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从根本上锻炼学生身体,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节好课的设计
陆奇
今年的松江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中,我校赵玥老师上了一节出色的公开课。本课主题为甜心牛仔,炫舞青春,听了这节课后给我颇多的感受与反思,让我了解一节出色的公开课所必备的几个要素,通过看课也让我知道了以后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就来谈谈我看完这节课后的一些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3)班的自然女生班,在高中教学中女生对于体育舞蹈课的开设还是很乐于接受的,同时舞蹈对学生身体姿态以及身体协调的锻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始终是很高涨的。本节课的开始部分以一段欢快集体舞作为热身运动,这段舞蹈不仅仅节奏鲜明给人一种舒畅的心情同时也有队形的变化,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活动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大家的思想都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的学习。
在主要内容学习前,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了一段精彩的牛仔舞表演视频,这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立刻抓住这关键点将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布置下去,在学生兴趣最高的时候教授他们牛仔舞。舞蹈的学习与其他动作技能的练习有着很大的不同点,舞蹈动作组成有许多步伐,身法和手法的相互配合,从单个动作上来看可能都是比较简单的,但组合在一起可能对一些学生的学习就产生了一点困难,教师在课前就能预计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因此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每个动作细化,并且先不跟音乐跳而是跟着她的口令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动作有错误的时候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有的不足之处时,更能集中讲解反复练习。这样做很多人看起来比较死板,但这却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能跟上老师口令后再和着音乐反复练习,而这时的重点则不是动作的准确性而是与音乐的相配合了,教师在开始阶段能给学生打一些点,并在前面带着学生练习,在后半阶段则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来回纠正,给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
最后以一段瑜伽结束这节课,大家都知道舞蹈的练习强度是比较大的,教师带领学生做瑜伽来结束本课一能让学生高负荷的心跳恢复平静不影响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二能改善学生的身体姿态可谓是一举两得。
纵观此课,第一是设计合理,通过教案给人的感受就是细致,每项练习内容的设置都有着很明确的目的,不仅仅这样有很多练习还是一个衔接上下段内容的桥梁,所以细致合理的教案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的首要前提。第二是抓住课堂细节,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教师在课堂细节上十分关注,通过合理的讲解示范和及时的纠正错误动作使课上得紧凑而不失条理。往往学生学到了错误的动作后不及时改正以后再改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宁可放慢完整动作的练习也要将错误动作改正,这可能是许多老师平时会忽略的地方。第三是合理的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气氛从课的开始高涨到课的结束学生没有那么好的精力,但老是死气成成那么学生一定学步好动作,因此合理的调整一节课的气氛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就要看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组织和自身的示范以及参与师生共同练习的程度了。
通过观看这样的一节公开课使我受益颇多,对照自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我的课堂教学,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周围其他教师的帮助下,以后也能开出这样精彩的教学评比课,不但是为我们学校争光,更是为今后扎实的日常教学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 对不起,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发表评论!请登录
  • >> 查看所有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沪教Z2-20100035号
    沪ICP备11030667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3786号
    执行时间:31.01 毫秒 | 查询数据库:13 次   
     

    招生信息



    专题网站



    信息公开



    新闻直播



    视频资源



    小剧场直播



    101直播



    电子图书